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分析技术课程标准

环境分析技术课程标准

《环境分析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类 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 环境科学
别:
业:
授课学 环化学院 学分学 48
院:
时:
编写执 何立平
审核人
笔人:
签字:
1.课程性质和课程设计
1.1 课程定位与作用 课程的定位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的作用: 《环境分析技术》课程是环境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 础课,在专业体系中处于基础方法学的地位,能够为环境评价、环境监 测、污染控制技术、环境政策法规提供基础数据,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目前常用于环境分析中的仪器分析 方法,理解掌握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的组成和各组件作用,重要 部件的原理。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分析方法的能力;优化 仪器分析条件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思考和严谨科学态度的素质,知识 交叉协同创新的能力,查阅资料创新分析方法的能力。本课程能为环境 科学专业学生提供现代分析技术的基本知识, 使他们掌握环境分析及基本理论和技能,为今后的工作和科学研究提供 方法学的指导。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6.3 原子荧光光谱 心阴极灯的作用和原理、原子化的种类,

原子化条件的选择;
4.了解原子荧光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和与原
子吸收仪器的差异;
第九章 紫外-可见 1、掌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及光
吸收光谱法
吸收定律;
9.1 紫外可见吸收 2、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结构;
光谱法基础
3、掌握紫外吸收带的类型和相关溶剂效应
12.7 电子轰击质
谱的解析
第八章 分子发光 分析 8.1分子荧光法 8.2 分子磷光法 8.3 化学发光法
1.掌握荧光和磷光产生的过程,荧光光谱 的特点,荧光产率、影响荧光、磷光强度 的因素、荧光磷光分析的仪器结构; 2.了解荧光、磷光分析的应用领域; 3.掌握化学发光的基本原理和仪器特点; 4.了解化学发光的应用;
9.2 紫外-可见分 及常用术语;
光光度计
4、了解典型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
9.3 吸收带类型与 谱;
溶剂效应
5、了解紫外吸收光谱定性分析有机物结构 5学时
9.4 典型有机化合 的方法和步骤;
物的紫外-可见吸
收光谱
9.5 紫外-可见吸
收光谱在有机化
合物结构分析中
的应用
第十章 红外光谱
法和紫光拉曼光 1、掌握红外光谱产生的基本条件,分子振
4.4 网络资源 开发网络教学资源,答疑,实验教学实践虚拟预试。
5.其他说明
《仪器分析技术》课程教学结合水质演变与污染防止重点实验室, 仪器分析测试中心进行教学,体现实际的应用能力。
8学时
析的基本方法;
第四章 高效液相
色谱法和超临界
流体色谱法
4.1 高效液相色谱 的特性 4.2 高效液相色谱 仪 4.3 液相色谱的固 定相与流动相 4.4 液相色谱中的 主要分离类型 4.5 液相色谱分析 条件的选择; 4.6 高效液相色谱
1、掌握高效液相色谱的特性及优点; 2、掌握高效液相色谱仪与流程、液相色谱 紫外检测器及特点、梯度淋洗的作用和实 现方法; 3、了解液相色谱固定相和流动相的种类和 特点; 4、掌握液相色谱主要分离类型及原理、液 相色谱分析条件的选择; 5、了解液相色谱法应用的领域和方向; 6、掌握阴离子色谱法的应用及特点;
第二章 电化学分 析法 2.1 电化学分析方 法概述 2.2 电位法
2、掌握电位法的基本原理、玻璃电极、液 膜电极的结构及原理; 3、掌握膜电极选择性的评价方法,直接电 位法的定量方法; 4、了解电位滴定法的基本方法及应用;
2.3 电重量法与库 5、了解电重量法的基本原理,掌握库仑法 6学时
伦法
及基本原理和库伦滴定的基本原理和在环
4.3 建立教学资源库
(1)电子教案。本课程组教师应将全部课程制成了电子教案,并
发布到校园网上,学生可随时上网自主学习。
(2)课件。本课程组教师应将全部课程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并发布到网上。版面美观清新,直观生动,便于理解。
(3)试题库。编制有各种练习题题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组卷,
试题库内容随时更新,逐步实现教、考、评分离。
析测试技能和科学态度的要求。
(3)理论应用,要依托“术素交替”取材于来环境监测、检验检
疫、环境标准真实工作任务。
(4)教材应图文并茂,表述必须精炼、准确、科学。
(5)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新技
术、新工艺、新设备及时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
需要。
(6)教材中活动内容的设计要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
强。
(2)教师专业背景与能力要求:具有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物质 结构相关知识,具备仪器调试、维护及应用的相关能力,掌握一定的教 学方法和教学艺术。
(3)课程负责人:熟悉仪器分析的相关理论以及在实际生产生活 中应用技术和高等教育规律,能熟练,教学效果良好的“双师型”教 师。
(4)“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承担理论实践一体化 课程和“术素交替”的专业教师应为“双师型”教师。
考核类 别
过程考核
明细
出勤 上课表 作业 现
比例
10
5
5
(%)
本课程按百分制考评。
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4.1 教材选用
结果考核 期末考试
80
(1)推荐教材
《仪器分析》
刘志广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参考教材
《环境分析化学》
但德忠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仪器分析》
方惠群著 科学出版社
. 《仪器分析手册》
e) 评价分析方法和条件优劣的能力;
3.课程内容设计与要求
3.1 课程内容
教学单元
学习目标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计算机与仪 器分析 1.3 仪器分析的
1、掌握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和特点; 2、了解计算机和仪器之间信息交换的方 法;
信息评价与处理
参考 学时
2学时
1、了解电化学方法的分类及特点;
b) 能根据污染物的特性选择正确的仪器组件组成;
c) 能在理论的指导下选择优化仪器分析条件;
d) 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定量方法;
e) 熟悉定性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素质目标:
a) 培养严谨的科学素养;
b) 培养探究未知污染物的能力;
c) 培养排除环境分析干扰的素质;
d) 培养根据环境基质差异选择恰当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条件;
2.4 伏安法
境分析中的应用;
2.5 电化学分析专 6、掌握极谱法的基本原理,溶出伏安法的

基本原理和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7、了解电化学方法的发展方向;
1、了解色谱法的特点和分类;
第三章 色谱理论 基础与气相色谱 法 3.1 色谱法概述 3.2 色谱理论基础 3.3 气相色谱仪 3.4色相色谱分离 操作条件的选择 3.5 色谱定性定量 分析方法 3.6 气相色谱应用 技术
前导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大学物理、英语、计 算机、高等数学;
后续课程: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 废物处理与处置、噪声污染控制工程;
1.2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运用各类仪器对环境污染物进行定量分析的实 际应用能力。课程以分析方法的核心原理---实际仪器的构成,流路及 重要部分原理---仪器分析条件的探讨及应用为主线,突出总结共性, 对比分析各种不同分析方法的个性。实现掌握重点,自主学习,培养创 新的教育理念。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降低理论重心,突出实际应用,注 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本课程的内容组织形式上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每种分析方法讲解前 首先分析前边方法的缺点,引出新的分析方法,引导分析方法在实际工 作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形式采取课堂教学,图片动画展 示,实际上机操作等形式、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 生。该门课程的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理论48学时。
2.课程目标
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环境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分析方法,仪器组件原理,选择恰当仪器及部件,探讨合 理的实际分析条件,解决实际环境问题中的分析测试问题的能力。学习 科学创新的思想方法,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宽分析仪器的实际应用 的视野,培养建立新的环境问题研究方法手段的能力。
4学时
法的应用
4.7 离子色谱法
1、掌握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及自
第六章 原子光谱 蚀、自吸现象的发生原因;

2、掌握原子发射光谱的结构及流程、电感
6.1 原子发射光谱 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和分析线的选择;
6.2 原子吸收光谱 3、掌握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谱线 6学时

变宽的影响因素、仪器的结构和流程、空
12.3 质谱联用仪 4、了解串联质谱法的方式;

5、掌握衡量质谱仪性质的指标及定义;
12.4 质谱仪的性 能指标
6、熟悉质谱中的各种离子及特点; 7、了解 典型有机化合物的电子轰击质
6学时
12.5 质谱中的各 谱;
种离子
8、了解电子轰击质谱解析的基本步骤和方
12.6典型有机化 法;
合物的电子轰击
质谱;
谱法
动的类型及红外光谱的特征振动频率;
10.1 红外光谱法 2、掌握红外光谱仪的结构、傅里叶红外光
基础
谱仪的特点及试样的处理和制样方法;
10.2 红外光谱仪 10.3红外光谱与
3、了解典型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特点, 掌握频率位移的影响因素;
5学时
分子结构的关系 4、熟悉红外光谱定性的基本步骤,了解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