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闽南红砖民居调研报告.

闽南红砖民居调研报告.

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调研报告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调研报告(建筑学14-1 潘洁 14041610111)摘要:民居,包含了居住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

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由此联生出多种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

在闽南地区,就分布着样式不同的四种民居建筑:土楼、土堡、红砖民居和灰砖民居。

在这其中,以土楼最有特色,红砖民居最为靓丽。

闽南地区的红砖民居,多以红砖为墙,花岗石为基座,另外有木石的透雕、漏雕、圆雕浮雕图饰和非常精美的砖雕、木雕等特色工艺。

关键词:闽南、红砖民居、建筑特点、建筑装饰。

1.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的文化背景及内涵闽南在地域上包括厦门、漳州、泉州、龙岩等地区,其内分布着多种类型的民居建筑,如土楼、土堡、灰砖民居以及红砖民居。

其中最为靓丽的红砖民居,最初出现是在宋元时期,其外观色彩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后期的红砖建筑主要由归国华侨出资修建,他们早年出洋多因生活所迫,在人地生疏的异国含辛茹苦地打拼,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兴业旺家,所以一旦事业有成,他们就迫不及待地衣锦还乡,不惜巨资修建豪宅[1]。

又因为红砖是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建材,并且其所呈现的红色在中国是一种宫廷色,喜庆色,所以红砖大厝在当时大批建成,形成了特色的建筑群落。

闽南的红砖厝民居建筑大多是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院落式组群建筑,在建成加工过程中运用美学原则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图1.闽南红砖厝外观示意图审美价值,同时又隐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宗教意识,蕴含了人们对生活美满幸福、吉祥如意的祈愿[2]。

2.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样式特点2.1.红砖厝民居的形制从纵向看,二进(落)形成一个四合院,平面成口字形;三进形成二个四合院,平面成日字形;四进形成三个四合院,平面成目字形。

还有五进四院的超大规模建筑。

进(落)的两旁,建有护厝(龙),通常为左右各一座,也有左右各两座的,称“双护厝”。

从横向看,开间的多少与大小说明规模的大小,也说明官阶的大小。

主厝的第一进(落)门厅是三开间的称“四规”或“三间张”。

“四规”即中厅两边各有一间厢房,共三间,是用四堵墙隔成的;中厅两边各有两间厢房,共五间,是用六堵墙隔成的,称“六规”或“五间张”[3]。

2.2.红砖厝民居的内部布局红砖厝内部的面宽单位为“间”,两堵墙或两根柱子之间的距离为“一间”,称“开间”。

中间的叫“明间”,两侧的称“次间”,或称“稍房”、“尽间”。

进深的单位为“架”,以一檩为“一架”。

架数越多,进深越深,但民单数为吉。

间架的多寡是地位、身分的象征。

明清两朝,公侯一、二品的门屋限定三间五架,厅堂限五间九架,不得超过七间九架。

其余房屋不得大于厅堂。

三品――五品的门屋为三间三架,厅堂为五间七架。

六品――九品的门屋为一间三架。

“光厅暗屋”为红砖厝的布局特点。

中间的明间宽敞明亮,为奉祀祖先、神明及会客的场所。

厅堂后壁多用可开启折合的大扇木门隔成,平时闭合与后轩分开。

后轩可布置成小书斋,遇到有贵客要事。

也可以进入后轩密谈。

有事时,也可把大扇木门打开,把厅堂与后轩合并为一,增大活动空间。

厅堂两侧为东西大房,是主要居室。

大房房门上悬挂有布帘,以屋顶小窗取光,室内较暗。

大房前有檩步,是梳洗的地方。

大房后有后房,是婢妾居室或存放随身用物、箱笼的储物间。

这种“一明两暗”的三开间结构,是红砖厝最基本的构成单位。

五开间即图3.闽南红砖厝五间张图示 图2.闽南红砖厝三间张图示图4.闽南红砖厝的间架结构三开间左右再扩展一间而成。

大厝就是“一明两暗”布局基础上,由数个单位建筑及外部空间组合衍化而成的合院建筑[4]。

2.3.红砖厝民居的榉头 在大厝内,正屋前面两侧有厢房,俗称“榉头”。

榉头朝天井一面常是敞开状态,是大房既能通风,又避免阳光逼射,有遮阴纳凉的作用,也是客人、随从休憩之地。

前落与后落以两榉头相连,两落往来甚为方便。

2.4.红砖厝民居的埕 首落前即屋身正前,留设的户外广场成为“埕”。

埕中或仅排列小盆花,留出较大场地,作为来客停放车辆、轿马的地方;或布置为庭院,栽花植树,假山小池。

2.5.红砖厝民居的深井及护厝每落厅前都有“深井(天井)”,保证厅堂轩敞明亮、 通风采光。

在厢房之外, 两侧或一侧增建的纵向长屋为“护厝(护龙)”。

如果是单边的护厝,则另一侧也常留有通巷,即作为前后各落出入的另一通道,使各落自成单元,又可使正屋免受邻居活动的影响,同时也减少对邻里的打扰,增加自身活动的私密性。

护厝又可增加一些辅助用房,在原有护厝的外部再增建一层护厝,形成双护厝,或作厨房、杂物工具放置场所,或作客舍,或为僮仆居室,或作书斋别筑,增加了可用空间的数量。

2.6.红砖厝民居的排水系统图5.闽南红砖厝的埕 图5.闽南红砖厝的护厝及小深井在大厝的四周和内部,通常都具有较为完善的排水系统。

大厝内的中央有一个比较大的排水池,在四周有较深的排水沟,一旦下大雨,内外共同协作,便不会出现水涝等问题。

2.7.红砖厝民居的整体布局2.7.1.“一条龙”式 闽南红砖厝最为普通的一种形式,可是说是简易版的闽南大厝。

它呈一字形排开,面宽三开间或者五开间,中间为厅堂,两侧则为卧房,在正屋两旁加盖较低的附房,作为杂物间或附属建筑。

这种形式的红砖厝一般正面平齐,有横向的檐廊,大多为旧时家境普通的小户人家居住。

图6.闽南红砖厝链接大厝与护厝的过水廊2.7.2.三合院式闽南红砖厝最基本形式。

在“一条龙”式的左右两侧垂直向前分别加盖榉头,是建筑整体平面呈“凹”字型。

在闽南乡村古厝中,是数量最多的类型,多为乡村中农耕者居住。

2.7.3.四合院式在三合院的基础上将天井前的院墙、院门改建成一列古厝,形成前、后二落大厝与左、右两侧榉头合围的形式,平面布局如“口”字形。

此外还有少数四边对称围合的四合院。

四合院有着封闭的天井内院,空间上内外有别,具有一定的私密性,此类型为士大夫所喜用。

2.7.4.二落带双边护式闽南典型的大型民居形式。

它在四合院的外围左、右两侧各增建一列纵向护图7.闽南红砖厝“一条龙”式图8.闽南红砖厝四合院式厝。

此类型通常规模较大,为官绅、富商地主或富庶大家庭居住。

图9.闽南红砖厝二落带双边护式2.7.5.三落大厝带左右护龙式在“二落带双边护”的后落大厝之后,增建一排较低矮的房屋“后界”,作为中央大厝的附房,它往往是建筑中面阔最宽的房屋,一般正中间为小厅,两侧为数间小房,既用于居住,也兼作存放谷物、农具及杂物的储藏间。

“后界”屋前有较宽敞的后埕庭院,用于晾晒谷物和衣物。

这类深宅大院多是地方望族或位居朝廷高官的大家族宅第[5]。

2.7.6.多护龙和多院落式富庶的大家族为了解决人丁兴旺、人口不断增加的问题,除了在后部加建“后界”外,还不断在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左右两侧增建数列内、外护厝,或者在前、后连建多个院落,形成多列纵向护厝、进深数个院落、甚至多达六落大厝的大规模房群。

多院落式的大厝建筑,每落大厝的台基由前向后逐级抬升,四周的护厝和后界等附属建筑则相对较低;各落大厝既并排并列,又以天井、巷弄及隔墙分开而相对独立。

有的还在后院增辟花园,构筑池塘水榭、盆景假山。

由于其内部纵横交错,结构布局复杂,房屋门窗众多,通常又称“九十九间”。

这类建筑群多建于地势宽阔平整的平原地带,规模蔚为壮观。

2.7.7.棋盘式这类大规模的民居群现存较少。

各栋大厝前后、左右对齐,朝向一致,形成多条纵横平直的的巷弄、街道,布局如棋盘配置。

这种古厝民居布局通常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的同姓大宗族聚集居住。

[6]3.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的建筑材料3.1.砖材红砖作为闽南传统红砖厝民居主要建筑材料,是典型的本土化的人工建筑材料。

红砖的制作取材于稻田中的泥土制作成砖坯,再入窑焙烧。

3.2.石材闽南有丰富的白石花岗岩资源,颜色以浅灰白、灰白色为主。

闽南红砖厝民居在建筑石材的选用上以白石居多,青石次之。

白石常做闽南传统民居的柱础和墙垛。

青石外观草青色,质地坚实,纹理细密,常常用来做闽南传统民居的细部雕刻。

[4]3.3.木材闽南地区以亚热带针叶植物最多,杉木产量很大。

闽南传统民居不仅多使用杉木作为穿斗抬梁式结构构架的建筑材料,还用杉木制作大量的木雕、木构件,是闽南传统建筑的主要建筑材料之一。

4.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的形式美感民居的装饰是附加于建筑实体上的“附加功能美”,它依附于建筑实体或构件之上,与建筑结构不可分割;装饰又是建筑造型的发展与深化,使民居空间形象更加完美。

4.1.红砖厝民居的屋顶红砖厝民居的屋顶多为两坡屋面的硬山顶,木椽、檩子外伸裸露而不利于保护的悬山顶较少。

两侧山墙的屋檐出檐极浅,常以红砖逐层平砌、叠涩出檐,将图10.闽南红砖厝红砖墙图11.闽南红砖厝木雕装饰承接屋面的各层檩子尾端封砌于山墙之中,有的只在山尖上保留着通风的小窗洞(老虎窗),使得木质檩子避免风雨侵袭、免受糟朽,在闽南沿海地区雨季长、湿度大及空气中富含酸碱的环境下得以有效保护。

福建各地民居屋脊大都装饰翘角,分为几大类:武脊、文脊、尖脊、圆脊,闽南传统红砖民居主要是尖脊和翘角,尖脊就是燕尾脊。

燕尾脊是指主脊向两端延伸并超过垂脊,它两端向上曲翘,在尾端还有分叉,就像燕子尾巴划破天空一样,因此被人们形象地称呼为燕尾脊。

闽南地域文化对红砖民居装饰的影响,体现在燕尾脊上尤为翔实,她本身具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独特的审美意义,成为体现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的地域性装饰代表。

外墙的护厝使用马鞍脊,按其形状分为圆形(金)、直形(木)、曲形(水)、锐形(火)、方形(土)。

图12.闽南红砖厝的燕尾脊4.2.红砖厝民居的外墙闽南红砖厝墙的构造和装饰的最大特点是墙石混砌,即“出砖入石”,它就是砖与石两种不同材料的混砌,其造成一种装饰美感在于石的表面与砖的表面产生质地的对比,石块作为面、点,而砖缝作为线,这之间产生点、线、面的组合,某种程度上产生一种整体面积上的韵律,这是其一;第二,白色花岗岩与红色清水砖在色彩形成既和谐又对比的效果,对比存在于明度上,和谐却体现在它的白石并不是纯白的,而是带点灰色的白,白灰色作为“面”本身能起一种缓冲作用,在对比中表达和谐,在和谐中表达冲突,这种矛盾的解决也是砖石墙的特点之一。

第三,闽南红砖厝大多采用清水墙勾缝大的形式,其规则的砖缝与不规则的石头之间又形成一种对比,这是“线”“面”之间的对比关系,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在墙面上也有些闽南古厝采用“规则”图14.闽南红砖厝的外墙图13.闽南红砖厝的金马鞍、木马鞍、水马鞍、火马鞍、土马鞍图15.闽南红砖厝的清水红砖墙红砖与’规则”条石并按照一定的排列样式混砌,以造成另外一种形式感,通过讲究构成元素,讲究一种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视觉效果的应用以及窗的缕花柱的点缀配合,其形成的表面空间使这种美妙韵律在一墙之间,就是一副动人的艺术作品和浮雕作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