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悲剧分析
分类:文海拾贝
2007-08-19 12:10阅读(2463)评论(4)
刀尖上的露珠——哈姆雷特的悲剧命运与本性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这是一个永恒而经典的问题,出自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哈姆雷特,他究竟何以这样屹立不倒?何以这样永垂不朽?我想就他悲剧性的命运和他的本性做一些分析。
哈姆雷特形象的悲剧意义在于:从积极方面来看,他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同封建没落势力进行豪不妥协斗争的历史进步性,是历史发展必然要求的产物。
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看,他的悲剧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他生活的时代封建力量还很强大,加之以哈姆雷特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他不相信人民群众,只能孤军奋战。
二是他固守着文艺复兴早期关于“人”的理想,不能适应新的历史环境中人的变化的现实。
哈姆雷特的悲剧,是后期人文主义者的悲剧,也是文艺复兴晚期特定时代的悲剧。
——摘自《世界文学简史》李明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删节)
首先要说的一点是,我今天要讨论的话题是围绕着哈姆雷特本性而展开的,而并非仅仅将他看作是思想的先驱或代表者,我们可以说,哈姆雷特的形象体现了那个大的时代框架的人文主义精神,但是我们不可以由此就确信哈姆雷特是为了宣传先进的思想而存在的,这样妄然的决断是荒谬的。
因为在莎士比亚创作出这个忧郁的王子的时候,只是想让他的悲剧能够打动剧场里每一个观众,而并非是要向后人鼓吹什么先进的人文主义以对抗封建势力,而和“资产阶级”“人民群众”更是无关的。
我们难以摆脱现在的价值观,转而附加到原作上,甚至还将他的人性清晰地划分为资产阶级,将其悲剧的必然性归结到“不相信人民大众”的荒唐原因上,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深受意识形态的干涉,实质上是极为滑稽的。
我认为有违于正确认识历史和文学的原则。
因此我个人是不同意教材的这种说法。
我个人认为,一个艺术形象的不朽,原因终究要归结到最纯性质朴的人性本身,只有触及了人性亘古不变的狰狞和纯善,才有可能打动世人内心最柔软的防线,才有可能在历史和社会上产生共鸣,以至于屹立在时代的风潮中,永垂不朽。
而哈姆雷特恰恰抓住了这个关键点,握住了人性跳动的脉搏。
哈姆雷特的延宕,不是为了延续出悲剧而强加的附属品,而恰恰是展开灵魂厮斗的症结所在。
换句话来说,哈姆雷特迟迟错过痛快地报仇雪恨的原因,不在于把剧幕拉长,而是更加充分地展现人性本身的矛盾与徘徊,他是真的因为选择而困扰,因为人性的弱点而难以决断。
这恰恰是莎士比亚想要问给世间所有人听的“to be or not to be”的永恒的难题。
如果用仅一个比喻来概括哈姆雷特这个永恒的人物,我想我把它比作是刀尖上的露珠。
露珠本身纯净圆润,是自然界浑然天成的尤物。
然而或许是这与天俱来的优越与美丽遭到了上天的嫉妒,于是命运的尖刀无情地将它逼上选择的深渊。
那锋利的刀尖,是命运残酷而尖利的嘲讽,将一切纯美与和谐破坏的不复存在。
而哈姆雷特,正是一开篇就面对着命运的苛责,面对着两难的歧点。
背负着仇恨的十字架,苦苦挣扎在命运的刀口,无从逃避疼痛,更难以作出选择——于是他只有在喘息中徘徊。
这样的延宕,是多么的伤痕累累,触目惊心。
一颗刀尖的露珠,或者可以顺从命运的指引,碎裂后走向毁灭和虚无,抛弃凡世的惊扰,在死神那里得到解脱,顺着命运的刀柄滑落至永远的寂静。
又或者,选择抗争。
用自己微不足道的张力,用生存的执著来回应命运的示威,宁愿承受销魂蚀骨的疼痛,宁愿尝试众叛亲离的冒险,宁愿隐忍牺牲一切的损失——始终滞留在命运的刀尖,为世界的理智做最后的驻守者。
这就是哈姆雷特所面对的选择,他之所以迟迟无法决定生存还是毁灭,正是因为他无法确认他对待命运的态度。
如果他选择生,他就必须以残忍和牺牲重整是非曲直,直到拨云见日,冤仇血洗。
在此过程中,他会付出血的代价。
这不符合忧郁而高贵的王子,本性的希望。
然而如果他选择死,却又抛弃了责任和义务,遗忘了血统给与他的高贵使命,辜负了父亲的亡魂沉重的嘱托,死只解脱了肉体,而灵魂仍是无法安歇的。
于是他徘徊在这两者之间,痛苦地挣扎着。
这已经不是古希腊悲剧中人与命运的对抗,而是成为了人自己的灵魂与灵魂的对抗,于是哈姆雷特在延宕,整个戏剧在延宕,命运之轮不停地转动,我们虽然看不清他的动向,但却人人都嗅出了其中极为悲剧性的气味。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哈姆雷塔本性中带有的忧郁。
我个人认为,这种忧郁,是这个年轻的王子本身的特质。
它深深扎根在他心中,随着他的血液流淌,从一举一动中散发出来。
可以想象,这血雨腥风的画卷展开之前,他的生活甚至可以说是恬淡平静的。
唯一的烦恼,可能就是奥菲利亚迟迟不肯接受他的表白。
于是他得以拥有自己独特的处事理论和生存信念——那一定是彬彬有礼而略带沉郁的信念。
直到剧目开始——一切矛盾都直指哈姆雷特的心脏。
这个没担过什么责任的王子,兀的被推入命运的漩涡。
父亲的去世,母亲的改嫁已经使他难以承受,悲痛欲绝。
而叔父谋权,母亲背叛这样的真相再一次将他的世界侵蚀的体无完肤。
而哈姆雷特的忧郁面对极致的悲痛,就只能选择逃避到死亡的寂静中去。
他何尝不想割断与人世最后的联系,得到永远的安宁。
他宁愿纵身到毁灭的炼狱去规避人世的丑恶。
然而世界却需要这
个哈姆雷特存活着。
复仇的义务在他身上,拯救的重担牵缚着他。
非要这个原本脱俗寡欲的王子拿起血染的利剑,刺向他的仇敌,同时也刺死那个平淡的自己。
然而我们的哈姆雷特,又是怎样选择的呢?可以说,整部作品中,哈姆雷特都在挣扎。
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他一样一样把自己原有的珍贵的东西,焚烧在复仇的行动中——尽管这种行动是延宕的——但是他的确义无反顾。
比如他心爱的女子奥菲利亚。
他的爱情甚至还没有得到这个矜持的姑娘的准许,就被他匆匆地埋葬于复仇的计划中。
因为如果没有牺牲,就无法达到终点。
只是这牺牲过于惨烈,甚至搭上了一个纯净稚嫩却又脆弱美丽的生命。
这也就告诉了我们,哈姆雷特放弃了自己。
他放弃了自己的忧郁矜持,放弃了自己的生活理念,而选择了国家,选择了世界。
选择了当世界的拯救者,做自己人格的背叛者。
有人质疑他的死亡会不会很牵强,是否有故意安排的嫌疑,只为迎合一个悲剧性的结局。
然而我要说,试问一个失去了矜持美德,背叛了毕生信仰的王子,又怎样在自己的面前活下去?又怎么可能再回过头接受一个手上,心上沾满了复仇血污的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指向唯一的结局,那就是死亡,而最终死亡也将悲剧极致的美推向顶峰。
TO BE OR NOT TO BE。
这不仅仅是生死的问题,更是包含了更多两难的取舍。
是安于屈辱还是焚身斗争,是纵容仇敌还是泯灭血性,是忍受残破的现状还是埋葬一切以换来崭新的未来?这是哈姆雷特自身的纠缠与角斗,但也是人性亘古不变的永恒选择。
这样的抉择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生命中,古今中外,只要是人,就难以避免与命运相对峙,也难以避免与灵魂中的另外一个自我相缠斗。
而哈姆雷特,正是这样的人性最极致的放大和特写,他就像一面从文艺复兴时期遗留下来的镜子,代代相传,放在谁的面前,都可以映照出人性最本质的矛盾和苦难。
进而由这种相似的悲剧性来感染我们。
正是因为这样,哈姆雷特这一艺术形象才能久久伫立在人们心中。
因为他曾经划过了我们的生命,所以即使沧海桑田,炽烈的痕迹仍在风蚀中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