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模板工艺技术标准
3、 术 语 和 定 义
3.1 面板 直接接触新浇混凝土的承力板,包括拼装的板和加肋的板。
3.2 支撑梁 用于连接面板和支顶的构件。
3.3 连接件 面板与支顶的连接、面板自身的拼接、加固体系自身的连接和
其中二者相互连接所用的零配件。包括插销、锲片、螺栓、背楞、垫 片、对拉螺杆等。 3.4 模板系统
2
1 铝模板包括平面(墙身及楼面,梁)模板、阴角模板、阳角模 板、连接角模等通用模板。
2 配件的连接包括子弹形销子、鍥片、紧固螺栓、对拉螺栓等; 配件的支承件包括钢背楞、单支顶、斜撑等。 4.5.2 标准构件
标准构件是每个工程都能通用的构件,一般工程中标准构件的通 用率为 80%左右。铝模板按使用位置可分为:墙身铝模板、结构柱铝 模板、楼面铝模板、结构梁铝模板和其它标准构件,考虑施工和力学 计算等因素,四种板的标准尺寸各有不同。 4.5.3 铝模板采用模数制设计,通用模板的宽度模数以 50mm 进级; 由于采用剪力墙、梁、楼板一次性浇筑混凝土,模板长度根据楼层高
表 6.2.2 铝模板及构配件的容许变形值(mm)
6.2.3 钢背楞所用矩形钢管的强度设计值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冷弯 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 50018 的有关规定取用;强度设计值不
9
应提高。 6.2.4 当验算模板及支承系统在自重与风荷载作用下抗倾覆的稳定性 时,抗倾覆系数不应小于 1.15。风荷载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 构荷载规范》GB50009 的有关规定取用。
10
6.3.3 预埋件和预留孔的位置,应在配板图上标明,并注明其固定方 法。 6.3.4 铝模板的配板,应根据配模面的形状和尺寸,以及支撑形式而 决定。 6.3.5 为设置对拉螺栓或其他拉筋,根据所需位置采用电钻钻孔。 6.3.6 柱、梁、墙、板的各种模板面的交接部分,应采用连接简便, 结构牢固的专用模板。 6.3.7 尺寸误差修正:为避免施工过程中模板温度变形、接缝不平对 模板整体尺寸的影响,模板设计时,所有标准构件尺寸公差控制在 -0.5mm~0 mm,每一组墙、柱、梁、板累计公差不小于 5mm。进场 安装时负公差导致的间隙,采用 6mm,4mm 铝板填充,使用几层后 根据情况再作取消。
6.4 支承系统的设计 6.4.1 模板的支承系统应根据模板的荷载和部件的刚度进行布置。钢 背楞的配置方向应与模板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直接承受模板传递的荷 载,其间距应按荷载数值和模板的力学性能计算确定。 6.4.2 钢背楞悬挑部分的端部分的挠度应与跨中挠度大致相等,悬挑 长度不宜大于 50mm。 6.4.3 对于断面较大的柱、梁,应用对拉螺栓加钢背楞。 6.4.4 模板端缝齐平布置时,一般每块模板应有两个支承点。错开布 置时,其间距可不受端缝位置的限制。 6.4.5 当模板底的净高不大于 3.10 米时,可以使用不加水平连杆的单
3
度变化。
名称 墙身模板(W)
表 4.5.2 铝模板标准件规格
铝模板标准件规格(广亚铝模)
照片
宽度 (mm)
长度 (mm)
加强筋肋 板
(mm)
面板厚度 (mm)
边框高度 (mm)
400为准,50、100、150 、200、250、300、350
辅助。
楼层净高 扣除转角 板和角铝
高度
厚度 4mm,型 材板肋高 18~25
附件一:
铝合金模板工艺技术标准 (试行)
1、 适 用 范 围 本技术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的现浇混凝土工程所用的 3.8m 以下一般模板与支撑体系的施工;不适用于危险性较大的混凝 土模板与支撑体系的施工。
2、 规 范 性 引 用 文 件 2.1 《铝合金建筑型材》GB/T5237.2008 2.2 《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挤压型材》GB/T6892 2.3 《变形铝及铝合金化学成份》GB/T3190 2.4 《碳素结构钢》 GB/T700 2.5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GB/T1591 2.6 《铝合金压铸件》GB/T13821、15114
11
支顶作为支承。 6.4.6 单支顶采用内外管设计,外管采用Φ60×2.5 的钢管,内管采用 Φ48×2.0 的钢管。
7 模板工程的施工
7.1 施工准备 7.1.1 铝合金模板安装前应向施工班组进行技术交底。有关施工操作 及操作人员应熟悉施工图及模板工程的施工设计。 7.1.2 施工现场应有可靠的能满足模板安装和检查需用的测量控制点 或控制线。 7.1.3 现场使用的模板及配件应按规格的数量逐项清点和检查。未经 修复的部件不得使用。 7.1.4 采用预组装模板施工时,模板的预组装应在组装平台或经平整 处理过的场地上进行。组装完毕后应予编号,并按表 7.1.4 的组装质 量标准逐块检验后进行试拼装,试拼装完后应进行复查,并检查配件 的数量、位置和紧固情况。
表 5.1.2 组成铝合金模板系统构件的材料品种和规格
5.3 为了方便识别模板位置及功能,特制定专用模板代号及规格,方 便现场安装工人取用。铝模板的规格符合表 5.1.3 的要求。
5
表 5.1.3 铝合金系统构件规格(mm)
6
5.4 连接件应符合配套使用、装拆方便、操作安全的要求、连接件的 规格应符合表 5.1.4。
150X150、100X150、 100X100
350+350
无筋板 3.9~4.5 60~65
4
5 模板的材料及加工
5.1 组成铝合金模板的各类材料,其材质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 规定。 5.2 铝合金模板系统材料的品种和规格应符合表 5.1.2 的规定,制作 前应依据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对照复查其出厂材质证明,对有疑问或无 出厂材质证明的型材,应按国家有关现行检验标准进行复检,并填写 检验记录。
6 制定铝模板及配件的周转使用方式与计划。 7 编写模板工程施工方案。 6.1.3 为加快铝合金模板的周转使用,宜选取下列措施: 1 分层分段流水作业。 2 先剪力墙,后梁,再楼板的施工顺序。 3 充分利用有一定强度的混凝土结构支承上部模板结构。
6.2 刚度及强度验算 6.2.1 铝合金模板承受的荷载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 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 和《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 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 6.2.2 组成铝合金模板系统的铝模板、钢背楞和单支顶柱应采用组合 荷载验算其刚度,其容许挠度应符合表 6.2.2 的规定。
1
2.7 《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T50100 2.8 《铝合金结构设计规范》GB50429 2.9 《铝合金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576 2.10 《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GB50214 2.11 《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程》JGJ162 2.12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 2.13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 2.14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 2.15 《铝合金结构工程施工规程》JGJ/T2 2.16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 2.17《铝合金模板技术规范》DBJ 15-96-2013 广东省标准
6 模板工程的设计
6.1 一般规定 6.1.1 模板工程施工前,应根据结构施工图,施工总平面及施工设备 和材料供应等现场条件,编制模板工程施工设计,列入工程项目的施 工组织设计。 6.1.2 模板工程的施工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根据项目结构、建筑、机电等图纸,绘制模板施工现浇混凝土 结构平面图及各部位剖面图纸。
1 应检查楼面的平整度,尤其是剪力墙、柱子定位处的平整度, 必须控制在 5mm 以内,超过的部分必须采用打凿的方式进行处理。 竖向模板的安装底面应平整坚实,清理干净,并采取可靠的定位措施。
2 竖向模板应按施工设计要求预埋支承锚固件,防止发生偏位。 3 在剪力墙端部沿高度方向每隔 1000mm 设置 1 根直径 8mm、 宽度与剪力墙截面尺寸一致的定位水平钢筋焊接挡条,以此来控制保 护层以及截面尺寸。 4 模板在安装之前,应涂刷脱模剂,且脱模剂应按照使用说明书 进行涂刷,严禁超刷或漏刷;严禁在模板表面涂刷废机油。 5 模板在安装之前应按照设计图纸,在楼面铝模上预留测量放线 口、混凝土泵管孔等,为后续施工提供便捷。 6 根据施工需要,铝模安装时可按照深化设计图纸,在楼板上面 预留向上传递的铝模洞口。若标准层有可供传递的位置,则不需要设 置传递洞口。传递洞口严禁预留在卫生间、厨房、阳台、露台等有水 部位,以防止渗漏风险。 7 混凝土竖向泵管须逐层采用钢架牢固固定在下层楼面上,施工 层泵管禁止接触铝模板。 8 混凝土布料机底座禁止直接置于铝模板上,必须通过钢架固定 在下面 3 层楼面上,布料机支架禁止接触。
6.3 配板设计 6.3.1 配板时,宜选用标准模板为主板,其他规格的模板作补充。
1 墙身模板的布置设计从墙的阴角开始,第一个构件是内转角 (C),再用 400mm 等宽度的标准构件两边逐个排放,直到中间一个 非标构件。
2 结构柱模板的布置方法及规则与墙身模板基本相同。 3 楼面模板的布置设计从楼面四周转角开始,四个角采用标准的 楼面转角模板(S400),其它用标准楼面转角两边从大至小逐个布置, 中间一件可能是非标构件。楼面转角设计完成后开始布置楼面板,楼 面板也是从两边和顶端用 400mm 等标准楼面构件逐个布置设计。两 排楼面板之间用龙骨做支撑,所有支撑系统两个方向的间距都不能大 于 1200mm。 4 结构梁模板的布置方法同楼面一样,从转角开始用标准构件排 放,两块梁底模板之间用梁底支撑托起,根据力学计算要求,梁底支 撑的间距因梁本身的大小而定,但原则上不能超过 1200mm。 6.3.2 铝模板的配板,应根据配模面的形状和尺寸,以及支撑形式而 确定。绘制配板图时,应标出模板的位置、规格型号。标绘出单元分 界线。有特殊构造时,应加以标明并出详细加工图。
2 根据模板施工现浇混凝土结构平面图,绘制配板设计图、连接 件和支承系统布置图、细部结构和异型模板详图及特殊部位详图。
3 根据结构构造型式和施工条件确定模板荷载,对模板和支承系 统做力学验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