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科别科学年级七年级设计者陈遵松时间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六节,是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构造、地壳活动之后对地球的进一步认识,学习本节内容能让学生了解一些地壳活动的本质原因。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怎样假说的建立和和假说的意义,培养科学思维,科学探究方法的训练。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已经有一定的认知。
学生不能区分假说和规律、理论的区别。
另外,学生在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较高。
所以,本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活动、模拟实验、讨论等让学生从体验中去深刻认识和理解,从讨论中提高思维的灵活度。
为了加深认识,所以着重重建了魏格纳的发现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像科学家一样的思考以及证据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提出的背景,阐述其主要观点;
2.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3.利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带领学生重新历经一遍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整个过程。
2.通过小活动、小实验进行模拟板块的张裂和碰撞,加深板块运动造成的结果的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大陆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假说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认识到证据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提倡追求实证的精神。
课
时
本节内容课时安排为2课时
准
备
课前准备好相关的素材、多媒体课件,模拟实验用具。
教学过程
1、展示地球仪,简单说明地球仪的用途及缺点(携带不方便)
2、展示世界地图(2张),一张从大西洋展开,另一张从太平洋展开。
问:从世界地图你有看到奇怪的地方吗?
3、展示南美洲与非洲局部图,并讲述:这个现象在1620年时,英国哲学家
弗朗西斯•培根就有提出过,但当时只当是一件趣事一揭而过。
直到1910
年的某一天,年轻的科学家(魏格纳)由于身体欠佳,躺在病床上。
百无
聊赖中,他的目光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
于是这个在哲学家眼中只
是奇怪的现象,在科学家脑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接下来,我们就以小小科学家的身份,重走一遍魏格纳当年的思想历程。
4、魏格纳的探究历程:
⑴提出问题:南美洲和非洲为什么会刚好拼合在一起呢?
⑵建立猜想:巧合?两块大陆原来是合在一起的,只是后来由于某种原
因分开了。
(适时展示两张完全重合但并不属于同一张的纸,证明单
从外形上看是有存在巧合的。
同时也引出下面我们要找的证据。
)
⑶设计方案:需要寻找哪些方面的证据呢?观看拼纸的小活动后,由学
生总结:岩层………;现存生物………;古生物化石………;山脉走
向………;气候现象的痕迹………
⑷获取证据:
①岩层:大洋两侧岩石的岩性构造都有惊人的相似
②生物:南美洲和非洲有相似的物种,鸵鸟,海牛
③矿物:有能够随着地理界限拼合的连续的煤带等
④气候:就是两地的地貌特征有相同的气候产生的特征
⑤山系: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
山系相对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带
⑥化石:巴西和南非石炭-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
的爬行类──中龙化石
利用学生已有的
认知基础,构建问
题。
再现情境
重历科学探究的
整个过程。
进行科学探究的
训练。
教学过程
⑸得出结论:南美洲与非洲在很早以前是连在一起的,只是后来由于某
种原因分开了。
问:在此结论的基础上,你们有新的想法吗?
其他的大陆是不是也是连在一起,后来才分开的呢。
(展示证据:地
理学家在南极洲发现丰富的煤矿。
)
⑹观点交流——1915年确立了“大陆漂移说”
展示“大陆漂移说”的演示模型。
问:你觉得这种新观念的提出能不能得到其他人的支持?
人们是怎么反驳“大陆漂移说”的?
(举例:你们觉得一个未打开的西瓜里面是什么颜色的?生:红;黄;
白;…师:里面是黑的。
你们信吗?)
说明“假说”的科学含义。
5、“海底扩张说”的提出
发现者:赫斯迪茨
发现现象:越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老。
(用图形进行展示这句话的含
义,并放出洋底岩层年龄结构与陆地岩层年龄结构的区别图)。
主要观点:1、不仅陆地在移动,海底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扩张。
2、从海底山岭向两侧扩张的速度各地不同,大约每隔二三亿海底就要更新一次。
(演示实验:矿泉水瓶,小橡皮,酒精灯。
加热时,两块放一起的橡皮会向两边
跑。
)
3、由于海洋底部地壳不断扩张、生长、消亡和更新,使它永远保持年轻,而地球
体积并不增大。
思考与讨论:“海底扩张说”是否支持了“大陆漂移说”?它解决了“大陆漂移
说”的什么问题?
6、板块构造学说的产生
人们在结合“大陆漂移说”与“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
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科学探究过程产
生新的问题,新的
想法时处理办法。
由人们不支持
“大陆漂移说”来
论述假说与理论的
不同。
通过演示实验加
深学生对洋底岩层
与陆地岩层不同的
理解。
通过思考把海底
扩张说和大陆漂移
说联系在一起。
教学过程
展示6大板块示意图
问:⑴数一数,地球表面被划分为几大板块?
⑵我们是以什么标准来划分地球表面板块的?
为什么人们要用这些作为划分的标准?
生长边界:张裂(学生活动:模拟板块张裂)
(海岭、裂谷)(图片展示海岭与海沟的形成与差异)
消亡边界:碰撞(学生活动:模拟板块碰撞)
(海沟、造山带)
⑷由上图并结合地球圈层结构知识可知,板块应包括哪些成分?
⑸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张裂和碰撞”,结果造成了什么现象?
7、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
思考:展示6大板块分布图
⑴据测量,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现在仍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度在升高,你
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⑵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地区能发现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
⑶在遥远的将来,地中海和红海可能会怎么变化?为什么?
展示6大板块分
布图,然后通过问
题串逐层递进深刻
了解相关知识
通过学生活动,
切身感受板块的张
裂和碰撞造成的变
化。
对照图形完成练
习,使学生觉得学
习到科学知识是有
用的。
板书设计提出问题
建立假设
设计方案
搜集证据
得出结论
观点交流:大陆漂移说
板块构造学说
海底扩张说
提供动力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
为六大基本板块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
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
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
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
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
本教学设计特点的概括
本课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体会到科学家在探究中的思维变化过程,从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得出结论——新的问题——新的假设——……观点交流的一般过程。
在思维沉入的过程中体会到证据的重要性。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不被人们接受)从历史的还原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提出问题的重要性,这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新的发现。
同时也认识到证据的重要性,这关系到你的想法能否被别人接受。
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本课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资料分析、讨论交流和模拟实验等方式进行,特别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把自己代入到魏格纳的思维中,加深理解“大陆漂移说”的整个出现过程。
破解时间和空间的诸多限制,把抽象的、难以触摸的内容变为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内容,帮助学生架起形象思维通向抽象思维的桥梁,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以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和宇宙空间的热情,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实验能力和创造能力。
优势(及局限分析)
本教学设计的优势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本教学设计先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现“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临近结尾的解释看似“巧合”的背后的原因,与开头的“问题”遥相呼应。
同时,也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与生活。
二、该教学设计将各个假说串连一起,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
教师建构的情境与平台给学生以当事人的感觉,不知不觉的跟随故事的发展参与其中,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该教学设计设计了较多的学生深度思维活动,有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教学设计的不足在于:①该教学设计对学生的要求较高,要求学生有较广的知识面以及比较活跃的思维。
②该教学设计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工作量也相对与传统教学要大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