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建省莆田一中2019-2020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生物【含解析】

福建省莆田一中2019-2020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生物【含解析】

福建省莆田一中2019-2020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生物【含解析】必修一第五第六单元必修三第一第二单元一、单选题1.与无氧呼吸相比,有氧呼吸特有的是A. 有CO2的生成B. 有机物彻底分解C. 有能量的释放D. 有NADH生成【答案】B【解析】【分析】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或者二氧化碳和酒精;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都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合成ATP的过程。

【详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有CO2的生成,A错误;有氧呼吸有机物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有机物不彻底分解成为酒精或乳酸,B正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有能量的释放,C错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有NADH生成,D错误;故选B。

【点睛】对于不同细胞呼吸方式的产物的比较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2.下列关于微生物呼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硝化细菌没有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B. 乳酸菌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C. 破伤风芽孢杆菌在有氧条件下呼吸作用受到抑制D. 酵母菌产生C02的场所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答案】A【解析】【详解】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虽然没有线粒体,但可以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乳酸菌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只有约30%的能量转化储存在ATP中,其余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B正确;破伤风芽孢杆菌为厌氧细菌,适宜生活在无氧环境中,在有氧条件下呼吸作用受到抑制,C正确;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02,场所在线粒体基质,又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02,场所在细胞质基质,D正确。

故选A3.有氧呼吸过程中释放的能量A. 可直接用于细胞各项生命活动B. 转移过程与物质的变化同时进行C. 大部分转移到ATP中,少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D. 可以转化为多种形式的能量,在代谢反应中循环利用【答案】B【解析】【分析】有氧呼吸中的能量利用率 1mol葡萄糖在体内彻底氧化分解和体外燃烧都能释放出2870kJ能量,但是体内氧化分解的能量是逐步释放的,其中有1161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中(约38molATP),其余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式,以维持体温的恒定;葡萄糖有氧分解时,能量利用率为40.45%左右,还有59.55%左右的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

【详解】A、有氧呼吸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只有转移到ATP中后,才可直接用于细胞各项生命活动,A错误;B、有氧呼吸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有少部分转移到ATP中,其过程与物质的变化同时进行,B正确;C、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只有34.05%左右转移到ATP中,C错误;D、有氧呼吸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只有转移到ATP中后,才可以转化为多种形式的能量,在代谢反应中利用,且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故选B。

4.下列关于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不正确的是A. 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抑制厌氧菌的繁殖B. 稻田需要定期排水,可避免水稻幼根因缺氧产生乳酸导致变黑、腐烂C. 花盆土壤板结,需要及时松土透气,以促进根对无机盐的吸收D. 种子在低温、低氧、干燥环境中,可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答案】B【解析】【详解】A.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避免厌氧菌的大量繁殖,A正确;B.稻田要定期排水,否则水稻幼根会因缺氧产生酒精而腐烂,B错误;C.板结的土壤氧气含量少,及时松土透气,增强根细胞的有氧呼吸,以促进根对无机盐的吸收,C正确;D.种子在低温、低氧、干燥环境中,既可降低有氧呼吸,也可降低无氧呼吸,进而减少有机物消耗,D正确。

故选B。

5.研究发现,冬小麦在秋冬受低温袭击时,呼吸速率先升高后降低;持续的冷害使根生长迟缓,吸收能力下降,但细胞内可溶性糖的含量明显的提高。

下列推断合理的是()A. 冷害初期呼吸作用增强,不利于抵御寒冷B. 低温持续使线粒体内氧化酶活性减弱,影响可溶性糖合成淀粉C. 低温使细胞内结合水含量降低,自由水含量增加,以适应低温环境D. 低温使根细胞呼吸减弱,使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能力下降【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冷害初期,呼吸速率先升高,释放能量增加,有利于抵御寒冷;但持续冷害,会使呼吸减弱,供能不足,导致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矿质离子的能力下降;持续低温使线粒体内氧化酶活性减弱,对可溶性糖消耗减少,使得细胞内可溶性糖的含量明显的提高。

【详解】冷害初期呼吸作用增强,释放能量增加,利于抵御寒冷,A错误;持续低温使线粒体内氧化酶活性减弱,使细胞呼吸减弱,而氧化酶与可溶性糖合成淀粉无关,B错误;低温使细胞内结合水含量增加,自由水含量降低,细胞液浓度上升,有利于适应低温环境,C错误;低温使根细胞呼吸减弱,提供能量减少,导致细胞吸收矿质营养能力下降,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细胞呼吸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明确呼吸速率增强可以为生命活动提供更多的能量,但是长期低温会导致酶的活性较低,呼吸速率降低,影响细胞的供能。

6.下图为探究酵母菌呼吸作用类型实验装置。

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装置1红色液滴的移动距离表示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B. 若装置2的红色液滴不移动,则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C. 若装置1红色液滴左移装置2不动,则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D. 若装置1红色液滴左移装置2右移,则说明酵母菌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装置1中NaOH吸收了CO2,所以测定的是O2的吸收量,因此能判断有氧呼吸的强度。

当液滴不动,则无O2释放,表明没有进行有氧呼吸;当液滴向左移动,则吸收了O2,进行了有氧呼吸。

装置2中当红色液滴不动时, O2的吸收= CO2的释放,表明没有进行无氧呼吸;当红色液滴向右移动时, CO2的释放大于O2的吸收,表明进行了无氧呼吸。

【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装置1的红色液滴向左移动的体积就是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消耗的O2体积,A正确;装置2中红色液滴不移动,只能表明装置中二氧化碳量不变,说明酵母菌没有进行无氧呼吸,B错误;根据以上分析,若装置1的红色液滴左移,装置2的红色液滴不移动,则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C正确;若装置1的红色液滴左移(进行了有氧呼吸),装置2的红色液滴右移(进行了无氧呼吸),则说明酵母菌既进行了有氧呼吸也进行了无氧呼吸,D正确。

故选B7.将置于阳光下的盆栽植物移至黑暗处,该植物叶绿体中所发生的变化叙述错误的是()A. O2产生停止B. CO2的利用率降低C. ATP的生成停止D. 短时间内C3减少,C5增加【答案】D【解析】【分析】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还原氢和ATP;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二氧化碳固定是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是指三碳化合物被还原氢还原形成有机物、五碳化合物,暗反应消耗光反应的产物,为光反应提供ADP、Pi、NADP+,促进光反应进行。

【详解】A、没有光照,光反应停止,O2产生停止,A正确;B、由于光反应停止,不再产生[H]和ATP,所以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减弱,影响了二氧化碳的固定,导致CO2的利用率降低,B正确;C、没有光照,光反应停止,叶绿体内ATP的生成停止,C正确;D、移至暗室,导致光照强度减弱甚至没有光照强度,进而直接影响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H]和ATP的不再产生,导致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减弱,C3消耗和C5生成的量减少,但是由于二氧化碳浓度不变,短时间内C3生成量和C5的消耗不变,综上所述,短时间内C3增加,C5减少,D错误。

故选D。

8.关于叶绿体色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 叶绿素a和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B. 绿叶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不同C. 利用纸层析法可分离4种叶绿体色素D. 无水乙醇提取的叶绿体色素不能吸收光能【答案】D 【解析】【分析】(1)叶绿体色素提取色素原理是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分离色素原理是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2)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橙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详解】A、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A正确;B、叶绿体中叶绿素含量为3/4,类胡萝卜素含量为1/4,B正确;C、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不同,可用纸层析法对其进行分离,C正确;D、乙醇提取的叶绿素只要结构没有被破坏,仍是可以吸收光能的,D错误。

故选D。

9.某学生进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离实验时,得到如图所示结果。

分析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最可能是()A. 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B. 研磨时未加入SiO2C. 研磨时未用无水乙醇提取D. 实验选择了黄色叶片为材料【答案】D【解析】【分析】提取绿叶中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丙酮)、SiO2、CaCO3,其中无水乙醇(丙酮)的作用是提取色素,SiO2的作用是使研磨更充分,CaCO3的作用是防止色素被破坏。

分离色素时,用层析液,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越大,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越快,距点样处越远。

距点样处的距离由近到远的色素依次是:叶绿素b、叶绿素a、叶黄素和胡萝卜素。

【详解】图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很少,可能是研磨时未加入CaCO3破坏了叶绿素类物质,或者叶片变黄,因为与类胡萝卜素相比,叶绿素类更易受到破坏,D正确。

故选D。

10.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经典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萨克斯利用饥饿处理过的植物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中有淀粉B. 恩格尔曼利用水绵和好氧细菌为材料证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C. 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H2O 和CO2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来自水D. 卡尔文用14C 标记CO2发现了C 的转移途径是CO2→C5→(CH2O)【答案】D【解析】【分析】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1)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2)梅耶根据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为化学能;(3)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4)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5)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6)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

【详解】A、萨克斯利用饥饿处理过的植物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正确;B、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正确;C、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来自水,正确;D、卡尔文用14C标记CO2发现了C 的转移途径是CO2→C3→(CH2O),错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