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第四章 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解决其他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 础,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 义的分水岭,又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根 本问题,所以它构成了社会历史观的基 本问题。
决定
唯心史观
社会存在
决定
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 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方面的总和, 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 的生产方式。

二、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 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 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 一。 生 产 力 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

二、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三、生产方式
含义
作用
生产方式的作用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 和存在的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 动的首要前提。
唯意志论
“大人物心里之 动进稍易其轨,而全 部历史可以改观”, “历史者,英雄之舞 台也,舍英雄几无历 史”。
宿命论
奴隶主贵族是“神 ”用“金子”做的,具 有统治能力;农民和手 工业者是“神”用“铜 ”和“铁”做的,只能 被人统治。
宿命论
宇宙精神是历史 必然性的基础,历史 人物不过是“宇宙精 神”的受托人。
政治生活
精神生活
人类社会并不是各种要素的机械的结合, 也不是历史事件无序的堆积,而是以一定生产 关系总和为经济基础的各种要素的有机的结合, 是活动着的和发展着的活的机体。
社会生活的本质: 社会的真正本质是实践。
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生产方式的作用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 构和面貌; 生产方式
决定
基本 制度
阶级 结构
政治 观点
法律 观点
道德 观点
生产方式的作用
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 史的变化。
三、新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 和生产方式的变革
三、新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 和生产方式的变革
二、经济全球化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人口因素的作用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 生产的必要前提。
人口因素的作用 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 会的发展。
人口因素的作用
人口因素只是社会存在和发展 的自然前提,只有同社会所能提供 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处于社会实践 中的人才成为社会的主体,才 能对社会产生影响。
人口因素的作用
人口因素不能说明一个国家社 会制度的性质,也不能成为引起社 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引起全球环境问题的原因:既有自然 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科技、政治、经济 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影响的积累,也有 现实加剧的因素。
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 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哲学意义
第一,可持续发展思想要求人类进一步确立 自然界的整体观念。 第二,可持续发展思想要求人类正确认识人 与自然的关系。 第三,可持续发展思想要求人类全面看待科 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结合实际把握可持续发展与西部大开发 的意义。
新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 :人们把在生产 发展基础上产生的现代电子技术、原子技 术、材料合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空间 技术、海洋技术、激光技术、电子计算机 技术、信息技术等,当作新科技革命的标 志。新科技革命使全球经济体系日益整合 为一个紧密相连的“地球村”,高新技术 不仅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前提条件和物质 基础,而且还成为世界经济持续增长与全 球化的源泉和动力。
第三节 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本质特征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
社 会 生 活
物质性的社会生活
决定 影响
精神生活
非物质性的社会生活
政治生活
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在其中结成的生产 关系是社会生活基础和核心
物质生活
两种“抑制”手段

对人口控制颇有争议的两种“抑制”手段,即 “积极抑制”和“预防抑制”。所谓“积极抑 制”,是指一些客观上的能提高死率的因素 (或营养不良、疾病、赤贫、战争、瘟疫、饥 荒等),这些因素会造成不断的人口自然减员。 而所谓“预防抑制”,是指人类作为“有理笥 的动物”,可以通过各种主观努力去限制生殖 的本能(如禁欲、晚婚、少生孩子等等)。当 然,这种以限制生殖为目标的预防抑制包括了 罪恶抑制和道德抑制两方面。
社会意识
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人类精神生活要素的总和
社会意识的构成 艺术:通过塑造生动 、具体的感性形象来反映 社会生活并表现作者审美 评价的一种意识形态。
观念形态的构成
道德: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 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观念形态的构成
道德: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 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马背上的 时代精神 ”
拿破仑
唯物史观的创立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第一,以往的历史理 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 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 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 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 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 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 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 关系的根 源;
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第二,借鉴别人,发展自己; 第三,把自己推向世界。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 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 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 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 国家的一切反映现社会化生产规律的 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
3.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
人类通过劳动和其他活动深刻地影响 着自然界。这种影响有两种情形:一方面, 人类做了许多有利于自然发展和保持生态 平衡的工作;另一方面,人类也做了许多 不利于自然发展和破坏生态平衡的事情。 由于后者,给人类的生活和发展带来了不 良的影响,于是出现了为今人所特别关注 的环境问题。

第二,以往的理 论从来忽视居民 群众的活 动,……马克思 以前的‘社会学’ 和历史学,至多 是积累了零星收 集来的未加分析 的事实,描述了 历史过程的个别 方面。”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恩格斯1886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 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 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 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二节 人类社会生成和发展的基础
一、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的作用
地理环境作用的性质
地理环境作用的性质 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 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 生产方式才能对于人类历史发生作 用。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的制约。
2、人口因素 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 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
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空气污染Biblioteka 水污染物种减少森林破坏
西藏昌都

2004年12月1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 架公约》第10次缔约方大会在阿根廷首 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闭幕。会议期间发布 的报告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森林破 坏非常严重。仅2003年,拥有地球半数 以上生物物种的亚马孙森林就有250万公 顷林木被摧毁,直接影响了全球的气候。 这张2004年8月8日拍摄的资料照片显示, 在巴西亚马孙河上游索里芒河河畔一个 中型锯木厂,从上游漂浮下来的巨大原 木正在等待加工,锯木所产生的锯末堆 积成山。
第三,观念结构对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具有 能动的反作用。 第四,进步的、革命的思想意识对社会历史 的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反动腐朽的 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消极阻碍的 作用。
三、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是一个整体
它们是以科学的 实践观为基础、包括 历史观在内的辩证唯 物主义。恩格斯认为, 马克思从德国唯心主 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 的辩证法,并把它转 化为唯物主义自然观 和历史观。
三个结论性的“命题”

三个结论性的“命题”:第一,“人口 必然地为生活资料所限制”,生活资料 数量决定了人口的数量;第二,“只要 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地 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又显著 的抑制的阻止”;第三,“这些抑制, 和那些遏制人口的优势力量并使其结果 与生活资料保持同一水平的抑制,全部 可以归纳为道德的节制、罪恶和贫困。
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必将引起生产方 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引起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 引起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产 生的一种客观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 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 极的影响,既有利,也有弊。
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是不 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我们既面临着 许多严峻的挑战,又面临着发展的 大好机遇。这就要求我们: 第一,坚持实行对外开放;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意识的产生要以社会存在为物质基础; 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 观,是人类有关社会历史 领域研究的最伟大的科学 发现之一。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观念结构的变化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发 展不一定完全同步。 第二,观念结构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共产主义道德
观念形态的构成
宗教观念:是统治人们的 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 的颠倒的虚幻的反映。
观念形态的构成
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是人们关于社会的政 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阶级或社会集团及 其相互关系的思想、观点的总和。法律思想: 是人们关于法、法的关系、法律制度、规范和 设施的思想、观点的总和。
人口因素的作用
人口本身的生产和再生产不是 由单纯的自然规律决定的,而是由 社会规律决定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