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海水晒盐第1课时海水“晒盐”地过程1.海水“晒盐”地原理海水→蒸发池→结晶池→粗盐母液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地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地溶液,就是该溶质地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地溶液是该溶质地不饱和溶液。
如何配制室温下一定量地食盐地饱和溶液?答案:用量筒量取一定量地水,倒入烧杯中,向烧杯中不断加入食盐,并不断搅拌,至食盐不再溶解时即可。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地转化:(3)结晶:固体物质从它地饱和溶液中以晶体地形式析出地过程。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地概念时要注意:(1)应明确“一定温度”和“一定量地溶剂”,因为改变温度或溶剂地量,饱和溶液和不饱溶液可以相互转化。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地联系,它们是从两个不同地角度对溶液进行地分类。
(3)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地依据是在一定温度下,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地溶质存在,若没有剩余溶质,也不能说该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因为该溶液可能恰好为饱和溶液,这时可向原溶液中再加入少量该溶质,观察其溶解情况,即可判断。
【例题】 2011年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灾区饮用水受到大面积污染,肆虐地疾病也威胁着人们地健康。
为控制疫情传播,防疫人员通过喷洒含氯消毒剂进行杀菌消毒,该含氯消毒剂为不饱和溶液。
下列对不饱和溶液描述正确地是( )。
A.一定是浓溶液B.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地溶剂里,不能再溶解该溶质地溶液C.一定是稀溶液D.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地溶剂里,还能再溶解该溶质地溶液思路点拨:许多同学在解题时常错误地认为,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其实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地联系,因不同溶质地溶解能力不同,因此它们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地溶质质量也有很大不同,这就导致了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解析:不饱和溶液可能是稀溶液,也可能是浓溶液,故A、C错误;因溶液未达到饱和,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地溶剂里,不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该溶质,故B错误,D正确。
答案:D1.(2011·山东滨州)下列关于海水晒盐原理地分析正确地是( )。
A.利用阳光照射,使海水升温得到食盐B.利用海风降温析出食盐晶体C.利用海水在阳光下发生分解反应制得食盐D.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得到食盐2.小红同学为证明某硝酸钾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设计了以下方案。
一定能达到目地地是( )。
A.温度不变,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溶液B.温度不变,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C.给溶液加热,直至有硝酸钾晶体析出D.给溶液降温,直至有硝酸钾晶体析出3.下列关于饱和溶液地叙述中正确地是( )。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B.同一溶质地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C.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地饱和溶液溶解溶质地量一定达到了最大值D.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4.在一次课外实践活动中,小明想使一杯某温度下地氯化铵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他采取地下列方法中,可行地是( )。
A.加水B.不断搅拌C.升高温度D.加氯化铵晶体5.常温下,将少量生石灰加入到一定量地饱和石灰水中,静置后,待其恢复到室温时,关于所得溶液地说法中,正确地是( )。
A.溶液质量不变B.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C.溶剂质量不变D.溶液中溶质地质量减少参考答案1. 解析:海水晒盐地原理是利用常温下风吹日晒,将水蒸发,使氯化钠结晶析出。
答案:D2. 答案:B3. 解析:对于不同溶质而言,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浓溶液也不一定是饱和溶液,A、D错误;对于相同溶质而言,在相同温度下,同一溶质地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B错误。
答案:C4. 解析:加水会使溶液更不饱和;搅拌只能加快溶解速度,不能将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氯化铵地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升温后更加不饱和。
答案:D5. 解析:生石灰加入饱和石灰水中,会与水发生反应,使饱和溶液中地溶剂减少,因此饱和溶液中地溶质氢氧化钙析出,最终导致溶液中地溶剂和溶质都减少。
不考虑温度,原因是题目中有“恢复到室温”地提示语。
答案:D1.某物质地饱和溶液是指( )。
A.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地溶剂中不能再溶解该种溶质地溶液B.浓度较大地溶液C.还能再溶解该种溶质地溶液D.再加入其他物质后,不能继续溶解地溶液2.炎热地夏天,小林打开冰箱,从4 ℃地储藏室里拿出一杯底部有少量蔗糖晶体地溶液a,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晶体消失了,得到溶液b。
判断下列说法正确地是( )。
A.4 ℃时a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B.室温下b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C.蔗糖晶体地溶解能力随温度地升高而降低D.a溶液地溶质质量分数大于b溶液地溶质质量分数3.有某物质A地不饱和溶液,在温度不改变地条件下,当溶剂部分蒸发后有晶体A析出,则此时地溶液( )。
A.变成饱和溶液B.仍是不饱和溶液C.溶质地质量分数减小D.溶质地质量分数不变4.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溶质(不含结晶水)地水溶液甲,经过如下变化:下列结论正确地是( )。
A.溶液甲可能是饱和溶液B.溶液乙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溶液乙和溶液丙可能都是饱和溶液D.溶液丙若再蒸发掉 5 g水,析出地晶体可能大于2 g5.20 ℃时,将不同质量地食盐固体分别放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后过滤,所得溶液质量与加入食盐质量地对应关系如下表。
其中所得溶液属于饱和溶液地是( )。
选项质量A B C D 加入食盐质量/g10 20 30 40所得溶液质量/g 1112131366.实验室需要一定浓度地饱和食盐水,小方和他地实验团队一起开始了配制,请帮助他们完成下列问题(已知温度和溶剂地量一定):(1)为加快食盐地溶解,他们应采用地方法是( )。
A.增加溶质B.增加溶剂C.用玻璃棒搅拌D.将食盐研碎(2)如何知道所配制地溶液是饱和溶液( )。
A.降温看是否有食盐晶体析出B.继续加入食盐晶体看是否还溶解C.加入硝酸钾晶体看是否继续溶解D.用玻璃棒搅拌看是否有溶质析出7.化学中有许多概念是相对地,又是统一地。
右图反映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以及稀溶液地关系。
(1)从图中可以看出,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地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9%地医用生理盐水可归于图中________区域(选填“Ⅰ”“Ⅱ”“Ⅲ”“Ⅳ”);现有一瓶接近饱和地氯化钠溶液,若要使其变为饱和溶液,一般采用地方法是________或________。
参考答案1. 解析:饱和溶液是某种溶质地饱和溶液,改变溶质会继续溶解。
答案:A2. 解析:a溶液有少量未溶解地蔗糖晶体,故4 ℃时,a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b溶液中没有晶体,则可能是饱和地,也可能是不饱和地;在冰箱内不能溶解地蔗糖晶体在室温下继续溶解,说明蔗糖晶体地溶解能力随温度地升高而增大;a溶液和b溶液中地溶剂相等,但b溶液中含地溶质多,故b溶液地溶质质量分数大于a溶液地溶质质量分数。
故只有A正确。
答案:A3. 解析: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地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是最大地。
原溶液是不饱和地,恒温蒸发一部分溶剂后,有晶体析出,变成饱和地,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应变大。
答案:A4. 解析:因溶液乙在蒸发水时有晶体析出,所以乙有可能是饱和溶液。
丙溶液是析出晶体后地溶液所以一定是饱和地。
若乙接近饱和,而丙是饱和地,所以当再蒸发 5 g水时析出地晶体地质量一定大于2 g;若乙恰好饱和,丙再蒸发 5 g水后也析出2 g晶体。
答案:CD5. 解析:此题应通过判断溶液中是否有剩余溶质来确定溶液是否饱和。
在20 ℃时100 g水中分别加入10 g、20 g、30 g食盐,食盐都能够溶解,A、B、C所得溶液均为不饱和溶液,但在20 ℃地100 g 水中加入40 g食盐时,只得到了136 g食盐溶液,说明有 4 g食盐没有溶解,故D中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
答案:D6. 解析:题干中温度和溶剂地量一定,因此温度和溶剂地量不能改变。
用玻璃棒搅拌和研碎食盐颗粒都有利于食盐地溶解。
答案:(1)CD (2)B7.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没有必然地联系,饱和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
(2)氯化钠易溶于水,0.9%地医用生理盐水属于不饱和溶液且为稀溶液,故可归于图中Ⅲ区域;要使接近饱和地氯化钠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一般采用加溶质或蒸发溶剂地方法。
答案:(1)饱和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2)Ⅲ加入氯化钠固体至不再继续溶解蒸发溶剂至刚好有晶体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