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评估案例分析思路
心理问题评估 的基本步骤
资料归纳A 资料归纳A:
1. 咨询的主要内容 社会功能:工作、学业、人际关系、环境适应 社会功能 心理活动:认知障碍、情绪障碍、行为障碍 心理活动 2. 对象的态度与感受、求助的动机 强 度:感受越深刻、求助动机越强烈、咨询效果越好 内 容:目标面向心理—有效,目标面向处境—失败
心理不健康的基本特征
①出现有临床意义的症状,可为心理和生理症状; 出现有临床意义的症状,可为心理和生理症状; ②心理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往往过强或过长 ③与个人的实际情况不相称; 与个人的实际情况不相称; ④与现实的实际情况不相称; 与现实的实际情况不相称; ⑤不能完全自控,感到痛苦或企求帮助; 不能完全自控,感到痛苦或企求帮助; ⑥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 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 ⑦限制了个体心理的成熟与发展; 限制了个体心理的成熟与发展;
27
心理诊断的形成①
一般心理问题: 一般心理问题:
– 与应激相关事件关系密切: 与应激相关事件关系密切:
• 时间 • 程度 • 内容
– 情绪反应恰当: 情绪反应恰当:
• 性质 • 强度 • 持续时间
– 人格完整: 周围关系 人格完整: – 无严重行为障碍: 日常表现 无严重行为障碍:
8
第二步 求助者资料的归纳与分析② 求助者资料的归纳与分析②
心理问题评估 的基本步骤
资料归纳B 资料归纳B
3. 当前的社会功能状况及应激水平 4. 家庭关系与社会背景 5. 咨询师的感受与态度 年龄相容:双方的年龄与经历相适宜 性格相容:双方的性格与价值取向没有明显的冲突。 内容相容:求助的问题与咨询员的知识与技能相符合
9
第二步 求助者资料的归纳与分析③ 求助者资料的归纳与分析③
心理问题评估 的基本步骤
资料分析:A 资料分析:
对象的选择
1) 人格无明显缺陷 2) 智能基本正常或接近正常 3) 言语交流无明显障碍 4) 真正有强烈的求助动机 5) 能与咨询员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 6) 能相互接纳,无明显的个性或价值冲突 7) 能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寻求解决策略
心理诊断
心理正常 一般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
心理过程
心理特征
√ X XX XX XX XX XX XX XXX √ √
√ √ √ √ √ √ √ √ XXX XX XX
精神病性 人格障碍 4 心理问题
心理活动异常
心理生理障碍 神经症 癔症 应激相关障碍 心境障碍 精神分裂症 性心理障碍 人格障碍
神经症 性障碍
16
探明心理问题原因的途径
精神分析途径
– 潜意识冲突
心理问题评估 的基本步骤
行为主义途径
– 反射—行为—学习
人本主义途径
–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受挫/不能满足) – 罗杰斯:自我实现的需要(受挫/不能满足) – 罗洛.梅:存在感与自由选择(意志与责任感丧失)
17
探明心理问题原因的途径
认知途径
– 认知 — 情绪 — 行为
21
第五步、 第五步、健康水平与社会功能的评估
总体健康水平评估
心理健康十条标准
1. 2. 3. 4. 5.
周期节律性 意识水平 暗 示 性 心理活动强度 心理活动耐受力
6. 7. 8. 9. 10.
心理康复能力 心理自控力 自信心 社会交往 环境适应能力
22
第五步、 第五步、健康水平与社会功能的评估
– 先有器质性病变,精神症状往往发生的器质性病变严重阶段 先有器质性病变, – 器质性病变的程度与精神症状相平行, 器质性病变的程度与精神症状相平行, – 器质性病变缓解,精神症状也能减轻。 器质性病变缓解,精神症状也能减轻。
14
引发心理障碍的因素:社会心理
存在明显的社会心理应激因素(创伤性)。 存在明显的社会心理应激因素(创伤性)。 诱发的应激事件可以是群体事件或个体事件(创伤) 诱发的应激事件可以是群体事件或个体事件(创伤) 精神症状紧接在应激事件后出现。 精神症状紧接在应激事件后出现。 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心理应激程度相关。 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心理应激程度相关。 精神症状的内容与应激事件密切相关。 精神症状的内容与应激事件密切相关。 精神症状大多短期达到高峰,随后逐步减轻。 精神症状大多短期达到高峰,随后逐步减轻。 精神症状的转变与社会支持及认知态度密切有关
15
引发心理障碍的因素:个体心理
诱发因素仅为一般的生活事件(非创伤性) 诱发因素仅为一般的生活事件(非创伤性) 发病与个体的认知因素和个性特征也明显相关。 发病与个体的认知因素和个性特征也明显相关。 精神症状与个体的认知因素和个性特征有关。 精神症状与个体的认知因素和个性特征有关。 精神症状的表现形式相对固定、持久。 精神症状的表现形式相对固定、持久。 病程大多迁延持久,或反复发作,或逐步进展。 病程大多迁延持久,或反复发作,或逐步进展。 社会支持及个体认知态度对预后有一定影响。 社会支持及个体认知态度对预后有一定影响。
5
个案心理障碍分析程序
1. 求助者一般情况与背景信息的收集 2. 求助者资料的归纳与分析 3. 探明问题产生的原因 4. 心理测验的运用 5. 健康水平与社会功能的评估 6. 心理问题的分析与推论 7. 心理诊断的形成 8. 咨询目标的确定 9. 咨询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10. 咨询效果的评价
6
1、心理问题评估的基本步骤
临床特征: 临床特征:
– 存在明确的脑或躯体器质性病理变化的证据。 存在明确的脑或躯体器质性病理变化的证据。 – 急性发病者常常伴有意识障碍,慢性起病常常伴有脑衰弱症状 急性发病者常常伴有意识障碍, – 病程迁延者常常遗留有智能缺损或人格缺损。 病程迁延者常常遗留有智能缺损或人格缺损。
身关系: 心—身关系: 身关系
心理问题评估 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 第一步:收集求助者的一般情况与背景信息
1. 2. 3. 4. 5. 6.
身份信息: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经济… 外观与行为的总体印象:相貌、衣着、姿势… 当前的主要问题 求助者的感受与态度 个人成长与既往经历 家庭与社会关系
7
第二步 求助者资料的归纳与分析① 求助者资料的归纳与分析①
13
引发心理障碍的原因:生物性因素
器质性因素 常见原因
– 颅脑损伤:外伤、感染、中毒、缺血缺氧、变性退行、肿瘤 颅脑损伤:外伤、感染、中毒、缺血缺氧、变性退行、 – 躯体疾病:感染、缺血缺氧、代谢障碍、免疫疾病、肿瘤 躯体疾病:感染、缺血缺氧、代谢障碍、免疫疾病、 – 精神物质:毒品(致幻剂、麻醉品)、酒精、烟草、镇静剂 精神物质:毒品(致幻剂、麻醉品)、酒精、烟草、 )、酒精
(发展性) 发展性)
2
健康与不健康的限界
心理正常 心理 健康 心理不健康 心理不正常
社会功能水平
心 理 无 问 题
一般 心理 问题
严重 心理 问题
可 疑 明 确 神经症 神经症 倾向) (倾向)
可 疑 明 确 精神病 精神病 倾向) (倾向)
3
心理障碍的区分与内涵
心理活动性质 心理活动正常 心理不正常
健康水平评估内容
1. 2. 3. 4. 5.
心理社会应激水平 躯体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水平 个性心理特征(人格、智力) 个性心理特征(人格、智力) 社会功能水平
– – – – 职业能力 家庭能力 婚姻能力 人际沟通
23
第五步、心理问题的推论
心理问题评估 的基本步骤
查找心理问题的核心症状
– 主要问题与主要症状
心理评估案例分析思路
1
心理健康的概念
A. 心理活动过程一致 一致
(知—情—意) 情 意
统一、 统一、有效
(内心体验) 内心体验)
B. 心理活动内容与环 境相协调 协调
(应对与适应) 应对与适应)
客观、 客观、真实
(观察与比较) 观察与比较)
C. 心理特征保持稳定 稳定
(动态发展) 动态发展)
常态、 常态、趋势
26
值得关注要点
求助目的和行为 –目的:是解决主要症状/次要症状? 目的:是解决主要症状/次要症状? 目的 –行为:是主动求助/被动求助? 行为:是主动求助/被动求助? 行为 –态度:急切?诚恳?痛苦? 态度:急切?诚恳?痛苦? 态度 对心理症状的自知程度 –对症状的分析、辨认、控制能力 对症状的分析、辨认、 对症状的分析 –对心理障碍的自我评估 对心理障碍的自我评估 –人格方面的自我评估 人格方面的自我评估
10
第二步 求助者资料的归纳与分析④ 求助者资料的归纳与分析④
心理问题评估 的基本步骤
资料分析:B 资料分析:
转诊处理
1) 有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 2) 有严重的人格障碍或攻击行为倾向; 3) 与咨询员有明显的价值观念冲突; 4) 咨询内容超越咨询员的专业范围; 5) 求助动机不明确或不强烈; 6) 与咨询员之间有咨—客以外的关系;
心理诊断的逻辑推理 确定是否适合心理咨询与转诊
24
①
查找核心症状
对精神障碍进行系统分类诊断 操作步骤: 操作步骤:
1.
识别主导性症状
– 一般心理问题:情绪烦恼 – 神经症性症状:感知、情绪障碍 – 精神病性症状: 幻觉、妄想、行为紊乱。
25
值得关注要点: 值得关注要点:
具有典型意义的心理行为表现 –起病形式:急 性 — 缓 慢 起病形式: 起病形式 –病程进行:进行性、发作性、间隙性、周期性 病程进行:进行性、发作性、间隙性、 病程进行 双极性(交替发作) 双极性(交替发作) –症状表现:重复出现、交替出现、持续增加 症状表现:重复出现、交替出现、 症状表现 –功能缺损:职业、生活、人际关系 功能缺损:职业、生活、 功能缺损 –缓 解 期:症状消失否?功能恢复否? 缓 症状消失否?功能恢复否?
第三步、探明问题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