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要包括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教育,现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等。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比较稳定的,针对我国高校学生的政治思想的道德实际的特点来安排的内容,主要内容的基础是道德教育,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重点。

二、理想信念教育,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的目标下,积极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使我国高校学生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确立自己的社会责任。

三、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我国爱国主义的教育方式主要是通过中国历史教育、国情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深入开展的。

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历史教育和国情教育。

四、我国在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时候,要求必须是建立在公民道德规范基础上,
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综合素质教育
一、知识点在内容上包括了有世界历史、德国历史、经济理论模式、国内外政治等
二、中学阶段,其内容主要是通过与历史课、政治课相融合从何进行渗透。

历史课主要用来传授德意志民族历史,使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纳粹统治和国家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学说;政治课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政治兴趣,使他们在政治分析、判断上能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提高其社会政治参与的能力,以此达到使其政治社会化的目的。

与中学阶段那种重点在于基本的政治知识与技能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大学阶段的内容则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体验生化大学生的政治品格。

在大学阶段,德国没有专门的政治教育学科内容,而是“显性教育”并不明显,其学校政治教育而是倾向于政治素养的“自我养成”,在实践中更加注重和依托哲学社会科学的“隐性教育”。

在这种情况下,哲学、文学、历史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等学科在一定程度上都承载起了政治教育的功能
三、首先,德国高校强调个性的发展,每个人都有尊严,有获得自由的权利,有平等的权利等等,而德国高校德育教育具体是指学生在尊严、自由、平等、健全人格的基础上,重点培养高校学生的道德理性和批判能力。

其次,德国高校学生崇尚社会公平和利他价值。

根据张可创对中德大学生理论、经济、审美、政治、社会、宗教等六种价值的比较,可以看出德国大学生在六种价值取向上的强弱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社会、审美、理论、宗教、经济和政治取向。

将这六种取向按强弱分为四个层次:社会取向最强,为第一层次审美和理论取向为第二层次宗教取向为第三层次;政治与经济取向最弱,为第四层次。

也就是说,德国高校学生对社会公平和与人为善最感兴趣。

他们崇尚慈爱和利他价值,其次追求自我独立和科学理论,再次认同宗教价值,对于政治经济价值则缺乏兴趣。

德国大学生更关注社会公平和别人的幸福,关注宗教价值,重视实证、推理和科学价值。

以上内容就是得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研究分析,可以使我们了解到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德国高校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方面,虽然没有明确的课程设置,可是覆盖范围确实在高校所有专业科目中。

一、统治阶级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主导性的影响,换句话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为国家服务的。

要完成这样的目的,首先这就需要让公民对本国现行的主导政治思想和价值观体系产生认同感并坚决维护,从而使本国公民对自己的国家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的
名称在中德两国不尽相同,我国称为爱国主义教育,在德国的名称是公民教育。

尽管名称各不相同,但就其本质内涵来说都是相似的,都是在教育和引导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国家价值观念。

二、比较两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分别都在强调学生个性健全的发展与和谐的发展;强调培养学生自立的个性和自身的创造性。

做好学生个性教育的培养,也是对当前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经济迅速德变革、产业结构快速的调整和劳动市场积极的波动下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

因而,重视高校学生个性教育的内容,已经成为了国家目前和未来人才培养、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基本思想。

三、中德两国都对法治教育十分重视,法制教育的目的可以概括为树立人们遵纪守法的观念。

只有强化了人们对守法观念的认识与理解,才能更好的维护稳定正常的社会秩序,确保社会的长治久安,确保统治阶级的意志得到贯彻,使得经济社会处于良好的环境氛围中,利于经济的增长,确保执政党落实其路线、方针、政策
四、统治阶级为巩固自身统治者的政治地位, 需要通过道德观教育来向公民灌输统治阶级的思想道德意识, 并将道德意识转化为公民的道德品质, 进而实行道德义务。

两国高校都提出学生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素质,才可以适应目前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道德修养。

因此,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前提是道德教育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

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德两国高校的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都也有了新的发展,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心理问题目前己成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重视的问题。

由于中德两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同时,青少年面对许多社会情况和人际关系的复杂问题,在这些社会发生的同时,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是其中比较突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是日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核心问题。

因此,心理教育现己成为两国思想政治教育共同的重要内容。

另一方面来看,中德两国的历史和国情毕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这就从根本上难以避
免使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产生一定的不同性。

首先,中德两国在对待宗教的认识及地位有所不同,与之相对应,两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宗教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

宗教教育在德国高校教育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比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宗教教育并不是包括在其中的主要内容,相对来说,我国对伦理道德教育更为看重。

其次,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点,就是把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正式纳入了思想政治教
育理论的体系,可以很直观的使学生了解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而德国则是把有关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合在在有关政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课程体系中,是间接给学生进行这方面的介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