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安全工程专业主要以培养面向具备从事安全技术、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工程人才为主,然而在具体培养过程中却往往出现脱节现象,为适应社会对安全人才的需要,迫切需要对安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一、指导思想
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在考虑山西工程技术学院“积极为山西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定位的基础上,要本着课程设置以煤炭行业为特色,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为目标,以行业中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为导向,以企业和毕业生调查反馈的意见为修正的指导思想进行改革。
二、课程体系设置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安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应以完整合理的课程群为基础,即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安全工程师能力培养四个课程群。
经企业和行业专家指导和深入企业调查,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为安全工程导论、煤矿地质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安全经济学、安全工程专业英语、安全工程CAD,强化专业基础科学技术理论知识的培养;专业课程为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管理学、安全法学、职业危害与防治、通风学、燃烧与爆炸学、安全检测与监控,强调安全工程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建立及基本技能的培养;专业方向课核心课程以矿山安全方向为主。
矿山安全方向核心课程为采矿学、矿井瓦斯防治技术、矿井火灾水灾防治技术、矿山压力及其控制技术、矿山粉尘防治技术、机械与电气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强调矿山行业安全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
此外,还要注重安全工程师能力的培养
和知识的拓展,如事故调查与案例分析、安全法律法规、公共安全
与应急管理、职业危害与防护侧重安全工程技术及应用能力培养;
由于安全工程专业人才要求具备较宽的知识面,故还需开设机械与
电气安全、安全新技术、压力容器安全技术、化工安全技术、采矿
新技术等突出各具体行业安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课程。
这些与前
面的课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可加深学生对安全理念的理解,促
进其对安全技能的掌握。
此外,在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上,也要考虑
服务培养安全工程应用型人才目标,尽量消除学校统一公共选修课
与专业发展关联不紧密的弊端。
可开设的课程如:安全心理学、安
全行为学、安全监察、应急管理与救援、安全评价技术、企业安全
文化等。
三、核心课程体系中课程建设的实践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并紧密追踪最新
科学技术和法规规范,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实更新,力争使教学内容
适应当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如煤矿安全管理学课程引入“手
指口述”管理方法、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等现代煤矿管理新理
念新方法,使学生可以在掌握了基本理论后对最新的进展有足够了解。
安全法律法规课程通过实时跟进最新法律法规进展动态,如
《煤矿安全规程》于20XX年进行了修订、《煤矿瓦斯等级鉴定办法》《煤矿防治水细则》修订后于20XX年进行了重新印发,将这些修订
后的内容和教材中的内容有出入的部分进行及时标注和更新,确保
学生所学知识与当下国家法律法规一致。
此外,矿井瓦斯防治课程
中及时引入瓦斯抽采、煤与瓦斯共采等新理念和新技术;矿井水灾
火灾课程中引入三相泡沫灭火技术、束管正压输气监测系统等内容;安全检测与监控技术课程中及时按照《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升级改造
技术方案》通知的要求,引入安全监测监控数字化传输、激光红外等全量程低功耗甲烷传感器、多参数传感器、无线传输网络、大数据分析、多系统融合的煤矿监测监控系统等先进技术及装备内容。
(二)实践环节的改革与核心课程体系框架对应,实践教学内容同样也需要改变各个课程独立设置实验课程的现状,要对各门实验课进行整合,按照认知规律进行一体化设计。
如在矿井通风学、采矿学等课程实验教学中通风系统认识、现代化矿井认识两门实验课程有较高的重复性,可进行整合。
此外,实践教学环节还要以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进行改革,尽可能将真实操作过程和真实问题引入教学环节,如在瓦斯防治课程中的瓦斯浓度测量,可以真实矿井平面图或在校内模拟矿井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以一名瓦检工的角色,按照规程要求进行瓦斯检查点路线设置,并对各个地点瓦斯浓度依次进行测量,填写牌板、手册、台账。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选择实景模拟环境,如以实践教学基地、实验室作为教学场所。
讲课内容以项目为驱动,穿插应用问题式、案例式等探究型主动式学习方法,实现灌输向互动传授的转变,对所采用的项目案例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密切结合当下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技术,并注重引导、培养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技术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Matlab、ANSYS、FLAC、COMSOLMultiphysics等仿真方法来展示课程内容,有利于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相应的知识,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四)改革考核方法课程考核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身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转型背景下的考试改革应以重视学生的全过程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原则。
如可采取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