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前中国正在或者即将面临着三大危机的挑战

当前中国正在或者即将面临着三大危机的挑战

当前中国正在或者即将面临着三大危机的挑战,即“战争危机”、“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挑战,如果中国政府和我们的党不能正确意识到这三大危机或者当这三大危机爆发时不能正确应对,那么就有可能像苏联一样亡党亡国的危险。

所以,本文就当前中国面临的三大危机的问题谈点看法,希望能引起全中国人民的忧患意识。

一、战争危机近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我国军事围堵呈加强之势。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还将试图进一步缩紧对中国的包围圈。

北约甚至可能采取试探中国兵力的行动,如设计代理人战争;可能鼓动日本以钓鱼岛等问题为借口挑起与中国的武装冲突,也可能怂恿菲律宾挑衅中国。

而从世界格局演变的趋势看,不能排除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与中国军事摊牌的可能性。

爆发战争的危险无疑是存在的。

北约对我国和平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是我国在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我们不得不应对的世纪性挑战!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做好充分的准备。

当今处于崛起中的国家主要是较大的发展中国家。

在世界格局中,总体上讲,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力量在增强。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目前还看不出哪个国家可能超越美国或其他几个主要的发达资本主义大国,在相当长时期内,发达资本主义大国之间实力排序不会有大变化。

俄罗斯情况比较特殊,现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保持着距离,也不属于发展中国家。

俄罗斯有可能实现较快的发展,却难以像苏联那样崛起为世界超级大国。

今天,一个发展中国家群体处于崛起之中。

这个群体主要包括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国,其中最有可能率先实现崛起的是中国。

还有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可能实现较快的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将分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遏制中国发展的精力。

中国自鸦片战争起,倍受列强欺侮,经过了一个世纪的黑暗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力不断增强,今天终于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时机。

中国正经历着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中华民族昂首阔步地前进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反霸而不称霸,不会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崛起时那样,实行对外扩张与掠夺政策。

中国国力的不断上升,将增强世界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力量,有力推进公平公正的世界秩序的建立。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只是处在崛起进程中,还没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定意义上讲,我国还是一个弱国,在世界格局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北约对我国的威胁是前所未有的。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里,列强有时一国、有时多国侵略蹂躏中国。

那时候,列强之间的联合是不稳固的,它们之间经常发生冲突,甚至爆发战争。

十月革命后,苏联发挥了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伟大历史作用,中国在反帝反殖斗争中获得了苏联的有力支持。

而今天中国作为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国,面临着“列强”共同围堵的危险局面。

西方大国美、英、德、法、意、加等都是世界最大的军事集团北约的成员国,日本也与美国建立了军事同盟关系。

在世界格局中,中国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虽然发达资本主义大国呈相对衰落之势,但它们在国际格局中仍然占主导地位,仍具有较大的优势;它们为了维护共同利益,必将全力遏制中国崛起。

致力于巩固和加强霸权体系的美国,将会不遗余力地遏制中国的发展。

美国拥有超强的科技和军事实力,具有全球军事打击能力。

受其控制的军事集团北约是美国也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国构建和巩固霸权体系的强大工具。

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崛起,不可能采取昔日殖民列强的做法,掠夺落后国家和地区。

今天发展中国家不应也不可能走昔日列强崛起的老路。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应该而且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但是否爆发战争不以我们单方意志为转移;如何避免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集团发生军事冲突,主动权并不掌握在我们手中。

我们并不希望冲突和对抗,但人家要遏制打压我们。

我们处于守势,人家处于攻势。

我们需要和平,人家却在谋划战争。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要做到避战,我国必须持之以恒地做好充分准备,不给北约可乘之机。

孙子兵法云:“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不对我们动武,而是要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

二、经济危机笼统地说,社会主义国家是没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

前苏联和东欧各国在斯大林思想指导下建立的社会主义,由于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和无政府主义,国家掌握了全部经济命脉,生产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

既不存在生产过剩的危机,也不存在三大产业结构性危机,更不存在利润率的危机。

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也不存在劳资矛盾。

因此,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国家根本不存在周期性经济危机,如果说有,那也只不过是周期性经济波动。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完全按照斯大林模式建立的经济体制,因而不存在周期性经济危机。

但是,今天的中国就另当别论了。

1978年开始,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在农村搞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城市搞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对内对外开放市场。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又确定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世界各国大都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

市场经济与周期性经济危机有着天然的联系,因为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都存在。

因此,危机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无法避免,必然会尝到周期性经济危机的苦头。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就受到了程度不同的影响。

2008年,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很快就波及到中国。

2008年下半年中国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广东省等沿海地区一大批中小企业倒闭,大批农民工返乡。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之所以会出现周期性经济危机,正确地说,有这样几个理由: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着商品生产,存在着供求规律和价值规律,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一个不少;二是市场配置资源,而不是计划配置资源,原来的计划委员会改为发展改革委员会;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与全球经济接轨,世界市场遇到风浪,必然会波及这些国家;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着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公有制与私有制并存,公有制为主导,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劳资矛盾仍然存在。

只要这五条存在,周期性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三、社会危机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必然导致社会和政治危机,而后者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更为重要的表现形式。

社会和政治矛盾和危机的加剧,会导致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统治,实现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向社会主义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过渡。

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科学结论虽然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而言的,但对于今天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来说也很适应。

大量事实表明,“市场经济”是为极少数富人谋利益的一种模式,不能实现共同富裕,不能复制来为中国大多数老百姓谋利益,更不能妄称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最终目标”。

对于“市场经济”模式是否符合中国绝大多数老百姓的利益,其实,对此早就有学者给出了完全否定的答案:“市场经济是一种冷酷无情的经济模式,以私人企业为主、政府较少干预经济的市场经济,根本不可能符合中国绝大多数老百姓的利益,市场经济必然使社会收入差距的扩大,使许多人穷于无出路的工作和困于潦倒的左邻右舍。

”“在市场经济中,财富分配的不公平远远大于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而且,其趋势就是“财富的分配变得越来越不公平”,并加重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在排除“革命”和“激进”手段后,这种状况是不可治理的。

另外,在市场经济模式下,大多数老百姓“向上流动”的机会少之又少,社会分裂的鸿沟加深,机会均等效应极度萎缩。

至此,一个相关的问题也就非常明白了,即市场经济模式的自由市场的竞争有利于胜者,财富和收入分配向少数胜者高度倾斜。

在当前,富人越来越富,而大多数老百姓却相对来说越来越穷。

例如,最近30多年中,国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在弱化,多数人工资、福利下降已经成为一种长期趋势;尤其是中等收入持续下降,并分化瓦解。

当前,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74。

可见,在市场经济模式中,经济增长无法使广大老百姓人从中受益;蛋糕越大,两极分化越厉害。

所以说,市场经济只是在为少数富人谋利益,而不能为中国广大老百姓服务。

所谓的“市场经济”模式,还有一个更大危害中国老百姓的事实,那就是正如上述所说市场经济必然导致爆发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对中国老百姓的危害,自2008年以来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们都是有目共睹亦品尝过的。

按照传统的经济危机理论,在危机期间,由于企业纷纷倒闭,从而导致大批工人阶级失业,社会也急剧动荡,政治危机也会接踵而来,甚至还会引发战争。

2008年下半年中国由于受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影响,广东省等沿海地区一大批中小企业倒闭。

为了应对危机,政府的主要措施就是泛发货币,加大对金融机构的货币投放力度。

其实,这完全是把危机转嫁给了广大的老百姓,使广大的老百姓为市场经济造成的灾害买单,因为,泛发货币必然导致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导致的货币贬值,使广大的老百姓经济利益受损这一事实,这已经不是有人想否定就能否定得了的。

“市场经济”的模式必然导致爆发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的爆发则又必然地导致社会危机即社会的急剧动荡。

就拿当前巴西正在爆发的大规模抗议活动来说,就是由于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而泛发货币导致公交车票价的增长而引发的。

如果我们没有预测错误的话,这场抗议浪潮将有可能会在一年之内席卷到中国以及整个世界,但不知到哪时中国政府和整个世界将会如何应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