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州市绿道建设指引(4.12)发

广州市绿道建设指引(4.12)发

广州市绿道规划建设技术指引(试行)
按照广东省的统一要求,广州市绿道规划、设计、建设原则上按《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设计指引(试行)》执行,建设主要依托青山绿地工程、迎亚运工程和水环境治理工程的相关项目开展。

结合广州市实际情况,在征求相关意见的基础上,现编制本指引。

一、绿道的定义和分类
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

绿道根据所处区位和目标功能不同分为三类:生态型、郊野型和都市型。

在绿道两边规定的控制范围内要控制新增与绿道功能不相容的项目。

生态型绿道主要是指连接景点、区域之间以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国道等路段以及河流、海岸沿线林带、绿化带为主体,贯通城乡的生态廊道,其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200m。

郊野型绿道主要是依托城市建成区、生态旅游景点周边的大块绿地、水体、连接道路和田野乡村所构建的绿色走廊,其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100m。

都市型绿道主要是指在城市建成区内,依托河道以及道路两侧的绿地构建形成供市民休闲活动的通道,其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20m。

二、绿道的组成要素
绿道主要由绿廊系统和人工系统组成。

绿廊系统:是指在绿道控制范围区内的自然因素,包括由绿化、水体等组成的绿化缓冲区。

人工系统:是指在绿道的控制范围内,为满足绿道游憩功能而配建的设施,包括绿道游径、标识系统、服务系统及节点、基础设施等。

广州的绿道须主要包含四大要素:良好优美的绿化生态环境、标准合理的绿道游径(单车道、人行健步道)、统一清晰的标识系统、完善的综合服务设施。

三、绿道线路的选择
广州市域范围内绿道分为三个层次:省规划的省级绿道,市规划的市级绿道,区(县级市)规划的区级绿道。

绿道的选线要结合现有的水道和道路系统,考虑其穿越区域的社会经济、自然气候、地形水文、植被、景观风貌等条件,并分析绿道穿越区域的基础设施、土地利用情况、用地权属等;
绿道的选线要考虑资源的生态性,布局的整体性,交通的连通性,使用的安全便捷性,实施的可操作性和经济性;
绿道的选线要尽量联系贯穿各风景区、名胜古迹、公园、院校、场馆、商务商业中心;
省、市、区级绿道要相互连接贯通,并突出地方特色。

四、绿道的规划设计要点
(一)绿道规划设计应遵循《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和《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设计技术指引(试行)》的要求,按本指引的规定,因地制宜实施建设。

(二)绿道的总体规划设计。

要突出经过地的地方人文特色,充分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不破坏地质地貌、原有植被、水源山体、历史、文化资源、基本农田和水利设施;要尽量利用现有设施,少征地,减少硬底化和建筑。

绿道实施范围要划定绿线。

(三)绿道的区域连接。

包括城市之间、区与区之间绿道要相衔接,市区绿道应与城市历史文化步行系统相衔接。

绿道规划尽量减少与公路交通、轨道交通的交叉,确有交叉时要注意安全设计。

(四)绿道涉水部分设计。

要根据水资源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营造良好的水景景观,做好绿廊内的水土流失防控,建设好截排水系统,具体参照《涉河(堤防)绿道行政许可工作指引》、《流溪河绿道建设水务部分技术指引》。

(五)绿道的生态资源保护设计。

绿道规划要注意严格
保护绿廊内的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慎重引入新的野生动物、植物种类,维护区域内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

五、绿道的专项设计
(一)绿道的绿化设计。

1.以保护原有植被为主,结合旅游休闲,对节点位置绿化进行适当美化。

2.绿化美化要以乡土树种为主,突出地方特色,营造地带性植物群落景观,与周边的环境相融合。

3.生态型绿道主要选用生态效益高,寿命长,景观好的乔木;郊野型绿道主要选用荫浓的大乔木,在生态旅游景点周边的大块绿地、水体、节点位置等,可选用小乔木和开花灌木;都市型绿道主要选用遮蔽效果好的品种,开花乔、灌木,适当使用时花点缀。

(二)绿道的游径设计。

1.选线:游径选线应遵循最小生态影响的原则,不应在生态敏感区开辟游径,避免过度干扰野生动植物的生境。

游径选线必需构成网络,并与外部道路合理衔接,沟通内外联系。

2.游径线型:要按省、市、区的规划线路,支线应尽量选择环形和长藤结瓜的线型,要顺从自然,避免大填大挖,尽量不破坏地表植被和自然景观。

3.游径宽度:不同的使用功能游径宽度有所不同,宽度
标准参考省技术指引中规定的游径宽度标准。

老城区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局部受立地条件限制确有困难的,可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调整,尽可能保证一定的宽度。

4.游径道路的基础:
自行车道和步行道要求找平,适当压实,如要铺装,还要做好相应的基层。

综合绿道和机动车绿道按国家有关的规范要求设计施工。

5.游径道路面的材料:
铺装:在满足使用强度的基础上,鼓励采用环保生态自然材料,多采用软性铺装。

自行车道路面可采用沥青、混凝土、裸土、水泥沙等多种形式,要必须达到路面平坦,不积水。

步行道路面一般用透水砖、混凝土、石粉、石块等材料。

都市型绿道可选择沥青、石块、透水砖、混凝土等材料铺装;
郊野型绿道的节点区可选择沥青、石块、透水砖、混凝土等材料铺装;其它区域可考虑使用颗粒石、裸土、砖、木料等软性铺装材料;
生态型绿道应主要选择软性铺装材料,对生态敏感区,特别注意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6.游径道路面的颜色:全市绿道的自行车道统一用白线标识。

新建的自行车道统一采用暗红色路面。

如利用原有河堤、道路等原有路面做自行车道的,自行车的图案可采用局
部改为红底衬托白色自行车标志的形式。

步行道颜色可因地制宜,但须容易辨认,美观大方。

7.游径的坡度设计:游径需与自然条件下的横坡、纵坡相匹配。

坡度设计范围按《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设计指引(试行)》执行。

8.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必须与机动车道明确划线分流。

处在道路两侧、与道路平行的绿道,应兼顾交通功能,尽量设计在与机动车道不同的水平面上,有条件的在两者间设置隔离设施。

9.绿道的入口、服务区设施等要注意设置无障碍通道。

(三)绿道的综合服务设施设计。

综合服务设施(以下简称驿站)主要是为绿道使用者提供野外游憩、科普教育、紧急求助等服务。

包括游览设施和管理设施。

1.设置和规模。

驿站按照规模与功能分为三级,一级驿站主要设置在省、市级绿道上。

一级驿站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游客中心、自行车租借、饮料食品销售、紧急求助、科普教育等,有条件的还可以配套网络和充电设备等服务。

二、三级驿站应包括线路指引、应急医疗、报警求助等基本服务。

2.选点。

综合考虑人流集散、环境承载、经济状况、节点位置、相邻服务点距离等,因地制宜选点,要充分利用现有周边的设施,尽量少新建;确需新建的,应符合当地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

全市各区的绿道网要求每一个区(县级市)沿省或市规划绿道至少设一个一级驿站,二、三级驿站根据实地情况进行布点。

3.服务设施。

应设置在绿道节点和游径两侧,绿廊系统中的生态敏感区内不得设置集中的服务设施。

4.转乘设施。

在绿道入口处要设置机动车停车场,特别是城市周边的郊野型绿道。

应根据出行入口和出行距离,结合绿道节点系统设置自行车停车场,并可兼顾自行车租赁业务。

绿道配置的机动车停车场和自行车停车场应尽量利用现有资源改造或建设,宜采用软性铺装,以实现完全绿化、生态化和透水化。

5.照明设施。

在郊野型的游径及重要节点上,要设置固定照明设施以保障游客安全通行,都市型绿道的照明可与市区的路灯系统衔接,而生态型区域绿道中则以流动照明方式为主。

照明设施应安全可靠、节省能源、维修方便。

绿道中的停车场、照明、防火、给水、供电等基础工程规划设计应符合国家和部门的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6.卫生环保设施。

绿道应配备完善的环境卫生设施,包括固体废弃物收集、污水收集处理、公共厕所等各种设施。

同时要做好环保处理,不得造成对环境造成污染。

7.通讯设施。

绿道中应配备完善的通讯系统以及应急呼叫系统,一定距离内应设置显著的位置标识点,标明绿道名
称和里程,设立安全报警电话,并与当地公安报警系统联动。

8.安全防火设施。

绿道应设置相应的安全防火设施,郊野型和生态型绿道的防火要与森林防火系统衔接,驿站的生活用水、用电应与沿线的村镇衔接。

9.科普教育设施。

绿道沿途结合科普教育设置说明标识牌,注意突出地方动植物、水资源等特色。

(四)绿道的标识系统设计。

采用广东省建设厅下发的全省统一的标识系统。

二〇一〇年三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