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一个新的水稻花粉半不育性位点的定位分析
一个新的水稻花粉半不育性位点的定位分析
作物学报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09, 35(9): 1584−1589 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
/zwxb/ E-mail: xbzw@
DOI: 10.3724/SP.J.1006.2009.01584
采集亲本、代换系及群体单株的苗期叶片 1~2 cm, 分别放入 1.5 mL 离心管中并编号。采用 CTAB
法[17]提取 DNA。依据 McCouch 等[18]发表的水稻简 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分子标记 连锁图谱, 选择覆盖水稻全基因组的 572 对 SSR 筛 选珍汕 97B 和日本晴之间的多态性。SSR 引物序列 信息来自 /microsat/, 由上海 英骏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用双亲间具有多态性 的引物进行代换系全基因组扫描及 F2 和 F3 群体的基 因型分析。珍汕 97B 带型记为“A”, 日本晴带型记为 “B”, 杂合带型记为“H”。利用 MapMaker Version 3.0 软件[19]建立分子标记连锁图谱。
本研究由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项目(2006AA10Z151)和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50504001)资助。 *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余四斌, E-mail: ysb@ Received(收稿日期): 2009-02-25; Accepted(接受日期): 2009-05-05.
Abstract: Hybrid sterility has been an obstacle in utilization of potential heterosis in inter-subspecific hybrids of indica and japonica.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genetic basis of pollen sterility of indica-japonica hybrid, we identified a line (IL37) with semi-sterility from a set of chromosomal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 of which each contained a single or few substitution segments from a japonica variety Nipponbare in the genetic background of indica variety Zhenshan 97B. The graphical genotype analysis of the line (IL37) by using 160 polymorphic SSR revealed that there were three c with the similar genetic background of Zhenshan 97B. Its derived F2 and F3 segregation populations were planted respectively in Wuhan and Hainan, and evaluated for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s) conferring pollen fertility and spikelet fertility via single-marker analysis and interval mapping. One new QTL of pollen sterility was detected at the interval RM262–RM475 on chromosome 2, explaining the phenotypic variation of 13.9%.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japonica substitution segment carrying the QTL is a major cause of the semi-sterility in IL37. Further fine mapp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candidate genes in the QTL region would facilitat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etic basis of pollen sterility in rice. Keywords: Chromosomal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 Pollen semi-sterility;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Rice (Oryza sativa L.)
在抽穗期, 选取单株已完全抽出的 3 个穗子, 每穗取中上部成熟未开颖花, 置于乙醇∶冰乙酸 (3∶1)的固定液中, 4℃冰箱保存。镜检时, 取出 6 朵 颖花的花药混合捣碎, 用 1% I2-KI 溶液染色, 普通 光学显微镜 10 倍目镜下观察花粉育性。每个样本观 察 3 个视野, 观察花粉粒不少于 200 个。根据花粉 染色及形态, 染色深、饱满、圆形花粉粒为可育花 粉, 不染或染色浅、皱缩和空瘪的畸形花粉粒为不 育花粉[16], 用可育花粉的百分率表示花粉育性。成 熟时考察各单株的自然结实率, 作为小穗育性。 1.3 SSR 标记检测与连锁图的构建
Mapping of a Novel Semi-Sterile Pollen QTL in Rice
ZENG Bo1, LI Min1, YANG Zu-Yong2, TAN Chen-Ju1, DONG Hua-Lin1, and YU Si-Bin1,*
1 College of Pla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China; 2 Hubei Seed Group Company, Wuhan 430070, China
我们在粳稻(日本晴)片段导入籼稻珍汕 97B 的 代换系群体中发现 1 个稳定表现的半不育株系。本 实验利用该代换系及其衍生的 F2 和 F3 分离群体, 验 证并检测粳稻片段影响花粉育性的一个新位点。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以测序粳稻品种日本晴为供体亲本, 籼型保持
系珍汕 97B 为轮回亲本, 通过连续回交构建一套以 珍汕 97B 为背景的日本晴染色体片段代换系[15]。 2005 年在武汉种植该代换系群体, 田间鉴定发现一 份结实率明显下降的株系(编号为 IL37), 并与珍汕 97B 正反交, 获得相应杂种 F1。2006 年湖北武汉正 季种植 IL37 及其衍生的 F2; 从 F2 群体中利用分子标 记辅助选择目标区段杂合的 1 个单株, 套袋收获种 子, 即为衍生 F3 群体。2007 年海南陵水种植 IL37、 正反交 F1 及衍生的 F3 群体。亲本、IL37 及 F1 各种 植 30 个单株; F2 和 F3 群体分别种植 100 和 150 个单 株用于表型验证及 QTL 定位。 1.2 育性调查
用 20 μL PCR 扩增反应体系, 含 150 nmol 的引 物、250 mmol L−1 dNTPs、10×PCR buffer (20 mmol L−1 Tris、50 mmol L−1 KCl、2.5 mmol L−1 MgCl2、0.1 mmol L−1 EDTA、1 mmol L−1 DTT、50% glycerol)、 约 20 ng 的模板 DNA、1 U 的 Taq DNA 聚合酶。反 应程序为 94℃ 4 min, 33 次循环(94℃ 40 s, 55℃ 40 s, 72℃ 50 s), 72℃ 5 min。PCR 反应在 PTC-100 热循环 仪中进行。扩增产物经 4%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 泳分离及银染后进行带型分析[20]。 1.4 数据分析
一个新的水稻花粉半不育性位点的定位分析
曾 波 1 李 敏 1 杨祖荣 2 谭陈菊 1 董华林 1 余四斌 1,*
1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0; 2 湖北省种子集团公司, 湖北武汉 430070
摘 要: 利用一套以籼稻珍汕 97B 为背景的粳稻日本晴染色体片段代换系, 鉴定发现 1 个半不育的代换系。全基因 组基因型分析表明, 该代换系仅含 3 个粳稻导入片段, 而其他遗传背景与珍汕 97B 相同。在湖北武汉和海南分别种 植其衍生的 F2 和 F3 分离群体, 采用单标记分析和区间作图法分析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的数量性状位点(QTL), 结果 表明, 该代换系的半不育性是第 2 染色体上的粳稻导入片段引起的, 该片段 RM262~RM475 区间存在 1 个新的影响 花粉育性的 QTL, 其贡献率为 13.9%。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精细定位水稻育性 QTL 以及鉴定相关功能基因提供重要 的试验基础。 关键词: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 花粉不育; QTL; 水稻
杂种不育是种间和亚种间生殖隔离最为普遍的 一种现象[1-2]。水稻籼粳亚种存在的杂种优势, 为水 稻增产提供了巨大的潜力。然而, 水稻亚种间杂种 往往存在着部分或完全的不育性, 已成为亚种间基 因转移或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障碍。因此, 定位和 克隆水稻育性相关基因, 研究它们的功能, 对克服 亚种间杂种育性障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数据反正弦转换在 Microsoft Excel 中完成。双因素方差分析在 Statistica5.5 软件 中完成[21]。采用 QTLmapper 2.0 区间作图定位花粉 育性 QTL[22]。以 LOD 值 2.0 作为阈值检测可能存在 的 QTL, 若标记区间 LOD 值>2.0, 则认为该区间 LOD 值最高处对应的位点为该性状的 QTL。QTL 的 命名原则遵循 McCouch (1997)的方法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