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畜牧科学院畜牧研究所
“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
一、总体任务
立足我所科技优势,以草食家畜为主,围绕现代畜禽种业、畜禽标准化养殖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突破一批重大科技问题,创新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一批重大成果,推广一批现代产业技术,培养一批科研骨干,使我所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1.产业关键技术领域
以奶牛、肉牛、肉羊、细毛羊、绒山羊、生猪、家禽和特色养殖为重点,以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为目标,整合优势力量,开展以下研究:
(1)肉羊肉牛新品种(系)培育、超细型细毛羊、绒山羊新品种(系)培育和猪联合育种;
(2)优质牛羊肉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研究、特色牛羊肉加工技术和优质种用牛羊高效繁殖技术体系建立;
(3)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马属动物特色产业关键技术开发研究、特禽产业关键技术开发等,支撑提高产业比重和区域优势。
2.畜牧业现代产业技术领域
(1)加大优势特色畜产品生产技术集成示范。
重点开展南疆三地(州)现代畜牧业生产技术、农区现代奶业生产技术、农牧区肉
牛高效生产技术、优质羊肉高效生产技术、种畜高效繁育技术、养殖小区标准化生产技术、细羊毛和山羊绒产业化生产技术、生猪健康养殖等技术集成与示范。
(2)构建主要畜产品产业技术体系。
以肉羊、肉牛、毛绒羊、奶牛、猪、肉禽、蛋禽、马属动物、经济动物等9个产品为重点,构建每个产业以1个首席专家领衔、8个左右领域专家和10个左右综合试验站构成的产业技术服务体系,解决产业发展和生产实际中的共性关键技术和技术配套应用难点,提升区域特色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
3. 高技术发展领域
(1)草食家畜分子育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2)草食家畜分子育种平台技术建立
4. 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领域
(1)新疆畜禽遗传资源数据库建立
(2)家畜体内外胚胎生产体系优化研究
(3)新疆地方特有畜禽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创新利用
二、重点任务
加大牛、羊、猪、禽、马属动物及特种经济动物、畜牧业经济等产业的研究力度,加大科研自主创新力度。
1. 牛产业
(1)培育奶牛、肉牛新品(系)种,建立优质高产奶牛、肉牛种群。
(2)研发特色乳制品和优质牛肉新产品。
建立优质牛奶、牛肉产品安全生产和质量控制技术体系。
(3)研究和完善奶牛、肉牛高效胚胎移植技术配套(高效超数排卵技术、胚胎冷冻技术、胚胎移植技术)及胚胎体外工厂化生产技术。
(4)研发、集成与推广奶牛、肉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技术体系的并加以完善。
2. 羊产业
(1)建立健全区内绒毛用联合育种技术体系,持续开展绒毛用羊新品种(系)(超细型细毛羊、细型细毛羊、高产型绒山羊和细绒型绒山羊)选育培育工作。
建立绒毛用羊生产性能测定技术体系,开展毛绒品质、抗病力和高产等优势基因研究,开展绒毛羊高效繁殖新技术研究。
建立毛绒用羊及其产品标准化体系。
研究绒毛用羊生产、质量安全、监测新技术,为新疆绒毛用羊产业健康长久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挖掘优质肉羊种质资源并开展相关利用研究,开展肉羊杂交生产工艺模式研究与示范,开展肉羊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与管理技术开发和集成创新,开展羊肉加工技术、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与特色产品的开发工作。
(3)开展地方羊品种遗传资源动态监测和评估技术研究,保护畜禽遗传资源与遗传基础的多样性,通过高效育种、繁殖技术快速
提纯复壮地方羊品种的群体,开展我区地方品种特有性能研究与具有新疆特色的羊产品的研发工作。
3. 马属动物及特种经济动物产业
(1)建立马属及特种经济动物核心群,开展马属及特种经济动物优良性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研究。
(2)进行高效饲养管理技术的研究,提高饲料转换效率和生产效益。
(3)建立马属及特种经济动物的现代化生产技术体系,提高产品附加值。
(4)开展马、驴、骆驼、马鹿等高新繁殖技术的探索;进行新疆特种经济动物遗传资源保护的研究,为珍稀动物和优良种畜的保种提供技术支撑。
4. 猪产业
(1)开展联合育种研究,在猪育种中应用分子生物技术,引进计算机信息技术。
(2)开展提高瘦肉组织的生长效率、提高繁殖性能、改良肉质,提高抗逆性、产品的一致性和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研究。
(3)研究适合新疆地区的标准化养殖饲养管理技术。
5. 家禽产业
(1)建立家禽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利用技术体系。
(2)开展新疆地方优良家禽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
(3)开展新疆家禽标准化、自动化生产新技术新工艺研究。
(4)开展禽蛋、禽肉的新产品加工技术研究。
6. 畜产品加工
(1)功能性物质特性研究;
(2)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和标准研究;
(3)传统特色畜产品的现代化研究;
(4)畜产品综合利用研究。
三、加大成果转化与科技服务
把握畜牧业生产与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新形势和畜牧业科技发展特点,把成果转化与科技服务作为我所科研创新的出发点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落脚点,发挥我所的成果优势,以我所现有的实验室和企业为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新产品的应用,促进我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转化总体效率的快速提高,充分展现我所技术推广与科技服务工作的显示度,提高成果转化与服务能力。
1. 加大先进适用生产技术组装配套与示范推广。
围绕“四带三区”建设,重点推广优质牛羊肉高效生产技术、优质细羊毛生产技术、良种奶牛高效生产技术、生猪健康养殖技术、优质禽蛋生产技术、优质肉禽生产技术、特色马属动物产业生产技术等一批适用性强、增产增收明显、质量效益高的先进适用生产技术和优质高产新品种,扶持建立一批规模化养殖科技示范大户,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依靠科技进步加速畜牧业产业化经营进程,提高科技对畜牧业生产的贡献率。
2. 积极组织开展技术推广与科技服务。
转变服务方式,突出科技服务显示度。
抓好南疆三地(州)科技服务队、科技特派员、法人科技特派员等专家的技术推广与科技服务工作,重点抓好科研人员为企业和项目示范区提供针对性技术示范和技术培训工作。
引导每个研究室与项目示范区或企业形成技术创新联盟,围绕培育支柱产业和建立技术示范基地,提高成果示范推广应用展示度。
将科技兴农、科技兴新、成果转化、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捆绑实施,加大先进实用生产技术推广和农技人员、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提高科技兴牧工作实施效果。
3. 加强科技产业开发力度。
将我所具备物化条件的科技成果进行梳理和整合,采取转让、联合开发、创办实体等形式,加速成果中试、熟化和转化。
认真开展好新疆科创畜牧繁育中心和新疆科盛种猪繁育有限公司的各项工作,建立细毛羊、肉羊和生猪的产业基地,培育支柱产业。
加强科技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四、优势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
1. 优化学科布局。
以现有科研项目执行为核心,以推动奶牛、肉牛、肉羊、绒毛用羊、马属动物、猪、禽等产业发展为重点,在我所繁殖研究室、绒毛用羊研究室、养牛研究室、马属动物研究室、肉羊研究室、养猪研究室、养禽研究室等研究室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加大动物遗传育种、动物繁殖、畜产品加工、动物健
康养殖、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家畜环境工程和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等学科的建设工作力度。
2. 构建创新人才队伍。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精神,打造在自治区和国家有知名度的专家梯队。
推荐我所专家进入自治区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学科领军人才。
实施“杰出人才工程”,针对性地加强重点学科关键岗位的人才开发;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通过访问学者、学位培训、联合培养和合作研究等形式,到内地或国际研究机构考察、研修和合作研究,实施“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着力打造一批团结协作、创新拼搏、竞争有力的科研创新团队。
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定向引进急需紧缺的各类高层次(博士以上学历)人才,提升研发能力和创新起点,为畜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五、科研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围绕所重点学科和重点研究领域,以实验室和试验基地为主体,以建设“创新、支撑、服务”三类科技平台为重点,突出“学科引领、统筹规划,优化整合、分步实施,学科引领、系统布局,分步实施、优化整合、完善体系,强化机制、提高效能”,在现有布局基础上,通过整合资源和强强联合,提升已有优势学科条件平台,加强薄弱学科条件平台,促进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