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八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八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八编-绪论
乾嘉汉学
乾嘉汉学以尊汉学(考据学)为治学宗旨的学术流派,是清代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学术。

从学术源流上讲,导源于清初顾炎武;从学术精神上讲,是清王朝文化专制的结果。

乾嘉汉学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对古代典籍的系统整理和传统文化的全面总结,从而使得中国数千年来包括各个学科和各个领域在内的许多专门绝学得到发掘和彰显,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思想意义。

但总的看来,却只能说是做了丰实的学术研究的基础工作,脱离现实的倾向导致缺乏思想理论的建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遗憾。

简述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1、集历代文学之大成。

清代文学较之以往各代异常繁富,一方面是元明以来新兴的小说、戏曲,入清之后依然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元明以来已经呈现弱势的诗、古文,乃至已经衰落下来屈居于陪衬地位的词、骈文,入清之后又重新振兴起来。

清代文学可以说是以往各类文体之总汇,呈现出一种蔚为大观的集大成的景象。

2、文学古典形态的再度辉煌。

诗、词、骈文这些曾经兴盛过的文体,在清代得以再度兴盛。

遗民诗人之呼号、悲愤、砺志,其他诗人之徘徊观望,黍离之悲、沧桑之感,成为清代前期诗的主旋律;清人词无论从规模或成就上讲,都足称大观,再次显示并发展了词的特异的抒情功能;清初文人以骈文为寄托才情,从而揭开了骈文复兴的序幕。

这实际上也是中国文学传统精神和古典审美特征的复归于发扬。

3、新兴文体的飞跃。

清代文学表现出新文体的雅化倾向和雅俗并存、互渗的状态。

戏曲方面,入清后传奇、杂剧都顺从着晚明的趋势,创作更加活跃。

清初的小说也是顺从明末小说的趋势,旧作的新编虽仍不绝如缕,但作家独创的作品却日益增多,从总体上看是迈入了独创期。

4、演变的趋势。

清代文学在前期和中叶是有变化的。

前期文学关注国运民生,有着炽烈的责任感和深沉的历史意识,传统文体和已经雅化的戏曲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影响深远。

在清中叶,传统文体虽然也很活跃,流派纷呈,诗说文论竞相争鸣,但成就和影响却远抵不上小说。

不过《红楼梦》的出现,并非孤立的现象,与它同时的性灵派诗人袁枚等的诗歌创作,也透露出时代的新信息。

第一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一、填空
1、清初遗民诗人以气节高尚而被后世敬仰的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学者。

2、写作文学散文的有被称为“清初三大家”的侯方域、魏禧和汪琬。

3、侯方域敢于打破文体壁垒,以小说为文。

4、朱彝尊是浙西词派的开创者。

5、康熙诗坛上,朱彝尊和王士祯并称“南朱北王”;施闰章、宋琬也称“南施北宋”。

二、名词解释
1、梅村体
得名于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号梅村),是他在继承元白诗歌的基础上开创的歌行体新境界。

梅村体的题材、格式、语言情调、风格、韵味等具有相对稳定的规范,以怆怀故国和感慨身世荣辱为主,又突出叙事写人,多了情节的传奇化。

它以人物命运浮沉为线索,叙写实事,映照兴衰,组织结构,设计细节,极尽俯仰生资之能事。

“梅村体”叙事诗约百首,《圆圆曲》是“梅村体”代表作,把古代叙事诗推到新的高峰。

2、浙西词派
浙西词派是清代前期最大的词派,影响深广。

其创始者朱彝尊及主要作者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登岸、龚翔麟都是浙江人,故称之。

浙西词派标举清空醇雅风格,蕴藉空灵,无轻薄浮秽之弊,也不落浓烟媚俗。

即使艳情咏物,也力除陈词滥调,独具机杼,音律和谐。

不足之处,朱彝尊重在字句声律上用功夫,给浙西词派带来堆填弄巧的风气。

3、神韵说
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

为清初王士禛所倡导,神韵说是他诗论的核心。

所谓神韵,是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

神韵说与锺嵘《诗品》的“滋味”说、司空图的“韵外之致”大体相同,而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二十四诗品》)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沧浪诗话》)为最高境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