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觉的基本特性包括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知觉不具有倾向性2.短时记忆是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信息在头脑中存留5秒钟~2分钟,信息储存量有限,一般为7±2个记忆单位3.爱国心是个人或集体愿意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用来评价一人对国家的热爱以及为国家利益所付出的感情,因此,爱国心是一种道德感4.“自觉性它是指能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其能达到既定目标的心理过程”5.卡特尔是美国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和特质论者。
6.需要是个体的内在条件,是推动人们活动的直接原因。
诱因是产生动机的外在条件7.动机冲突有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8.希波克拉底提出体质体液学说,他认为人体内有血液、黏液、黑胆汁和黄胆汁四种液体,根据在人体内四种体液的不同比例将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高级神经功能的基本类型包括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弱型。
胆汁质气质的人,其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属于兴奋型,是强而不平衡的类型。
多血质气质的人,其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属于活泼型,是强而平衡的类型。
黏液质气质的人,其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属于安静型,是强而平衡但不灵活的类型。
抑郁质气质的人,其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属于弱型。
9.一般把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机体需要、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生理性需要是指个体对维持其生存和种族延续所必需的条件的要求,如充饥解渴、避暑防寒、睡眠及性的要求等等…社会性需要是指个体对维持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条件的要求,如人们对劳动、人际交往、获得成就、符合道德规范等方面的需求”。
10.7岁以前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其习惯、知识、言语、思想等都在此期打下基础,是决定将来人格、体格重要时期11.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成为行为主义诞生的标志”12.坎农的学说表面,心理障碍患者躯体症状的产生必须通过生理的中介13.临床上智力测验主要应用于儿童智力发育的鉴定以及作为脑器质性损害及退行性病变的参考指标,此外也可作为特殊教育或职业选择时的咨询参考。
常用的工具有比奈-西蒙智力量表、韦克斯勒成人和儿童智力量表、丹佛发育筛选测验(DDST)等14.“人格测验常用的量表有明尼苏达多人格调查表(MMPI)、洛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TAT)以及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等”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自问世以来,应用非常广泛,为美国出版的《心理测验年鉴》第9版(1985年)中最常用的人格量表。
“EPQ为自陈量表,实施方便,有时也可以作团体测验,是我国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人格测验”。
15.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用于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如何16.应激的心理反应包括情绪性应激反应、认知性应激反应、行为性应激反应,这三方面的反应不是孤立的,通常是双向调节,构成一个反馈回路系统。
认知性应激反应是指应激时唤起注意和认知过程,以适应和应对外界环境变化。
但应激较剧烈时,认知能力普遍下降。
常见的认知性应激反应表现为:意识障碍,如意识朦胧、意识范围狭小:注意力受损,表现为注意力集中困难、注意范围狭窄等:记忆、思维、想象力减退等。
这些负面的认知性应激反应使人陷入灾难中,难以自拔,如偏执个体在应激后出现认知狭窄、偏激、钻牛角尖,平日非常理智的人变得固执、蛮不讲理。
也可表现为过分的自我关注,注意自身的感受、想法、信念等内部世界,而非外部世界。
情绪性应激反应包括焦虑、抑郁、恐惧、愤怒。
行为性应激反应包括积极及消极的行为应对反应。
积极的行为性应激可为患者减少压力,甚至可以激发主体的能动性,激励主体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而消极的行为性应激则会使个体出现回避、退缩等行为。
17.心身疾病是精神刺激引起的器质性病变,是心理社会因素在病因上引起主导作用的躯体疾病18.A型行为模式表现为有较高的成就欲望,富于挑战和竞争精神,容易发生无端敌意,争强好胜,不耐烦,有时间紧迫感等,此题属典型A型行为。
B型行为表现为特别有耐心的,谦虚的,放松的,有安全感的,有适当自尊19.由精神分析理论指导的疗法主要包括自由联想,阻抗,和梦的分析。
20.21.王伟错觉:对现实客观事物错误知觉(有现实刺激),正常人亦可见,比如; 杯弓蛇影.幻觉: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出现的知觉体验。
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正常人也可出现幻觉,多发生在觉醒和睡眠的过渡状态..如人睡前幻觉和醒前幻觉。
感知障碍综合征:在感知某一现实事物时,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整体来说是正确的,但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空间距离等产生与该事物不相符合的感知。
思维奔逸:是主观体验为思维迫促的一种思维形式障碍,通常伴发于躁狂或轻躁狂。
特征为讲话速度快、滔滔不绝、联想快,常出现音联、意联,言语表达可能远跟不上思潮,导致言语衔接不连贯。
很易因偶然因素或无明显理由转移注意力,随境转移是很突出的伴随特征之一。
思维迟缓:即联想抑制,联想速度减慢、数量的减少和困难。
患者表现言语缓慢、语量减少,语声甚低,反应迟缓。
患者自觉脑子变笨,反应慢,思考问题困难。
患者感到“脑子不灵了”、“脑子迟钝了”。
多见于抑郁状态或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
思维贫乏:指联想数量减少,概念与词汇贫乏。
患者体验到脑子空洞无物,没有什么东西可想。
表现为沉默少语,谈话言语空洞单调或词穷句短,回答简单。
严重的患者也可以什么问题都回答不知道。
见于精神分裂症单纯型或晚期阶段的精神衰退、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发育迟滞。
思维散漫:指思维的目的性、连贯性和逻辑性障碍。
患者思维活动表现为联想松弛,内容散漫,缺乏主题,一个问题与另外一个问题之间缺乏联系。
说话东拉西扯,以致别人弄不懂他要阐述的是什么主题思想。
对问话的回答不切题,以致检查者感到交谈困难。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思维破裂:指概念之间联想的断裂,建立联想的各种概念内容之间缺乏内在联系。
表现为患者的言语或书写内容有结构完整的句子,但各句含意互不相关,变成语句堆积,整段内容令人不能理解。
严重时,言语支离破碎,个别词句之间也缺乏联系,成了语词杂拌。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强迫观念:是反复,持续出现的想法,冲动或想像等,明知不对不必要,不合理,但难以摆脱和克服。
伴有主观的被迫感和痛苦感,抵抗(反强迫)是强迫观念的特点。
病理性象征性思维:病人以一些很普通的概念、语句或动作来表示某些特殊的、除病人自己外旁人无法理解的意义。
妄想:是一种在病人意识清楚的状况下出现的病理性的歪曲信念,是病态推理和判断。
特点有四:1、与事实不符,但患者坚信不移;2、内容均涉及自身利益或安全;3、具有个人独特性;4、内容受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的影响。
错构:患者在回忆中对过去的经历加以歪曲,并信以为真。
多见于老年期精神障碍和脑血管病所伴发的精神障碍。
虚构:是指患者以想象的、未曾亲身经历过的事件来填补自身经历的记忆缺损。
常见于酒精中毒性精神病,外伤性、中毒性精神病。
精神发育迟滞(智力低下):①发生于先天或围生期或在生长发育成熟前(<18岁);②大脑发育成熟受阻,停留于未发育成熟的某一阶段。
痴呆:是后天在器质性病变基础上,出现的智能、记忆和人格的全面受损,突出表现为:创造性思维受损,抽象、理解、判断推理能力下降,记忆、计算下降,后天获得的知识丧失。
Ganser综合征:即对简单问题给予近似而错误的回答,给人以故意做作或开玩笑的感觉,意识朦胧,事后遗忘。
情感童样痴呆:以行为幼稚、模仿幼儿的言行为特征,即成人表现出儿童稚气的样子,学着幼童讲话的语态声调。
情绪高涨:患者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心境特别愉快、乐观,喜与人接近。
对客观困难估计过低,对自己的才智自视甚高。
常有夸大色彩。
情绪低落:患者表情忧愁、唉声叹气、心境苦闷,觉得自己前途,灰暗,严重时悲观绝望而出现自杀观念及企图。
常伴有思维迟缓,动作减少及某些生理功能的抑制,如食欲缺乏、闭经等,是抑郁症的主要症状。
情感淡漠:是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
表现为情感活动的减退或丧失。
患者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丧失情感反应。
可见于单纯型及慢性精神分裂症。
情感倒错:指人的认识过程和情感活动之间丧失协调而产生的颠倒现象。
此时人的情感反应与相应的外界刺激的性质及内心体验不相符合。
如遇到悲哀事件,却非常高兴愉快;相反,碰到高兴事件,却痛苦悲伤。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木僵:指一种高度的精神运动性抑制状态,木僵一般无意识障碍,各种反射保存。
指患者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动,言语活动和动作行为处于完全的抑制状态,木僵解除后,病人可回忆起木僵期间发生的事情。
蜡样屈曲:患者的姿势经常固定不变,肢体任人摆布,即使四肢悬空或放在极不舒适的位置也能维持很久而不主动改变,如同蜡做的人一般。
蜡样屈曲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而常在木僵的基础上出现。
此类患者多意识清醒,在症状缓解后可回忆起发病期间的所见所闻。
谵妄状态:此时不仅有意识障碍,且有动作增加,患者定向力全部或部分丧失,思维零乱,对周围环境不能正确辨认。
常有幻觉,多为视幻觉,视幻觉及视错觉的内容多带恐怖色彩,常由感染、中毒引起。
精神分裂症高度兴奋躁动时也可以类似谵妄。
自知力:指病人对其自身精神病状态的认识能力,即是否觉察到自己的精神状态存在差异,对异常表现能否正确分析和判断,并指出自己既望和现在的表现哪些属于病态。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对在青壮年发病,起病往往较为缓慢,临床上可表现为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
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可以出现功能损害。
Sp阳性症状:见于Ⅰ型精分,包括幻觉、妄想、兴奋、躁动、思维散漫等。
Sp阴性症状:见于Ⅱ型精分,包括思维缺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孤僻、内向等。
心境障碍: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以情感高涨和情绪低落为主要的、基本的或原发的症状,伴有相应的认知、行为改变。
多为间歇性病程,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大多数有反复发作倾向。
恶劣心境: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从不出现躁狂,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但无明显的精神运动性抑制或精神病性症状。
神经症:一组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恐惧症:指以对某一特定的物体、活动及处境产生过分和不合理的恐惧,反复出现而难以控制,产生回避行为为特点的一类神经症。
焦虑症:以广泛和持久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症状,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和运动不安等为特征。
强迫症:一种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以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为特点。
分离性障碍:由于明显的精神因素而突然发病,出现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或短暂的精神异常,有反复发作的倾向,主要表现为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