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党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应遵守什么样的行为规范?)说起道德,大可以讲,无论是谁?都有自己的见解,头头是道,众说纷纭。
即便是古时圣人及现代关专家学者的意蕴与理解也不尽然相同,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
(《论语·述而》)”,将“道”喻为理想的人格或社会背景,“德”则喻为人之立身根据与为准则,仁义为道德的重要内容,称之为仁义道德。
老子则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德经·五十一章》”,将“道”喻为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万物的本体,而对道之认识则称为“德”。
可见不同的人,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时代,人们对道德的认识与理解,不尽相同。
这些不是这里阐述的问题,因为道德本身就不能够仅以文章来加以阐释,顿悟。
在此,主要思考的是网络里人们应该操守的基本道德,其中包含为人道德、思想道德、行为道德、职业道德等。
网络尽管虚拟,应该有其严格的运行规则,更应有其铁的纪律。
然而,对于网络中的一些道德问题,不仅使亿万网民无奈,也使负责网络运行的众多公司、组织及具体操作者深感头痛而感概万千。
相关道德问题,即便是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与生活中,人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使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都难于制约而无可奈何,已经成为社会病态。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基本上还能够自我克制而相对在道德层面,不敢过于放肆,起码讲不敢在公开场合去直接指名道姓指责或者羞辱某个人。
但是,在网络里则大不同,不少人们却将的现实中的一些压抑心情或者得不到的虚荣(由于社会需要的是真才实学而自己又不具备,不可能长期冒充)而尽情地发泄,并有意识通过多种无道德言行的发泄来满足自己的虚荣之心而实现精神上的虚幻满足等病态现象,层出不穷,无所不奇,丑态百露,不以为耻,反而为荣,令人厌恶,却又麻木。
人们似曾忘记,尽管网络虚拟,却也是一个社会缩影,人们在网络中的活动是完全能够暴露自己的真实思维与心灵境界,能够表明一个人的道德水准。
不可否认,虚幻网络需要各种观点与声音并存,但必须在严格遵守网络运行规定基础上(其中包含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积极主动地认真操守自己的道德规范。
那么究竟应该操守什么样的基本道德规范呢?本人认为主要应该在言语与行为上注意,只要做到这两点,职业道德等也会随每个人的道德变化而变化。
1、言语规范。
在网络里,完全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任何观点,也可以胡说,包括不懂装懂、借典装脸、借机充大等。
但应该在三方面注意,一是无论自己究竟水平多高,境界多远,多么不凡,都应该时刻保持谦虚姿态,善意出现,包括助人或者批评,却不能借机以教训或者指责的方式出现,无论是商讨还是评论,都不应该;二是不应该将古、今人的文章、理论以及成果不加以消化而抄袭、照搬、稍饰、演化而窃取变为自己的言词、理论或观点,如果必须使用时,必须阐明出处;更不能有意或者无意去伤害、损毁他人的名誉与人格,无论是撰文、消息、引用、转载、评论等方式也不能允许,这是最基本的为人道德;三是无论从事任何语言行为,必须对该语言所代表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熟知,起码应该基本清楚,特别是在对他人进行评判时必须做到,不能自己还没有搞清楚人家表述的意义?自己也不大熟知那方面的知识,起码还没有完全清楚,而以“智者”面面俱到予以表现,更不能讥讽与挖苦。
2、行为规范。
主要指活动形式具体的表现,包括引用、转载、转贴、发表文章与图片等隐含的内容与影响效果。
正如我多次谈到,而且是网络客观存在的需求,网络需要各种文章与图片等。
但是,无论是谁,在发表任何东西时,应该考虑一下自己为什么要发表这个材料?究竟有无价值?要达到什么目的与效果?不能仅追求数量而不求质量,不能无思维而大肆宣泄,应该懂得不重质量只求数量,只求门面不求实质,迟早要被淘汰,一切都必须要有利于健康、和谐,有积极意义与价值。
特别是转载、转贴时,更要注意其内容与意义,在转载或转贴后更必须说明出处,实在说不清楚的也应该简单注明来自网络还是报刊等;在发表文章又需要配置图片增加效果时,选用的图片必须说明来源,更要注意选用的图片含义必须与文章内容相符或者相近,更不能粘贴不健康的图片,也不应该粘贴与文字内容这不相干的图片。
其实,做到并做好这两点并不难,只是一些人根本就没有认识到,或者说是完全有意识的故意行为,真不知是何故?无论是现实,还是网络,无论你有多少名字,真也好,假也罢,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无论如何伪装也不可能变为自己的,其实都不可能改变真实的你――自己,你仍然是你,我仍然是我,他则还是他。
人们需要精神满足,但也应该获得有“道”,空虚而非“道”无“德”得到的精神满足最终只能使原本快乐精神生活变得凄凉。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之道理,在网络里照样适用,其蕴含不难理解。
只有学会并懂得尊重他人,方会获得到尊重,诚愿人都能够自珍、自爱,更要自重。
否则,你非你,我非我,他非他,乐哉?痛哉?悲哉?……………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大学生是的优秀群体,是未来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大学生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历史使命的完成和成才目标的实现。
因此,当代大学生应当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尽快使自己成为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
一、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前提,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大学生如何做人,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
以此为核心,从根本上扭转人生观与价值观上发生的偏差,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市场经济需要的合格人才这个中心,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国情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前途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建立市场经济过程中,拥有“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品格,显得尤为重要。
新世纪的人才首先要有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的精神。
其次要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从更高层次上要求,则应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生发展的原动力,是高素质人才的基本点。
高等学校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创造基地,也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场所。
创造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莘莘学子的任务,其主要的任务也是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及素质。
科学的问题是严肃的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
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孜孜以求,这才是科学素质的体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世界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具有良好文化素质的专门人才,不管是学什么专业的,必须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深厚的文化底蕴,高雅的文化气质。
有的学者认为,知识是一种资本,是发展经济的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就是说知识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极端重要性。
二、拓展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教育是主体,21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这个时代特征决定高等教育必须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
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他指出:“只靠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没有真才实学,还是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因此,笔者认为,专业教育应称为专业素质教育,同时应当确立专业素质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种专业素质教育不应只是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丰厚、能力全面、素质优良的新型人才。
三、锻炼培养适应择业需要的实践能力知识的积累并不等同于能力积累,将知识升为能力须作出巨大的努力,在完成学习任务前提下,应争取培养自己的社会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其中包括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
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必须拥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因为任何工作,无论是科学、教育研究、管理,还是具体的实践作业,都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
就我们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而言,我们开的课程非常广泛,除了英语计算机等通识课程以外,我们开设了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众多基础课程,开设了保险学、社会福利、社保基金管理等专业课程,此外,还开设了保险学和人力资源两个方向的模块课程。
我们在学习这些课程时,要特别注意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比如说,学了金融学,你能够运用这些理论来分析央行提高准备金率对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有什么影响吗?学了证券投资学,你是否花千把块钱买些股票来牛刀小试一把呢?学了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你能否设计一份关于家乐福超市购物的比较完美的问卷呢?我们要勤动手,重实践,多做实事,在扎实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名大学生,在把课堂的知识和学好的基础上,要多到图书馆博览群书,增加自己的理论知识,达到充实自己的目的。
第二是要培养社会交际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大致地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沟通表达、交际应酬、察言观色等方面的能力,第二种是拓展、维护交际圈并整合人脉资源的能力。
这两种能力虽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毕竟存在某些方面的区别。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坐火车的时候跟坐在旁边的人交流沟通,这是第一种能力;而你在跟他交流以后保持长期的联系并在合适的时候让对方给自己事业上某种帮助,这便是第二种能力了。
姑且把这两种能力分别称为“交际”和“人脉”吧。
人际交往是一门学问,它存在于社会的任何角落,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在课本上是学不到的。
大学生的交际圈子比较窄,主要局限于同学老乡亲戚等圈子,其实我们更应该抓住机会和各种人打交道,比如说我们邀请一个成功企业家给我们做讲座,你是否勇敢地上去和他交流你自己的思想呢?也许简短的几分钟交谈就可以给你赢来一个实习的机会。
人际交往能力关系到大学生以后找工作的问题,而要具备很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我们就要大胆地把握各种交流机会,培养自己与他人在心理方面的相通。
同时,要做到诚实守信,人格平等。
第三是要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又一项重要能力。
学习、工作和社会人际交往等需要语言表达能力。
一个读书人,敏于行讷于言也许正是一项美德,我们也不打算把自己操练成崔永元第二。
但不论你怎么优秀,哪怕你就是要做一个寂寞的学者,不善于表达也是一种缺憾。
你将无法让更多的人来理解和分享你的成果。
社会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一个人,就必须要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若要具备这一能力,我们首先要敢于说,这也是练好口才的前提;其次要做到有话可说(需要广泛的知识面),这是练好口才的基础;再次是要善于说话,注意什么场合说什么话,注重语言的得体,这是练好口才的关键。
社保专业有些同学比较内向,平时不怎么说话,更应该加强练习,可以抽出时间阅读有关的文学著作和口才范文,在晚上上自习时可以每次安排几个人上去做演讲,多做练习,以便使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此外还要珍惜各种在社团活动的机会以及课堂发言的机会来表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