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充分重视理论经济学的作用。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决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历史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
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其意识形态在中国理论经济学中的指导地位。
必须坚持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国情和实际出发,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理论创新,建设真正繁荣昌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经济
学。
关键词:经济学;理论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
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
科学工作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
决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
”《意见》为繁荣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的理论经济学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
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工作者提出了光荣的历史任务。
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繁荣与发展哲学与社会科学,必须充分重视理论经济学的作用
党中央的《意见》中指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
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定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高度,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繁荣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努力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有一个新的更大发展。
”
哲学和社会科学属于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
我国的哲学与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由我国国体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宪法规定了的。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或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它在我国全部哲学与社会科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理论经济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在某些领域中,却也程度不同地出现了一些“重科技和应用,轻视理论经济学、尤其是轻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经济学”的倾向。
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党中央从“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的高度,发出了“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号召,是非常正确的和及时的。
在当今世界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它的兴旺和发达,离不开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离不开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作为自己的民族精神,作为自己民族的精神支柱。
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下,同样也离不开高度繁荣、昌盛和发达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经济学。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哲学和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
一个不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经济学不仅承担着对全社会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而且也承担着为我国各门具体的经济科学提供理论基础的任务。
我们一定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高度,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繁荣和发展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努力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有一个新的更大发展。
二、繁荣与发展我国的理论经济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党中央的《意见》中指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决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
”这也是指导我们繁荣和发展我国理论经济学的指导方针。
我理解,所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繁荣发展我国理论经济学来说,至少应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的立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就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也就是最大多数人的立场,和全人类的立场。
在我国现阶段的条件下,也就是“三个代表”的立场。
“三个代表”的核心,我认为是在于“代表全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决不只是少数“民营企业家”、“精英”或者所谓“中间阶层”的利益,虽然其中也包括了这一部分“人民群众”的利益。
问题在于:在这个“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中,也是具有不同的利益群体划分的。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说法,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条件下,所谓的“中等阶级”,就是“资产阶级”。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决不是要去刻意培育这样一个“中等阶级”,也决不是要刻意地去建立一种鼓励一部分人通过搜刮和聚敛社会财富的方法,踩着社会其他成员的身躯“向上爬”的机制。
我国的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的立足点,一定要始终放在这个“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共同富裕”上。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做到更好地去研究和解决如何“统筹”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因此,我认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工作者”的口号之一就是:“为四化建设献策,为改革开放建言,为劳动者阶级立论,为建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我认为,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这是符合我国国情和“三个代表”的立场的。
(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一门科学。
科学是最实事求是的学问。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核心之一就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它既是马克思
主义的唯物论,又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当前,在繁荣和发展我国理论经济学的过程中,我认为有必要认真注意把握如下几点:
1.理论经济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就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某些先验的“假定”、“逻辑”和“范式”出发。
必须坚决摈弃“左”的和右的两种教条主义的倾向。
在当前,尤其必须坚决摈弃“全盘西化”的“资本主义教条主义”和“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教条主义”的倾向。
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一生在科学上做出的两大贡献之一,就是他的历史唯物论。
这一原理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就是要求人们在研究经济科学、历史科学和社会科学时,都必须把它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以内。
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在研究经济范畴的发展时,正如在研究任何历史科学、社会科学时一样,应当时刻把握住:无论在现实中或在头脑中,主体——这里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都是既定的”。
“因此,就是在理论方法上,主体,即社会,也必须始终作为前提浮现在表象面前。
”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因而,好像只要一说到生产,我们或者就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一一加以研究,或者一开始就要声明,我们指的是某个一定的历史时代,例如,是现代资产阶级生产——这种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
”
而在今天,我们所面对的,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这个“本题”。
这
同时也就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和实际。
这对于研究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或者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而所谓国情,就是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
这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书中早已阐明了的。
因此,我国的理论经济学,在研究任何现实经济问题时,或者把任何现有的经济理论(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还是非马克思主义的)运用于我国时,都万万不可忘记“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这个大前提。
而那种不顾我国的国情和实际,试图用所谓“市场经济一般”、“资本一般”、“股份制一般”、“现代企业制度一般”之类的说法,来“规范”或评判我国经济体制的做法,则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这一基本观点的。
此外,从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的角度看,用所谓“价值一
般”和“分配一般”的观点来看待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和分配的做法,同样也是不符合马克
思主义的这一基本观点和方法的。
2.坚持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就必须正确处理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关系,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在我国现阶段,也就是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历史上每一时代的人,都是在继承了前人所创造的现有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来开始他们自己时代的生产的。
“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