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9年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在线考试试题及答案

2009年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在线考试试题及答案

2009年全国教师继续教育考试答案答案仅供参考:正确率90%++,如有不同意见或正确答案请提交答案1、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新的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正确2、高考不改,新课程就无法进行。

对3、新课程的评价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传统考试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

错4、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错5、智能理论认为,由于学生不同的职能特点,所以学习方式也应多样化。

正确6、在条件相对落后的西部、农村地区,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资源严重不足。

错误,应是条件性资源严重不足。

7、新课程认为,学生进入教学中心需要建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错8、新课程认为,学生进入教学中心需要教学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

正确9、知识是条件性课程资源。

错是素材性课程资源10、新课程要求学生从教学活动的边缘进入教学的中心。

对11、人是兼具条件性与素材性两种性质的课程资源。

对12、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应是一种对话。

对13、研究型学习将成为未来的主要学习模式,将极大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错14、国家课程标准的是实施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15、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

错16、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最高要求。

错某一学段共同的、基本要求17、探究学习(发现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

对18、本次课改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对19、教案可以是物化的书面计划,有时也可以是头脑里的思路。

对20、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对21、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错22、课程标准是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

错23、新课程结构上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综合、分科和选择。

错是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24、师生伦理关系并不是师生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错25、新课程观下的教学评价应该是诊断性的、形成性的评价。

正确26、教学方法的优化就是指教师教的方法的优化。

错27、评价教师课堂教学应关注的焦点是课堂上学生的状态。

对28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是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不主张接受式学习。

错29质疑就是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错30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

对31新课程观下,课程就是指文本课程,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

错32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

正确33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实质上就是教师深层教学思想的具体化和现实化。

对34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就学习而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关于学习的评价。

错35对学生的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刺激过程。

错36档案袋评价法、小组评价法都是定性评价的方法。

对37新课程背景下,传统的教学基本功将不再被重视,教师的课程开发整合能力、信息的搜38集处理能力等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能力将逐渐取而代之。

对39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

对40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是现在的课业过重、课程要求过高、内容偏难。

错41出现刘海洋向狗熊泼硫酸、马家爵因打牌而残杀四位学友等极端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刘、马等人的个人品质、素质低下,与社会风气以及教育方式方法等关系不大。

错42义务教育要以培养高级人才、专家、大家为根本目标。

错43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的交往和互动。

对44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教师对学生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必须服从于教师。

错45教师在课堂上注意的中心应该是自己的思想或教案。

错46课本知识就是权威的、绝对正确的。

错47 “苹果广告”说明思维应突破常规,要多角度多层次思考才能有所创新。

对48 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

错49进行学生评价时,评价内容应是全面的,这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需求。

正确50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

错51学生无权评价教师。

错新评价观下的教师角色调适就是要教师转变观念,是教师角色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 正确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对未来教师最大的挑战。

正确一般认为,强调三维目标就意味着否定“双基”。

错误各级各类学校或各个学段的教育目标是指培养目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属于讲授法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是国家课程标准下列哪种情况下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承担责任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

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C : ①③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感受、参加、养成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等三个层面上展开课程制度的变迁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现代学生观的基本观点是①学生是发展的人②学生是独特的人④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斯腾豪斯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加德纳解决综合课教师尽快适应实验教学的极好方法是( 交叉备课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 8 )次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 )的课程评价。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本次课改提出的具体目标是几项6新课程的评价目的是发展新课程认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材新课程认为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是教材课程管理体制上的三种基本模式是( ) 国家本位、地方本位、学校本位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创新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B : 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的( )选择 A : 必然教育的根本功能是( ) C : 促进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保证和核心要求是确立正确的A : 学生观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课程”含义的理解应该是( )D : 包括学科课程、综合化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隐形课程四大类课程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点,也是我们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B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A : 时代的要求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有A : 针对性教师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种途径是阅读、合作、行动研究开展教育工作,首先需要( A : 确立教育目的新课程主张课堂让学生至少有()时间的活动B : 2/3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C : 课程改革教师是学习的( D : 以上都是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B : 师生交往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C :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学科教学要以()为本C : 人的全面发展校本教研的主体是 C : 教师课程不是教学的A : 权威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D :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A : 国家课程标准初中课程结构是以( )为主。

C : 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 )的过程。

B : 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管理的政策是C :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主要是系统地接受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这是学生学习特点的()A : 学习的组织性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要用()去实施教。

C、心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都是主体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校本课程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上课判断题:1智能理论认为,由于学生不同的职能特点,所以学习方式也应多样化。

√2质疑就是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3知识是条件性课程资源。

×4在条件相对落后的西部、农村地区,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资源严重不足×5在课程目标上有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它们是:社会本位、学校本位和个人本位。

×6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尊重、赞赏、帮助、引导、合作。

√7应试教育对教育功能的扭曲突出表现为把教育培养人的功能异化成了“淘汰人”的功能。

√8义务教育要以培养高级人才、专家、大家为根本目标。

×9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教师对学生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必须服从于教师。

×10研究型学习将成为未来的主要学习模式,将极大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11学习就是读书。

×12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是现在的课业过重、课程要求过高、内容偏难。

×13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对未来老师最大的挑战。

×14学生犯错误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

√15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就学习而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关于学习的评价。

×16学生的厌学主要原因是现在的课业过重、课程要求过高、内容偏难。

×18新课程要求学生从教学活动的边缘进入教学的中心。

√19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应是一种对话。

×20新课程认为,学生进入教学中心需要教学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

×21新课程认为,学生进入教学中心需要建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22新课程结构上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综合、分析和选择。

×23新课程将传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界定为“适应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24新课程观下的教学评价应该是诊断性的、形成性的评价。

√25新课程观下,课程就是指文本课程,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

×26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27新课程的评价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传统考试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

√28新课程的评价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29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是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不主张接受性学习。

×30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基本上是一致的,它们只是名称上的改变。

×31新课程背景下,传统的教学基本功将不再被重视,老师的课程开发整合能力、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等与新课程适应的能力将逐渐取而代之.×32探究学习(发现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

√33所谓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意味着要编写教材。

×34适应时代的要求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35师生伦理关系并不是师生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36人是兼具条件性与素材性两种性质的课程资源√37评师课堂教学应关注的焦点是课堂上学生的状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