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静脉穿刺置管技术

深静脉穿刺置管技术


颈内静脉穿刺
前位路径 中央路径 后侧路径
穿刺点 胸锁乳 突肌前缘中点 颈 动 脉搏 动外侧 0.5cm-1cm 胸锁乳突肌胸骨头、锁 骨头及 锁骨形成三角 之顶点 胸锁乳 突肌锁骨头后 缘 锁骨 上 5cm 或颈外 静脉与 胸锁乳突肌交
方向 同侧 乳头
同侧 乳头
胸骨 上切 迹,
深度 4cm
3.5cm -4.5cm 5cm-
穿刺点选择
❖ 根据患者的情况、医师的经验及操作熟练程度选择 ❖ 颈内静脉常需要置入漂浮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血
滤置管 ❖ 股静脉置管感染危险性增加 ❖ ICU中常用锁骨下静脉
✓ 特别适用于颈动脉手术 ✓ 患者大多卧床,由于置管后位置易固定、病人耐受性好,
也适宜于长期留管或静脉营养 ✓ 但与经颈内静脉置管相比,成功率较低 ✓ 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气胸
颈内静脉 <0.1-0.2
NA 8.6 1.2-3 3
不同穿刺部位 锁骨下静脉 1.5-3.1 0.4-0.6 4 0-13 0.5
股静脉 NA NA 15.3 8-34 6.25
异位风险
低风险 (穿过右心房, 至下腔静脉)
高风险 (上行至颈内
静脉,甚至 穿至对侧锁 骨下静脉)
极低风险 (腰静脉丛)
□肝素过敏
□穿刺部位疑有感染或已有感染
术前准备
❖ 签署知情同意书 ❖ 消毒剂、麻醉剂、无菌手套及穿刺物品准备 ❖ 选择穿刺点 ❖ 术前镇静镇痛 ❖ 颈内或锁骨下穿刺时降低呼吸机PEEP水平 ❖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 测压装置准备 ❖ 手术部位确定 ❖ 体位准备
穿刺点选择
并发症
气胸(%) 血胸(%) 感染(‰) 血栓形成(‰) 误穿动脉(%)
体位准备
❖ 平卧、充分暴露穿刺部位、嘱患者尽量放松、平 静呼吸,避免讲话或咳嗽
❖ 颈内静脉:可肩下垫一薄枕,头低位且适度后仰 并偏向穿刺点对侧(头低位可保持静脉充盈,减 少空气栓塞的危险性)
❖ 锁骨下静脉:可肩下垫一薄枕,头偏向穿刺点对 侧(利与肩胛骨充分外展,锁骨及第一肋间隙增 宽)
❖ 股静脉:穿刺侧下肢伸直,轻度外展、外旋
锁骨下静脉穿刺
定位主要依据:锁骨
锁骨下缘下方一横指, 锁骨中点至中内1/3 点处进针,常取锁骨 拐点下方进针,与胸 壁夹角约5~10度,紧 贴锁骨后缘,指向同 侧胸锁关节上缘方向 穿刺。
锁骨下静脉穿刺
优势:
(1)锁骨下静脉较其他备选部 位(颈内静脉与股静脉)留置 时间较长;
(2)导管相关感染率锁骨下静 脉较其他备选部位(颈内静脉 与股静脉)低;
血 滤 置 管 选 择
穿刺点选择
❖ 《2012年KDIGO急性肾损伤诊疗指南》明确提出: AKI患者选择静脉置入透析导管时:
❖ 首选右颈内静脉 ❖ 次选股静脉 ❖ 第三选择左颈内静脉 ❖ 最后才选择锁骨下静脉
穿刺点选择
❖ 基于人体解剖的不对称性,深静脉入路一般右侧 优于左侧 ✓右颈内静脉与无名静脉和上腔静脉几乎成一直 线 ✓右侧胸膜顶低于左侧 ✓右侧无胸导管 ✓右利手
锁骨下静脉穿刺——解剖
❖ 毗邻
✓ 胸膜顶位于锁骨下静 脉下方
✓ 左侧胸导管及右侧淋 巴管在靠近颈内静脉 交界处进入锁骨下静 脉上缘
✓ 与锁骨下动脉伴行
锁骨下静脉穿刺
❖ 锁骨上法: ✓穿刺点:胸锁乳 突肌锁骨头后缘 与锁骨夹角的平 分线 ✓穿刺方向:对侧 乳头
锁骨下静脉穿刺
❖ 锁骨下法: ✓穿刺点:锁骨中 点或稍内侧,锁 骨下1cm处 ✓穿刺方向:胸骨 上切迹
颈内静脉穿刺
❖ 传统定位方法依据胸锁乳突肌 前路:几乎不用 中路:最常使用 后路:较少使用
❖ 目前定位方法,主要依据颈动脉搏动,结合传统 定位方法
❖ 最常用:甲状软骨下缘环状软骨水平,颈总动脉 搏动外缘进针,与冠状面夹角30~45度,指向同 侧乳头方向穿
锁骨下静脉穿刺——解剖
❖ 锁骨下静脉位于第一肋骨上方,在锁骨内下1/3走 行,与颈内静脉汇合成头静脉
(3)锁骨下静脉穿刺相对于股 静脉穿刺,导管移位、血栓形 成都要低;
(4)锁骨下静脉位置固定、不 易塌陷。
劣势:
(1)锁骨下静脉穿刺技术难度 较大,穿刺过程中并发症(如 血气胸等)发生率高且较严重, 甚至可能危及到患者生命;
(2)锁骨下静脉穿刺相关的机 械性并发症(误伤动脉,少量 出血,血肿,导管异位)较颈 内静脉和股静脉风险性高;
❖ 穿刺方向:向脐或剑突的方向
禁忌症
❖ 广泛上腔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 穿刺局部有感染 ❖ 凝血功能障碍 ❖ 不合作,燥动不安的病人
① 适应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和 禁忌征
适应征
□血流动力学监测
□需要输注刺激性或高渗性药物
□需要开放静脉通路,输液、 □血浆置换,血液透析及血液滤过等血液净化
给药、静脉营养、快速扩容 □放置肺动脉漂浮导管和临时起搏器
相对禁忌征
(3)锁骨下静脉穿刺过程中误 伤动脉出血时,不易压迫止血。
股静脉穿刺——解剖
❖ 全程与股动脉伴行,至股三角底部转至股动脉内侧,自腹 股沟中点后方移行为髂外动脉
股静脉穿刺
❖ 穿刺点:腹股沟中点,股动脉搏动最强点内侧 0.5cm-1cm,腹股沟韧带下2cm-3cm。如动脉 搏动不能扪及,可在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间作一 连线,其中点有股动脉穿过,于此中点下2cm3cm处的内侧0.5cm-1cm
颈内静脉穿刺——解剖
❖ 起始于颅底颈静脉孔,形成颈动脉鞘,与颈内动 脉、迷走神经伴行,全程由胸锁乳突肌覆盖 ✓上段位于胸锁乳突肌内侧,颈内动脉后方 ✓中段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下面,颈总动脉后外 侧 ✓下段位于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的三 角间隙内,颈总动脉前外方
❖ 毗邻 ✓末端后方有锁骨下动脉、膈神经及胸膜顶 ✓左侧颈动脉鞘后方第七颈椎高度有胸导管
深静脉穿刺置管技术
2018.3.2邱昱
概念
❖ 穿刺入路为深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 静脉)
❖ 导管体内端位于与右心房链接的中心静脉(上腔 静脉或下腔静脉)
❖ 狭义:普通CVC(中心静脉导管) ❖ 广义:包括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
管)
适应症
❖ 外周静脉穿刺困难 ❖ 长期输液治疗 ❖ 大量、快速扩容通道 ❖ 胃肠外营养治疗 ❖ 药物治疗(化疗、高渗、刺激性) ❖ 血液透析、血浆置换术 ❖ 危重病人抢救和大手术期行CVP监测 ❖Swan-Ganz导管/ PiCCO监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