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械制图与电气识图》课程标准

《机械制图与电气识图》课程标准

XX技工学校
《机械制图与电气识图》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建设负责人:
联系电话:
系(教研室)负责人:
联系电话:
XX技工学校
20XX年10月20日
《机械制图与电气识图》课程教学标准
适用专业:机械制图与电气识图
授课学期:第一学期
建议课时:60课时
1.课程设置概述
1.1课程性质
《机械制图与电气识图》是机电类专业的一门既有基本的系统理论又有较强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它的基础性内容又是人材素质教育必不可缺少的内容。

其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具有三种基本能力和三种分析能力、两种技能和工程文化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本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其内容与生产制造、工程设计、设备检修有密切关系,是工科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而这两个能力的提高对学好本课程又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这一特点出发,教学过程中应始终注意把投影分析和空间想象密切联系在一起,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项目化教学。

1.2课程任务
三种基本能力:绘图、读图和查阅国家标准的基本能力;三种分析能力:空间分析及投影分析的能力、二维图形与三维图形间的相互转换能力;两种技能:具有手工绘图和计算机绘图技能;工程文化素质: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达到使学生既具有工程基础又有较高的工程文化素质,既有丰实的工程设计绘图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又有较熟练的绘图和读图能力,还有较敏捷的灵活思维和创新意识,能视野开阔、善于自学,创新思变,跟上时代的步伐,能自觉按照国家标准用各种手段较快地、准确地绘制、阅读中等复杂程度的机械图样。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程训练课程,在学习过程中要通过大量的习题练习和图纸作业来巩固提高制图投影理论,提高绘图和读图能力,掌握制图的作图方法和技能。

该课程总学时为60学时。

2.课程目标
2.1知识目标
熟悉和掌握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
掌握绘图仪器和绘图工具的应用;
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及对三维立体及其相互位置的分析方法,并能画出三维立体的二维投影图和阅读机械、电气图样;
2.2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使用绘图仪器和工具;
掌握绘图的方法和技能,所绘图样符合国家标准;
能阅读一般机械、电气零件图和装配图;
2.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课程内容标准及要求
模块一绪论
模块二机械识图基本知识
模块三机械图样的表达与识读
模块四电气制图基础知识
模块五基本电气图
4.实施建议
4.1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教材名称:
1、《机械制图》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通用教材第六版
2、《机械与电气识图》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通用教材第二版
参考教材:
1、《机械制图习题册》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通用教材第六版
2、《机械制图课教学参考书》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通用教材第六版
3、《电气工程制图》化学工业出版社,钱可强等编著,2004.8
多媒体资源:教学课件
4.2教学基本条件
4.2.1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
《机械与电气识图》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及AutoCAD软件平台授课,有利于学生对制图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建立一个以课程文本(教材)、电子文本(光盘)、网络课程和资源库为基本构架的立体化课程,并努力构建一个听觉与视觉联动,图文与音像交互,老师与学生共创的生态性学习环境。

通过互联网搭建的“教学互动平台”,延伸和扩展教与学空间,实现网上教学、网上练习、网上答疑、网上模拟操作及在线练习与考核,为教学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空间。

4.2.2自主学习
鼓励教师收集、整理、制作供学生学习的信息资料库,广泛地利用校园网和其他网络信息建立参考文献、背景资料库和学习资料的索引,通过信息共享和网络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课程信息和交流平台。

从各种媒体中撷取新的专业信息,不断地补充和扩展信息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有利条件。

4.3教学方法建议
4.3.1突出任务驱动的教学功能
本课程教学以任务为中心,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先感知后认知,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工作任务的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训练学生有序的工作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并能够通过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3.2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进行理论讲解的同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使学生能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真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既能使学生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4.3.3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各种条件和形式,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

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完成工作任务,并进行各种形式的讨论,鼓励学生之间的经验共享与交流,让小组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小组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小组每个成员都各有所长,其知识和技能可以互补,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4教学评价
4.4.1布置作业16-20次。

4.4.2期末考试采取闭卷方式。

4.4.3总评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其中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