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中英文)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中英文)

1.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 ISH):原位杂交技术是将细胞或组织切片固定于载玻片上,使细胞中DNA或RNA在保持原来位置条件下,与标记的核酸探针进行原位杂交反应,通过放射自显影检测和显微镜观察,可以对所用材料中被杂交的核酸分子进行定位、定量分析或观察基因表达(mRNA)的水平。

通常以检测基因表达即组织细胞中mRNA含量的方法称为RNA原位杂交。

2.脂质体(liposome):(1)某些细胞质中的天然脂质小体。

(2)由连续的双层或多层复合脂质组成的人工小球囊。

借助超声处理使复合脂质在水溶液中膨胀,即可形成脂质体。

它可以作为生物膜的实验模型,或在临床上用于捕获外源性物质(如药物、酶或其他制剂)后将它们更有效地运送到靶细胞,经同细胞融合而释放。

3.脂筏(lipid rafts):一种非均一性富集固醇和鞘脂的高动态小型域。

约10~200 nm大小,能使细胞过程隔室化。

有时小型筏会借助蛋白质-蛋白质以及蛋白质-脂质的相互作用稳定地形成较大平台。

4.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一些非脂溶性(或亲水性)的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以及细胞代谢物等,不能以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但它们在载体蛋白的介导下,不消耗细胞的代谢能量,顺物质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行转运,这种方式称为易化扩散或帮助扩散。

5.协同运输(co transport):一种分子的穿膜运输依赖于另一种分子同时或先后穿膜的运输方式。

后者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输可为前者逆浓度梯度的运输提供能量。

分为对向运输和共运输两类。

6.巴氏小体(Barr body):在哺乳动物体细胞核中,除一条X染色体外,其余的X染色体常浓缩成染色较深的染色质体,此即为巴氏小体,是性染色体异固缩的结果。

又称X小体,通常位于间期核膜边缘。

在人类,男性细胞核中很少或根本没有巴氏小体,而女性则有1个。

7.细胞融合(cell fusion):两个或几个体细胞融合成为一个细胞的过程。

8.核孔复合体(nuclear pore complex):核被膜上沟通核质和细胞质的复杂隧道结构,由多种核孔蛋白构成。

隧道的内、外口和中央有由核糖核蛋白组成的颗粒。

对进出核的物质有控制作用。

9.转位接触点(translocation contact site):电镜下可见到在线粒体的内、外膜上存在着一些内膜与外膜相互接触的地方,使膜间隙变得狭窄,称为转位接触点(内膜转位子(Tom):通道蛋白;外膜转位子(Tim ):受体蛋白),功能为蛋白质等物质进出线粒体的通道10.细胞骨架(cytoskeleton):真核细胞中与保持细胞形态结构和细胞运动有关的纤维网络。

包括微管、微丝和中间丝。

11.细胞外被(cell coat)或糖萼(glycocalyx):覆盖在细胞质膜表面的一层黏多糖物质。

以共价键和膜蛋白或膜脂结合形成糖蛋白或糖脂,对膜蛋白有保护作用,并在分子识别中起重要作用。

12.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特异性运输蛋白消耗能量使离子或小分子逆浓度梯度穿膜的运输方式。

13.微管组织中心(microtubule organizing center,MTOC):细胞中微管生成的发源区。

具有γ微管球蛋白,如中心粒动粒和纤毛基体的邻近区。

14.联会(synapsis,syndesis):减数分裂前期Ⅰ偶线期来自两个亲本的同源染色体侧向靠紧,像拉链似的并排配对现象。

15.核小体(nucleosome):组成真核细胞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由组蛋白和大约200个bp的DNA组成的直径约10 nm的球形小体。

其核心由H2A、H2B、H3和H4四种组蛋白各两个分子组成八聚体构成。

16.细胞周期(cell cycle):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到下一次有丝分裂完成所经历的整个过程。

包含G1期、S期、G2期、M期四个阶段。

17.G蛋白(G protein):具有GTP酶活性,在细胞信号通路中起信号转换器或分子开关作用的蛋白质。

有三聚体G蛋白、低分子量的单体小G蛋白和高分子量的其他G蛋白三类。

18.钠钾泵(sodium potassium pump,Na-K pump):它会使细胞外的NA+浓度高于细胞内,当NA+顺着浓度差进入细胞时,会经由本体蛋白质的运载体将不易通过细胞膜的物质以共同运输的方式带入细胞。

19.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用荧光标记的核酸探针在染色体上进行的杂交方法,以确定与探针互补的核酸序列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分布。

20.细胞内信使或第二信使(second massager):受细胞外信号的作用,在胞质溶胶内形成或向胞质溶胶释放的细胞内小分子。

通过作用于靶酶或胞内受体,将信号传递到级联反应下游,如环腺苷酸、环鸟苷酸、钙离子、肌醇三磷酸和肌醇磷脂等。

21.信号肽(signal peptide/sequence):分泌蛋白前体N-末端的15~30个氨基酸,在多肽链合成中有其特定的作用。

22.通讯连接(communicating junction):一种特殊的细胞连接方式, 位于特化的具有细胞间通讯作用的细胞。

它除了有机械的细胞连接作用之外, 还可以在细胞间形成电偶联或代谢偶联, 以此来传递信息。

动物与植物的通讯连接方式是不同的, 动物细胞的通讯连接为间隙连接,而植物细胞的通讯连接则是胞间连丝。

分为间隙连接、胞间连丝和化学突触。

23.分子伴侣(molecular chaperone):存在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胞质以及细胞器中可协助新生肽链正确折叠的一类蛋白质。

24.微粒体(marinite,micro some):在细胞匀浆和差速离心过程中获得的由破碎的内质网膜形成的直径介于20~200nm的膜泡。

25.细胞呼吸(cellular respiration)或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指物质在细胞内的氧化分解,具体表现为氧的消耗和二氧化碳、水及三磷酸腺苷(ATP)的生成。

其根本意义在于给机体提供可利用的能量。

26.核骨架(nuclear scaffold):核基质(nuclear matrix )或称核骨架(nucleoskeleton)为真核细胞核内的网络结构,是指除核被膜、染色质、核纤层及核仁以外的核内网架体系。

由于核基质与DNA复制,RNA转录和加工,染色体组装及病毒复制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故日益受到重视。

27.收缩环(contractile ring):胞质分裂过程中,在赤道面质膜环绕细胞质形成的微丝束环,由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组成。

收缩环的微丝和质膜相连,环的收缩使质膜内陷,形成分裂沟,分裂沟逐渐深陷,最后细胞被缢断成两个子细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