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们居住的地球教案

我们居住的地球教案

我们居住的地球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一、教学目的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初步掌握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一些观察和方法。

2、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从而加深对地球面貌的认识,激发对探索地球与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三、教学难点利用相关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形状。

四、教学器材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篮球、直尺、铅笔五、教学设计《我们居住的地球》一课是浙教版的科学教材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本章教材属于地球和空间科学领域,本课主要以“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发展史”为主线,连带“人类认识地球的艰巨性”和“学生设计方案证明地球是圆的”这三条主线将整堂课连成一条线。

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平面→曲面→球体→正球体→不规则的球体的认识过程。

本课是七年级学生首次接触地球知识,虽然对地球有很多感性认识,但七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和阅历还不够丰富,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还不够完善。

所以在课程教学设计中我尽量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七年级学生好奇心、表现欲强,乐于动手等优点,在教学中尽量设计一些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找,去发现,去探究,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更加投入到了学习中去。

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

如在教学古人对地球形状有哪些看法时,让学生在课前预先去查资料,然后在课堂中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全体参与评论。

让学生有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体现成功的快乐,培养自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探究“模拟帆船远去实验证明地球面是球面”时,我准备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如何利用身边容易拿到的物品来替代帆船和地球。

然后再根据合适的方案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

(可以用篮球或书本来做球面或平面,用笔做帆船)。

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尽心协力,一起出主意、想办法。

这样会让学生更积极、更主动地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任务自然能水到渠成。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呢?引题----我们居住的地球。

(二)师生互动,学习新课PPT2: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

教师:同学们欣赏人类在太空中拍到的地球的图片,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图片中的白色和蓝色各代表什么?学生:(学生很容易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

其中白色是云,蓝色是海洋。

)教师讲述:地球是球体这样的结论,在今天来看,很容易得出,可是,在古代,人类站在地球的表面,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那么,古代人是如何认识地球的形状呢?你知道古人对地球形状有哪些看法吗?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介绍、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资料。

(PPT3)教师:是的,刚才几位同学的资料中,我们看到,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PPT4、5、6、7:多媒体展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幻灯片出示,学生通过读图看到古代人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教师适时讲解)1、古代中国人的地球观——a.天圆地方说,他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b.盖天说,认为天如斗笠,地似覆盘c.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2、古代印度人的地球观:他们认为世界是半球体,站在龟背上的大象们背负着整个世界;3、古埃及人的地球观:认为天被高高的山撑着;教师小结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天圆地方——地如覆盘——地如蛋黄(平面——曲面)PPT8:用flash课件展示图3--2船只离岸的过程。

提问:你看到什么?(远去的帆船是先看不到船身而后看不到桅杆的)为什么远去的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你的猜想是跟什么有关?学生:可能跟形状有关。

如果地球是方的,那么船身就不会消失。

如果地球是圆的,那么船身先消失。

教师: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模型来演示“帆船远去时船身先消失而桅杆后消失”从而支持你的猜想吗?(PPT9)(教师可以设置几个问题进行引导:1、我们现在可以用什么来代替桅杆,船身?2、可以用什么来代替地球?3、如何来演示船在球面和平面上远去的情况?)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

PPT10、11:分组实验:课本图3-3(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的移动)学生边实验观察边讨论:在篮球表面和木板表面上移动的铅笔,其长度和铅笔头的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这样?PPT12:学生回答:从A到B:观察不到铅笔长度变小,从C到D仍观察到铅笔长度不变。

PPT13:返回到船只离岸过程的图片,对照实验结果,回答远去的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说明了什么问题?(由此可知,地球面是一个球面,地球是一个大球体。

用PPT14进一步分析远去帆船的视线。

)教师提问:古代的人们由于受到当时山岳,海洋的阻隔以及观察工具的落后的影响,造成了他们的错误的认识。

那么同学们我们现在能不能找到其他的证据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呢?(组织学生讨论)学生踊跃回答。

教师对学生举出的现象及时做出评价,引导启发学生大胆探究质疑。

)PPT15、16:多媒体展示月食视频,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讲解: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教师提问:知道人类历史上哪一事件的发生令人信服证明了地球是球体的?(PPT17)学生: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可以请一位学生解说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故事)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率5艘船,265人从西班牙出发,于第二年抵达南美州南端,这里有一条波涛汹涌的海峡,一些船员对前途感到畏怯而哗变,一艘船触礁沉没,另一艘载有大部分给养的船背叛离去,在这种情况下,麦哲伦也毫不动摇,坚持前进。

终于经五星期航行后,他们绕出了这个海峡,日后人们称之为麦哲伦海峡,走出海峡后,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浩翰的大海,这里风平浪静,连续航行3个月,竟没碰到过一次大风大浪,人们称之为太平洋。

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1521年3月,到达菲律宾群岛,麦哲伦因与岛上居民冲突而被杀死,其余船只继续航行。

后来又损失2艘船。

最后仅剩一艘船,满载着欧洲人喜爱的香料,驶过印度洋,绕过非州,于1522年9月6日,回到西班牙,船员仅剩18人。

播放PPT18: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路线图。

问:为什么船队一直向前航行,最后能回到原地?如果大地是方的,会出现什么情形?过渡: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历时3年,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教师总结:以上例子和现象都能够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但能够准确证实的还是地球卫星照片。

(PPT19、20:再次多媒体出示地球卫星照片图3—4以及在月球上看到的地球图片)教师指出:经过现代科学技术测量数据可以得出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

多媒体展示地球的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测量得到的地球形状图以及一些测量数据。

(PPT21)教师讲述: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仅使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出了地球的大小。

经过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75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

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地球并不是一个十分规则的球体。

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周长为4万千米。

(提醒学生边指图边回答)引导学生读图得出: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教师补充:经过进一步的测量,地球的形状像个倒置的梨。

(PPT22)PPT23:通过计算加深认识:1、如果一架飞机以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飞行,那么环绕地球一圈大约需要多少小时?(50小时)2、毛泽东同志的诗《送瘟神》,其中一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写得极气魄。

这“坐地日行八万里”是怎么来的呢?PPT24:多媒体展示地球形状的整个认识过程图片。

教师引导: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教师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易而举的,都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

同学们要从小树立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总结新知识学生总结本堂课学习的新知识。

(四)巩固新知识巩固练习:(PPT25)(PPT26)集体朗诵结束本课:地球是什么样?七、教学反思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应该早有认识,怎么证明这个结论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是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而是从人类认识的过程说起,结合实际的生活现象,特别是在课堂中进行的简单的帆船远去的模拟实验,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探究思维,帮助学生来理解地球的形状,这样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预先布置了一个预习作业,就是让学生利用网络、报刊杂志等途径去搜寻古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各种认识观点以及对现代地球认识观的一些事实证明。

有了这些预期知识的准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回答非常踊跃,课堂氛围比较热烈,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探究远去的帆船为什么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的问题采用了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具设计实验方案然后亲自体验获取认识,不但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尽可能排除了七年级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较差的缺陷,有利于学生对现象的理解和知识的掌握。

展开新课教学,我从学生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到真正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再通过实验验证生活中的现象,最后例举生活中能够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的事实。

一环扣一环,从基础渐渐深入,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学的轻松,学的愉快。

当然,我认为这节课还是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课堂中没有充分利用地球仪这个现成教具,比如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尺”解释时用地球仪来演示一下,会有更明显的效果,更能满足后进生的理解。

由于本节课学生活动较多,课堂时间比较紧迫,在保护地球等情感方面的教育不够,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