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个性化作文能力的培养

个性化作文能力的培养

个性化作文能力的培养
语文写作教学要让学生用真情实感表达出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有创意地表达。

可以从材料积累、审题、立意、语言等几方面去训练和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作文能力。

当前学生作文普遍存在写人苍白呆板、叙事平淡无奇、描写枯燥单调、议论空洞肤浅等问题。

探究其原因,就是字里行间难寻一个灵动的、鲜活的生命自我。

要想重拾自我,学生必须在写作中展之个性,抒写真情。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要让学生用真情实感表达出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有创意地表达、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那么,何谓个性?个性就是在社会和教育长期影响下,个人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特性,是一个人形成的特有的能力、气质、兴趣和性格的总和。

没有个性,人云亦云,这样的文章就会活力无存,生机荡然。

所谓个性化写作,是指在学生天赋所及的范围内极大地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充满写作的激情和创作的欲望,使其个性在写作中得以凸显(如思想、情感、意志、信念、兴趣、动机、性格、情绪、思维等)。

通俗地说就是你与别人的不同,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独立的思考,独特的文字风格等。

作为语文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个性化的作文能力呢?我就作文的几个步骤简单谈谈。

首先我觉得“个性”在于积累(或者说个性是积累出来的)。

要想写好文章,必须有相当的知识积累。

积累的多了,感受也就深了。

现在的学生作文缺乏个性,就是积累不够,感悟不深。

平时不注重积累,寄希望于临时抱佛脚,于是,虚构就成了一种常见的现象。

考前读几篇范文,考试的时候加工或抄袭,或改头换面。

这样的文章用别人的思想,说别人的话语,讲别人的故事,压根就没有一点自己的东西,何谈个性?长期下去,不要说提高写作能力和文学修养了,能不能做好人还很难说呢,更谈不上“个性”了。

所以说积累材料是基础,这里所说的材料,既包括观察阅读的客观材料,也包括主观对客观材料的感受。

有了丰厚的材料,就可以进行写作了。

其次是审题,要“审”出个性。

近年来,话题作文成了中考的热点。

大部分学生把话题当题目,作文平平,没有个性。

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审好题。

那么,如何在审题这一环节凸显个性呢?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审材料
话题作文往往给一段材料,审材料就是要读懂材料,从多方面把握材料所蕴含的意思。

如果说话题作文给学生提供了可以尽情奔驰的广阔的大草原,那么审题第一要素就是全面把握材料中心,在材料中找出控制骏马奔驰的疆绳。

这样就能在一定高度上审视材料。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有人说,有什么都不要紧,千万不要有病;
没什么都无关紧要,千万不要没有钱。

也有人说,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

请你们以“我看金钱这东西”为话题,写篇文章。

拿到题目以后,如果不深入思考,就很容易写到大谈金钱的作用,这也是大部分学生易犯的毛病,当然也就缺乏了个性。

对这一材料进行深入思考后,我们会发现作文命题的意图,要在阐述充分肯定金钱作用的同时,也要阐明对金钱的正确态度,即要合理合法地追求金钱,正确使用金钱。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会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凸显出自己的个性。

(二)审文体
近年来的话题作文都有一个“文体不限”的要求。

“文体不限”并不等于说文体不要,可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而现实情况就是:大部分学生把握不住文体,结果写成了“四不像”。

所谓把握不住,就是在写作之前,头脑中还很不明确,没有选择好表达的方式,就信马由缰地写起来,想到哪写到哪。

一会叙叙事,一会又发几句议论,当然内容也较空泛,缺乏个性。

所以要选择好适合于表达自己情感的文体,才便于抒写真情。

抒写真情是作文的生命。

南京师范大学何永康教授曾经说:写记叙文首先要感动自己,写议论文首先要说服自己。

这里何教授强调的,就是作文贵在有真情实感。

当然这种真情要靠恰当的文体来表达,否则写出来的文章就显得苍白无力。

当然,平时也要注意训练,掌握文体的基本知识,如记叙文六要素,议论文三要素,散文形散神聚等等。

同时还要注意各种文体的具体写法,记叙文如何以情感人,议论文如何以理服人等。

只有
严格地把握住文体,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作文个性来。

(三)审拟题
话题作文给学生提供了自由驰骋的空间,要求学生自拟题目。

可是很多学生在作文时不注意拟题,只是把话题当题目,结果是千篇一律,掩埋了自己的作文个性。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思路的出发点,也是阅卷者的“首视物”,所以学生应该在拟题上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拟出独创新颖的题目,深得阅卷老师的好感。

那么到底怎样拟题呢?1.谐音法。

例如以“学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以拟“学校。

学笑”。

文章可写自己在学校如何笑对困难,笑对挫折,笑对人生。

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也可以拟“学校。

学孝”。

可以写自己在学校如何学习孝道、尊敬师长的。

2.借名法。

可运用成语拟题,如“也谈望父成龙”,岂能“因‘财’施教”;可引用诗句,如以“楼”为话题的作文,可用“山外青山楼外楼”,“更上一层楼”,“海市蜃楼”等。

用“山雨欲来风满楼”来写家长会的风波还是很形象的。

3.借用化用歌词。

如写理想类作文,可用“我的未来不是梦”。

写朋友、友谊类,可以拟“千里难寻是朋友”;用“都是打闹惹的祸”、“你总是心太狠”来写爱护公物就更有创意。

4.巧用流行语。

如“‘网’事不堪回首”、“‘e网’情深”等。

5.矛盾对照法。

如“熟悉的陌生人”、“温暖的伤害”、“城市里的村庄”等,都是较有创新意识的题目。

学生作文时如能加以运用,就能显示出自己的个性。

第三是立意,在立意上凸显自己的个性。

作文的立意,是最能显示作者作文个性的一方面。

立意力求新颖,要做到这一点,那就要巧选角度。

所谓角度,就是我们以什么样的眼光,从哪一方面着手去看待和分析事物,也就是我们落脚点在哪里。

好的角度能使文章立意新颖,从而避免落入俗套,同时也因他独特的视角而产生独特的效果。

如,以“水”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好多学生都写的是水对于人类及万物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要爱护水源,节约用水。

这样的作文多了,也就显不出个性了。

其中有一个学生是这样立意的,他通过特定情境下的一瓶水,来折射出市场经济下某些人的阴暗灵魂。

他是这样构思的:一次火车遇到意外,当时人们急需水,一位小贩正好带一箱矿泉水,他以50元每瓶的高价卖给其他乘客。

当只剩下最后一瓶水时,一位小女孩发着高烧,急需水,他又以200元的天价,把水卖给了小女孩。

可他自己却干渴难熬,又没了水。

此时,小女孩把剩下的半瓶水给了他,这使他万分羞愧。

终于,他明白了:钱不是最重要的,水不是最重要的,富有爱心才是最重要的。

这样的立意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个性。

最后,要在语言中凸显自己的个性。

前面工作准备的再好,如果语言表述不清,干枯无味,那也是惘然。

在中高考作文中,最能打动阅卷老师的,恐怕就是作文语言。

现在所提的比较响的“个性作文”,主要指语言说的。

作家都有自己的创作风格(其中就有语言风格)。

比如鲁迅先生的文章语言就有他自己的特点,作家那叫语言风格,作为学生的作文,那只能叫“个性”。

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作文语言富有个性呢?
首先语言要简洁,就是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明确的意思。

简洁就是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

其次是生动,要富有表现力,善于使用有表现力的词句。

像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和形容词。

福楼拜曾对莫泊桑说:“你所要说的事物,都只有一个词表达,只有一个动词来表示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

因此就应该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决不应满足于‘差不多’……”例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中有几个句子,词语使用就很有表现力:“屠格涅夫仰坐在一个沙发……”,“(左拉)一进来就歪在一把沙发上……”。

同样是写坐沙发,屠格涅夫是“仰坐”,左拉是“歪”,就很有表现力。

当然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很多,不再赘述。

第三是质朴,感情真挚。

这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多年以来,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而久诵不衰,靠的就是质朴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写真实的东西。

鲁迅先生也曾总结:“作文之法,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他的文章,虽则“难懂”,其实是很平实的。

我所说的个性化作文,并不意味着去掉传统作文中的合理部分,并不是一味追求语言奇异古怪,生造词语,内容荒诞怪异。

自古以来,先哲就教导我们,“文无定法”、“我手写我口”。

不管怎么写,我觉得要体现出自己的个性。

只要我们坚持对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当学生真正的将客观知识与自己的真实情感融为一体时,在他笔下流淌的必定是灵动自然而充满个性的文字,学生个性化的作文能力
定会得到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