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第2章中国地理第39讲中国地理概况考点一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1.我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1)优越的位置①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南部部分地区位于热带。
②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背靠亚欧大陆,海陆兼备。
(2)辽阔的疆域①领土:约960万平方千米。
在上图中填出四至点。
②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自北向南包括a渤海,b黄海,c东海,d南海。
(3)众多的邻国(4)行政区划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其中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2.我国的人口和民族(1)众多的人口——13.7亿(第六次人口普查)(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①人口数量: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的92%,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
②民族分布特点:汉族和少数民族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考向一我国的人口分布及变化下图是“2000~2010年我国人口变动情况分布示意图(不含港澳台数据)”。
读图,回答1~2题。
1.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有(双选)( )A.直辖市的人口数量都增加B.东部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都增加C.中部大多数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减少D.西部人口数量减少的省级行政区最多2.影响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有(双选)( )A.人口增加的地区自然增长率都高B.人口减少的地区人口迁出多于迁入C.人口增加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高D.经济水平高的地区都吸引人口迁入答案 1.BD 2.BD解析解答该题组的关键是结合图例,准确找出人口增加区和人口减少区。
第1题,重庆市属于直辖市,由图可知,该区人口没有增加;中部地区人口减少的省区仅仅是安徽和湖北,其他省区人口都有所增加;东部省级行政区的人口都在增加;人口减少的省级行政区以西部地区最多,在中部地区只有两个,东部地区没有。
第2题,人口增加的地区,既有自然增长率高的地区,也有自然增长率低的地区,因此并不是自然增长率都高,例如上海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就很低;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因此人口的增加主要是人口大量迁入的结果。
人口减少的地区大都是经济落后地区,因此人口迁出多于迁入;人口增加的省区并非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如云南、江西等。
考向二我国的疆域和主权“祖国的宝岛,我可爱的家乡……辽阔的海域无尽的宝藏……”读图回答3~4题。
3.黄岩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
上图中,表示黄岩岛的是( )A.甲岛 B.乙岛 C.丙岛 D.丁岛4.2012年5月,我国首座深水钻井平台在南海首钻成功,其重要意义在于( )①宣示我国对南海的主权②行使对钻井平台周边我国海域的管辖权③解决我国目前石油对外依存度过高的问题④标志我国能够独立进行深海油气资源开发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3.A 4.B解析第3题,黄岩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图中表示黄岩岛的是甲。
第4题,①②为政治意义,④为直接的现实意义。
③主要涉及我国石油资源进口和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问题。
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过高的问题在短时间内还不能解决。
考点二 中国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1.地形、地势(1)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2)主要山脉2.气候(1)气候特征: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
(2)气温①气温特征⎩⎪⎨⎪⎧冬季:南北温差大,主要是受纬度位置、地形以及冬季风的影响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少数地区,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②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我国划分为5个温度带和一个青藏高原区。
(3)降水①降水特征⎩⎪⎨⎪⎧空间: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递减,主要受东南和西南季风影响时间:降水集中在5~9月月份,季节和年际变化大②干湿地区——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划分成四类干湿地区。
代号干湿区降水状况分布地区主要植被A湿润地区年降水量>800 mm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东北三省东部、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森林为主B半湿润区400 mm<年降水量<800 mm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森林和草原过渡地带3.河流和湖泊(1)河流①注入海洋:绝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是额尔齐斯河,注入印度洋的河流是雅鲁藏布江和怒江。
②水文特征的地区差异:(2)京杭运河:自北向南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在南水北调工程中作为东线的输水通道。
(3)主要湖泊: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湖区和东部平原湖区。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4.自然资源(1)特点:种类多,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分布不均。
(2)主要自然资源:(3)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注意合理利用,加强保护和促进更新;非可再生资源要节约利用,综合开发。
1.我国主要地形区(1)四大高原(2)四大盆地(3)三大平原2.我国气温特征及其影响因素3.我国重要的河流(1)三大河流概况(2)三大河流的开发与治理考向一我国的地形区判断及地形对气候的影响(2014·广东文综)图1、图2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 )A.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250~1 4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B.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C.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550~1 7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D.在各坡度段中,坡度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2.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A.黄土高原B.三江平原C.塔里木盆地D.江南丘陵答案 1.C 2.A解析第1题,仔细读图,在各海拔段中,<1 25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1 550~1 700 m 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由此可判断出A项错,C项正确。
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较少,坡度10°~15°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较多,由此可判断出B项错,D项错。
第2题,仔细读图,结合上题可知此地聚落主要分布在海拔1 400~1 850 m之间,坡度在5°~20°之间。
A项中黄土高原两个条件都符合,A项正确。
三江平原地处我国东北,地势低平,两者皆不符合,B项错。
塔里木盆地地势平坦,坡度方面不符合题意,C项错。
江南丘陵,海拔高度低于500米,海拔方面不符合,D项错。
(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 )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4.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答案 3.A 4.C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的区域定位。
根据图中提供的经纬度判断,甲城市位于汉水谷地,乙城市位于黄淮平原,则7月份两地平均气温应相差不大。
在纬度大致相当的前提下,由于山地对冬季风的阻挡,甲城市1月平均气温高于乙城市。
考向二我国的气候特征及成因(2012·安徽文综)青藏高原四周多高山。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3 500米以上;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西北部,面积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
下图是“青海省年降水量分布和年平均气温分区图”。
据此回答5~6题。
5.青海省东南边缘降水较多,其水汽主要来自( )A.大西洋B.北冰洋C.太平洋D.印度洋6.根据年平均气温分布状况,将青海省划分为Ⅰ、Ⅱ、Ⅲ三个温度区。
三区年平均气温相比( )A.Ⅰ>Ⅱ>Ⅲ B.Ⅰ<Ⅱ<ⅢC.Ⅰ<Ⅱ,Ⅱ>Ⅲ D.Ⅰ>Ⅱ,Ⅱ<Ⅲ答案 5.D 6.C解析第5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提示“青海省东南边缘”,青海省东南部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量较多。
第6题,明确柴达木盆地的分布位置是答好本题的关键。
此题注意审题“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西北部,面积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由图可知柴达木盆地位于Ⅱ,而柴达木盆地海拔较低,降水量少,太阳辐射强,年均温较高。
考向三我国的河流特征(2012·大纲全国文综)某大河的一条支流与干流之间存在“吞吐”关系。
下图示意该支流出口处1970~2000年间年净径流量(输出径流量与输入径流量之差)和年净输沙量(输出泥沙量和输入泥沙量之差)。
根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7~9题。
7.下列各时间段中,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的是( )A.1970~1976年B.1977~1984年C.1980~1989年D.1989~2000年8.该支流流入( )A.黄河 B.长江 C.辽河 D.黑龙江9.1983年以来,年净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支流流域( )A.建设用沙量增加B.兴修水库和森林覆盖率提高C.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加大D.连续干旱答案7.A 8.B 9.B解析第7题,由图可知,1970~1976年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
1977~1989年的某时段,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相反,故排除B、C项;1989~2000年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接近程度较1970~1976年小,故D项错误。
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支流每年净注入干流的流量在1 500亿立方米左右,由此可以判断其干流的年净径流量巨大;从年净输沙量可以看出该支流每年的含沙量也较大,由此则可以判断该干流最可能为长江(辽河和黄河的年净径流量较小,黑龙江的含沙量较小)。
第9题,读图可知,该河流1983年以来,年净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支流流域兴修水库和森林覆盖率提高,因为兴修水库可使泥沙在库区沉积,森林覆盖率提高可减少泥沙入河量。
考点三中国的经济1.我国的农业(1)农业的地区分布(2)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差异①粮食作物:分布格局为“南稻北麦”。
水稻: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春小麦:主要分布在古长城以北;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古长城和秦岭—淮河之间。
②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和经济作物差异③挑战与对策挑战:面临人口增加、耕地减少以及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严峻挑战。
对策: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2.我国的工业 (1)空间分布①铁路沿线:京广线、京沪线、京哈线等铁路沿线。
②河流流域黄河流域: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
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发展地带。
沿海地区:集中了四大工业区: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
(2)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①产业特点⎩⎪⎨⎪⎧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比重大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产品更新换代快②产业部门:电子和信息类、生物技术类、新材料、新能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