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酒在儒家酒文化中的独尊地位孔丘是一个无冕圣人,却被后世追封为“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等名号,成为万世不易的“文皇帝”,他是封建统治思想的创立者,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哪一朝的统治没存他的影子?又有多少文人学士不尊奉他为贤哲呢?他的言行录《论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法宝,他简直就是文曲星下凡。
孔子把“仁”和“义”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他规范著高尚者的行为。
“仁”在有些时候可以解释为“爱”,但我们最好将他理解为对人类的关心。
“礼”是道德,礼节,规矩,传统等观点的总和。
在中国的儒酒文化中,孔子酒又称为孔酒,历史上著名的孔酒系列列有孔子孔酒、孔子贡酒、孔子御酒、孔子福酒、孔子国酒等。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
虽然当时的统治者没有采纳孔子的学说,然而在他死后,儒家成为显学。
但是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儒家学说遭到贬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
他采用法家的建议,下令“焚书坑儒”。
以为这样就可以整齐学术,统一思想。
然而,秦始皇的努力并不成功,在秦朝灭亡前夕,儒生们又开始宣讲儒家学说。
西汉时期的汉武帝时代,儒家学说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中国科举制度,始于汉朝。
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学生们对孔子礼教的理解程度。
由于科举制度是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所以由汉朝开始,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国几乎所有的知识
分子,都在孔子的四书五经中打转。
知识分子穷一生精力从事研究他的学说,一生都跳不出这个圈子。
大大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的历史就是孔子思想的影响史。
《四书五经》成了学校的教科书,每一个学生都必须熟记。
古代哲人的教条,深深地植跟于人民的心中。
由于这种儒学的熏陶,中国逐发展出一种和谐的社会生活,追求智识崇尚智慧的狂热,以及稳健的文化。
中国虽经常遭受侵略,旦其文化不但能屹立不绕,而且还能同化异族。
但是,儒学并不是万能灵药。
他对于统治者来说,是一剂有效的灵药,能使他们的王朝尽量避免混乱和衰落的来临。
但是,对于在求变求新的国际竞争压迫下,对于一国的发展,是个阻碍,那些维系个人和社会秩序的礼教,几乎使人无法动弹,而造成一套用不改变的模式。
孔子的教条。
彻底的限制了人类自然而充沛的冲劲。
孔子的那些礼教实在太完美了,以致显得过分的严肃。
在孔子的教条下,简直没有豪放和冒险,爱情和友谊也过分的受到桎梏。
他使妇女一味服从,贬低了自己。
他使国家一味保守,阻碍了进步。
孔丘生活在中国社会大变动的春秋时期,统治阶级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的政治法典“周礼”已开始动摇,孔丘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难免对旧的统治有所留恋,但他主要以教学为业,且广泛接触社会实际,因此他采取改良主义的办法,认为对“周礼”应有所“损益”,这样才可以巩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统治秩序。
由于鲁国内“三桓”(即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互相征讨,他的这一政治主张无法实现。
公元前517年,孔子率弟子赴齐国,想在那里有所作为。
当时
的齐国相对稳定,他先是做高昭子的家臣,经高昭子的推荐得见齐景公。
当齐景公询问治国道理时,孔子谈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政见。
他认为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于要象子,君、臣、父、子要名符其实.各按其等级身份行事。
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只有正名才能恢复周礼,维持统治。
齐景公听了颇为满意,以后齐景公又问政于孔子,孔子针对齐国统治者奢侈浪费的情况,提出了“政在节财”的政治主张。
齐景公听后很高兴。
当他准备重用孔子时,遭到齐国政治家晏婴的反对,齐景公便打消了这念头,以“吾老矣,不能用也”为借口,婉言辞谢了他。
于是,孔子在齐国呆了一年多时间后,又回到了鲁国。
虽然在政治上无获而归,但在齐国听到的韵乐(舜乐),竞令他痴迷到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认为,人有“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之分,持“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观点。
在他看来“生而知之”的是圣人,一般劳动人民是“下愚”,只有被圣人奴役的命运,即“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是唯心的,荒谬的。
但他在教育实践中,并不主张“生而知之”,而是肯定“学而知之”,强调知识来源于学习,认为只有认真学习才能获得知识。
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认为自己获得的知识是通过勤奋学习得来的,不是天生的。
故而,他热心教育,一生孜孜不倦地从事教学活动。
同时他也肯定一般人都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只要“自行束修以上”他都来者不拒。
他以学“礼”为主要内容,着重孝悌等道德的训导,提倡“学而优则
仕”“仕而优则学”鄙视“学稼”、“学圃”等生产劳动。
虽然他的教育思想是为恢复和保持奴隶主统治阶级服务的,但也培养了不少有才干的学生。
在教学实践中,他提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的教学态度,主张“不愤不启,不诽不发”的启发式教学,强调学习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学习态度;对于学过的东西,要“学而时习之”,经常重复学习,加深印象,才能“温故而知新”,获得新的知识。
“学”和“思”还要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才能有“所得”。
反对道听途说,赞成“多闻”、“多见”,对存有疑问的地方,也不要乱解或盲从,“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臆断、不主观、不固执,不自以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