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敏教学案例--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张敏教学案例--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宏观__________
两个一定改变
微观__________
一个可能改变_____________
【有效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完全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水结成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
B.50mL水和50 mL乙醇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 mL
C.在100g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30g过氧化氢和70g水
3.守恒的范围是“_______化学反应的各物质”,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不能计算在内。
4.“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应当包括各种物质,如________等。
5.“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应当包括生成的各种物质,如_______、_______等。
【探究活动二】是否存在违背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反应?
D.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后,试管内固体药品减少的质量等于生成氧气的质量
2、“齐二药”假药事件是将“二甘醇”用于药品生产造成的。“二甘醇”在人体内可发生如下反应:C4H10O3+4O2=2X+3H2O,而导致人中毒。X的化学式为()
A. C4H4O8B. C2H4O C. C2H2O2D. C2H2O4
3.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4.突出学习兴趣培养:在课的引入阶段,恰当地应用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质量守恒的猜想,引发兴趣,使学生产生良好学习动机,从而顺畅地进入实验探究程序,并通过总结学生所得实验结果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在此基础上,教师还特意鼓励学生设计改进实验装置,将课堂向培养创新能力的高度自然延伸,很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安排。
A.2:3 B. 5:3 C. 5:2 D.3:2
5.现将10gA和足量B混合加热,A和B发生化学反应,10gA完全反应后生成8gC和4gD,则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
二、简答题
根据质量守恒解释下列现象:
①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镁条的质量大。
②纸在空气中燃烧后化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纸的质量小。
实验记录:
方案(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现象
反应前总质量
反应后总质量
分析
【合作交流】
交流1
交流2
【精讲点拨】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1.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___________。
2.质量守恒定律的“守恒”指的是_________守恒,其它方面如_______等不一定守恒。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释疑法、分组讨论法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知识,所以建议尽可能使用电影、录像、多媒体等电教手段,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教师也要注意语言直观,启发学生的想像力。
பைடு நூலகம்五、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知识回顾: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的______分成_____,_____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_______.
2、预习检查:⑴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________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______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⑵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___________没有改变,___________没有增减,_______也没有改变。
【课内探究】
【探究活动一】质量守恒定律
1、提出问题: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幷生成新物质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跟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比较,存在什么关系?
3.注重诱导强化方法:在其教学的各个环节均采用和谐诱导,启发思考的方式,集培养学习方法、激发兴趣和培养创新能力为一体。如实验探究方面,先是猜想、启发引导,再组织实验探究,直至学生能够自主设计和实施探究;再由分组实验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到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模拟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最终使学生在坚信“定律”的前提下,能够应用“定律”解决所发现的疑难问题和设计改进实验的装置。是层层深入和关注学生实际感知的。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探究之旅教案
探究——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
古城街道北洛初中张敏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生2、学科:化学
3、学生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内容
②完成预习学案的习题
二、教学课题
知识目标: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2、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③蜡烛燃烧后其质量变小了
教学反思
1.注重启发学生参与:在教学中学生参与活动程度的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引导是否到位,此课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启发式教学优势,使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结合,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落实学习情感、实践探究和各方面能力参培养。
2.强化实施探究过程:在本课的三个探究过程设计中,从(1)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汇总学生成果,到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到(2)利用镁条燃烧前后质量总和变化分析,巩固定律,引导探究改进实验装置。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4
6
111
4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15
0
84
A.该闭容器中发生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B.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属于化合反应
C.该反应中A、B、C、D四种物质(参加反应或生成)的质量比为22∶9∶111∶80
D.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22 g
4有A、B、C三种物质各15 g,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只能生成30gD.若增加10gC, A与C则恰好完全反应.则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是( )[链接]图片来源/30/274htm/
微观解释:
【精讲点拨】
1.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________,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___________没有改变,___________没有增减,_______也没有改变。
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及分析,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学生在实验探究基础上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这是本节的重点。
2、你的猜想与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设计并进行实验:
提示:要针对所选实验方案,观察和探究以下问题,并结合实验条件思考和作出分析:
⑴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及其他变化;80&z=0&tn
继续探究: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用品,结合课本第94页【实验5-1】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熟悉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做详尽的、客观的描述和记录。
实验记录:
【实验5-1】(盐酸与碳酸钠反应)
实验现象
反应前总质量
反应后总质量
分析
【合作交流】
1.上面实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为例(可参照课本水分子分解示意图),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粗略测定质量守恒定律时,对于无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可在敞开体系中测定,对于有气体参与或生成的反应,要注意不要让气体逸出或进入,选择在密闭体系中进行。
3.从微观和宏观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归纳为
____
宏观___
___
六个一定不变______________
微观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