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杭州城市发展与历史沿革

杭州城市发展与历史沿革


中河
朝天门
御街
大 中枢官署 内
市场
小河
中山 路御 街
东 河 贴沙河
格局背景
Pattern and background
PART2 Pattern and background
秦汉六朝:
杭州城市空间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春秋战国初期,今天的杭州地区尚属吴、越两国 的边境拉锯地区. 随着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至秦代,这个地理单元终于在行政上与全国实现了统 一. 史载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 灭楚降越后,于吴、越故地设置会稽郡,辖20多个县,并在地域近中心设 置钱塘县,钱塘县即是今杭州市的前身,从此拉开了杭州作为城市的历史新篇章. 刘宋泰始年间(465 - 471 年) 之前,钱塘县治所在的城市聚落已经沿江干水运路线自柳浦向北拓展到今吴山东麓的鼓楼一带,并设置 “新城戌”兵营. 六朝时期钱塘县治治所及其城市聚落的建设与拓展,为隋代及其以后历代杭州城市的建 设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PART 1
History of development
北宋的“东南第一州”:
北宋时期,杭州已经成为东南沿海的大城市,杭州人口增加了一倍。城市经济也迅速发展。中唐以 来,杭州逐渐成为江南丝织业的中心。城市商业也十分繁荣,神宗熙宁十年杭州超过广州南海郡。经济 的发展促进了江河运输的发展与海外贸易的兴起。宋太宗端拱二年设立市舶司,杭州成为全国散打对外 贸易港之一,“道通四方,海外诸国,物资丛居,行商往来,俗用不一”。 总之,五代至北宋前期,杭州已成为“四方之所聚,百货之所交,物盛人众”的大都会了。
六 井
PART 1
History of development
吴越国的首府杭州:
吴越国地分十三州一军,定都杭州,别名西府,或称西都。这是杭州作为封建帝
王之都的开始,在杭州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在吴越国统治时期,经过劳动人
民的辛勤开拓,杭州已经经济繁荣。西北岸的中心在吴,唐代后期,江南东道的治所 也在苏州,东南岸的中心又在越州。在这样的区划体制下,杭州僻处浙西边隅,北面 比不上苏州,南面又在越州之下,地理位置很是不利,经济发展也受到一定限制。杭
杭州城市发展与历史沿革
建筑1102 王宁宇 31103415
·
1. 发展历史(History of development) 2. 格局背景(Pattern and background) 3. 建设布局(Construction layout) 4. 发展现状(Development situation)
PART3 Construction layout
吴越时期:
一. 城市空间向东北扩展
隋建杭州城,城南部属丘陵,且近钱塘江,城西则濒西湖. 在杭州城市的扩展发展上,由于杭城的南部与西部受到江 、湖的限制,不宜扩展,于是便向城市的东部与北部扩展. 钱镠对杭州城进行了三次扩建,周围达35km.
二. 形成城市的主轴线
州成为钱謬建立的吴越国的都城以后,一跃成为地占两浙十三州一军的吴越国的政治
、经济与文化中心。这就使得杭州的发展条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吴越建都杭州,潮患就成了直接威胁沿江居民生命安全和农业生产、影响吴越 国财政收入和政局稳定的重大问题。公元910年,吴越国王钱謬发动命宫在侯潮门 、通江门外一带兴建海塘堤。后人称这条海塘为“钱氏捍海塘”。
西南部起自凤凰山麓的柳浦,依山筑城,向北沿今湖滨路稍东,北界不越过钱塘门邵庆寺后的霍山, 东部接近盐桥河,但盐桥河并不包括在城中。随着江潮不断向东退去,唐朝时居民也逐步向东扩展,但唐
代是沿隋代城垣之旧。
三. 隋唐时期的行政区划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连年战争,人口大量南下。他们带来了现金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促进 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杭州也开始繁荣起来。杭州在南北朝末年,已经从一个普通的小县开始上升为郡城, 但他的重要性和城市的繁荣,还不及它北面的苏州和南面的越州。隋唐时期,隋文帝整理江南州县,罢郡 置州,与是非钱塘郡,并新城入钱塘县。隋置杭州的意义,不仅杭州从此成为专有的地名,还因为这是统 一的中央政权设置的政区,确立和巩固了杭州作为州、郡级政区的地位。
发展历史
History of development
PART 1
History of development
杭州城市发展史:
秦汉六朝
钱塘古县
秦朝之前
隋唐
余杭县
吴越国
首府杭州
北宋
“东南第一州”
南宋
都城临安府
明清
“丝绸之府”
PART 1
History of development
秦汉六朝的钱塘古县:
元明清时期:
元灭南宋后,杭州城的政治地位下降,由国都京城降为一般的府州城市. 期间几经战火,城市破败严重,虽有复兴发展,但始终没有超越南宋临安城的 建设成就.
建设布局
Construction layout
PART3 Construction layout
秦汉六朝:
在秦汉六朝时,古都的城建管理体制一直奉行“宇宙论”的不变模式——即选择一块平坦地,围上方形城垣, 然后遵循宇宙星象配置,“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规划原则,分隔坊市,对居民闾巷一坊坊区隔,有严格限制。 出了个别具有特权的人家外,百姓门户均不得通向大街,一律封闭于闾门之内。若要购买物品,或出售自己制作的 产品,均需等到中午击鼓开市,才能进入市场买卖;傍晚鸣钲收市,市门重新封闭,禁止出入。而市场只有官市, 不得私办,限定县城一市,都城两市。所以普遍都是“城大市小”。商业摊位不得设在市场外面,更不得设在大路 边上,或与居民混杂。这种体制名为“坊市隔离”制。
隋唐的杭州:
隋唐结束了长州总管府,大业三年置杭州郡。钱塘成了
杭州的属县。隋朝统治时间虽短,但对杭州正式成为一个城市,却起到了奠基作用。这表现在两件事情上:一是开 荒是一年,大臣杨素调发民工依凤凰山筑起州城,周围三十里就是步。城垣的兴起,有利于都市的安全与经济的发 展。第二件是隋炀帝大业六年,以杭州为南端终点的京杭大运河竣工通航。运河全场四千多里,沟通了海河,淮河 ,黄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对我国南北航运的畅通有重大贡献。大运河的通航,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 与文化的交流,为杭州的发展与都市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沉积平原 丘陵
柳 浦
PART2 Pattern and background
隋唐时期:
一. 隋代设置杭州
杨坚建立隋朝后,废除了郡一级的地方机构,实行州、县制。开皇九年,废除钱塘郡,设置杭州,州 治设在余杭县。钱塘县在陈代是郡治所在,隋废郡,把杭州的州治设在余杭县,这与当时的形势有关。
二. 隋代杭城的范围
钱镠在扩建杭州城的同时,也规划了杭州城市的主轴线. 主轴线的南端是吴越国的王宫,北端则为市坊、民居群,这
条主轴线是同盐桥河基本平行的主干道,一河一道自南至北,纵贯杭州城. 此后,这条城市中心轴线,千余年来未变.
三. “南宫北城”、“前朝后市”的城市格局
海湾
灵 隐
丘陵
钱塘江
PART3 Construction layout
隋唐时期:
一. 修建城池
隋开皇十一年(591年) ,大臣杨素调发民工在凤凰山下的柳浦即今钱塘江沿岸的江干一带筑城,建立了杭州州治 “, 周回三十六里九十步”,为我国东南部最大的城市之一.
二. 功能分区
杨素所建杭州城,州治设在城南的凤凰山麓,而城北则为居民与市场,奠定了“南宫北城”的城市格局.
杭 州
PART2 Pattern and background
南宋时期:
一. 兴建封建礼制建筑
南宋统治者在扩建宫城的同时,陆续兴建郊、庙、宫、观,使礼制日趋完备(据宋人王应麟《玉海》 卷一《行在所》载:“绍兴四年,高宗在平江,将还临安,始命有司建太庙. 十二年和议成,乃作太社、太稷 、皇后庙、都亭驿、太学. 十三年筑圜丘、景灵宫、高祷坛、秘书省. 十五年作内中神御殿. 十六年,广
三. 园林建设
南宋临安进行了大量的园林建设,数量之多甲于天下. 当时临安不仅财宝敛聚,而且 聚集了当时最著名的诗人、画师和造园巨匠,他们凭借西湖的奇峰秀峦、烟柳画桥,博 取了全国造园之长. 因此在园林设计上“因其自然,辅以雅趣”,形成山水风光与建筑空 间交融的风格,在我国园林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PART2 Pattern and background
,劳动人民颠沛流离,大量南迁,给长江以
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打打促进了钱塘 江流域的开发与航运的发展。地处江左的钱
沉积平原 丘陵
柳 浦
塘县发展得更快,称谓钱塘江下游的重要县 城。由于航运事业的发展,钱江沿岸码头迅
速增加,许多居民也开始在码头附近定居,
但是钱江怒潮却是最大的祸患。
PART 1
History of development
通过运河水路, 出镇江北通淮泗
通过长江水路, 远至武汉成都
市 场 捍 海 塘 皇 宫
通过钱塘江 海运贯通 台温闽广等地
PART 1
History of development
南宋的都城临安府:
在南宋时期,宋高宗升杭州为临安府,绍兴八年正式定都临安。在此后一百四十年间,杭州一跃成为全国 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临安府城多次扩建,成为南跨吴山,北到武林门,左靠钱塘江,右近西湖的大城,气势恢宏。四周开了十 三座城门,城墙高达三丈,城墙外围有十多丈宽的护城河,护城河两岸种植杨柳,禁止行人往来。 自隋经吴越及至南宋,历经近700年,杭州城从一个小县城发展到大都市,又从大都市发展到国都京城的历史鼎 盛时期,成为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南宋京城临安府的建设,在杭州城市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 仅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城市,也成为世界上最繁荣的都市之一,从而奠定了杭州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也使杭州 成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 这是古代杭州城市建设的第二次飞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