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周语文中心发言材料高一语文组发言人:周仕敏毕锋本周教学计划及安排:1、评讲第四周周测试(1课时)2、上新课,《故都的秋》(3课时)3、《故都的秋》固学作业讲评(1课时)4、第五周周测试(1课时)《故都的秋》中心发言材料【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高中必修1散文单元第二篇文章。
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
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全文紧扣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秋晨静观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果胜景图”等五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客观景物与作家的主观感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
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
五幅画面都染了冷色调,表现作者心中的悲凉,也体现了作者对整个人生和时代的感悟。
【考点链接】(一)高考题型:1、概括景物的特点。
2、分析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方法。
3、简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4、赏析景物描写。
5、文中几次写到某一景物有什么作用。
(二)写景的手法及作用1、细描与白描:细描细腻生动,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
2、衬托(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景衬人):以突出人、物和环境的特点。
3、分层写景(由远及近,由近到远):层次分明,符合逻辑顺序。
4、虚实、点面、声色等结合:更丰富、传神地表现事物。
5、各种修辞的灵活运用:更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
(三)答题思路1、指出描写了什么景物(人、物、景)。
2、指出景物具有的特征。
3、指出描写的角度:形、声、色等。
4、指出景物描写的方法:动静结合、白描与细描的结合、由远及近(由近及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5、指出景物对所描写对象产生的效果。
【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2、体味本文紧扣“清”“静”“悲凉”,以景驭情、以景显情的写法。
3、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和本文严谨的呼应结构。
4、品味本文清新质朴、典雅蕴藉的散文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特点进行分析。
2、理解、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3课时【学法指导】1、建议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完成《金太阳》自主学习引导1-4题2、本材料分三课时进行,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特点进行分析。
3、注重以品读的学习方式,感受故都的秋的特点和本文的语言特点。
【合作小组功能发挥】1、阅读课文,讨论思考,做好标注。
2、阅读文本,分组讨论,各小组展示、辩论,发表见解。
学习流程设计第一课时(预习课)【注:本课时可布置成课后预习作业,也可单独占一课时,放在课堂上完成,各班视其具体情况而定】课堂环节(40分钟)一、目标明确:(1分钟)1、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以及郁达夫忧郁的气质。
2、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3、了解散文鉴赏的一般方法以及散文“形散神聚”的文体特点(《金太阳》P13)。
二、分小组,分配任务(30分钟)1、熟读全文,勾画批注文中精彩疑难语句。
2、听朗读,小组精读范读精彩段落。
3、完成《金太阳》上“基础知识梳理”。
4、教师解疑答惑,巡视。
三、作业布置1、固学环节:完成《金太阳》预习案上“自主学习导引”。
(5分钟)2、预习环节:思考《金太阳》上“思维探究与创新”P12的1、2题。
(5分钟)第二课时课堂环节(40分钟)一、导入课文(1分钟)教师: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可以说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实在太多,但人们写秋的着眼点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
二、目标明确:(1分钟)1、理清思路,划分层次。
2、朗读1-2自然段,通过对比感受“故都的秋”的特点。
3、分析3-11自然段,赏析文中秋景。
三、预习检查(5分钟)学生回答,教师纠错。
1、检查《金太阳导学案》“预学区”内容的完成情况。
(4分钟)2、学生说出本文“文眼”。
(1分钟)四、合作探究(25分钟)1、学生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标出课文的段落序号,并画出写特点的句子和找出集中写景的段落。
(5分钟)2、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20分钟)(1)、文题中“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为什么不直接以“北平的秋”为题?分析:“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
(2)理清思路,划分层次:第一部分(1~2)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是总起部分。
第二部分(3~12)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记叙:(3-11)依据“清”、“静”、“悲凉”这一特色,逐一描述了故都的自然风物。
议论:(12)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的秋。
第三部分(13~14)总括全文,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3)文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怎样体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另外,从哪些句段中,你感觉、体察到了作者所谓的“悲凉”?你如何看待这种“悲凉”?明确: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
“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
)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
”(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
(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该环节可由老师从秋声、秋色、秋味等角度示范分析“秋院图”,然后由学习小组合作分析其他几幅图。
)五、课堂小结(1分钟)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
六、课堂训练:(4分钟)根据郁达夫写的秋景,仿写句子。
例句: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墙内外;在;在;在;在;【参考】①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中②在秋蝉的每一声残叫里③在秋雨的每一滴雨滴中④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中七、作业布置1、课后固学:完成固学案1-5题(10分钟)2、课前预习:(15分钟)①仿照文中任意一幅秋景图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10分钟)②积累记忆《金太阳导学案》上的字词梳理。
(5分钟)第三课时课堂环节(40分钟)一、目标明确:(1分钟)1、赏析12-14自然段。
2、探究本文主题。
3、小结写作特色。
二、导入新课(1分钟)(由颂秋《沁园春长沙》、悲秋《天净沙秋思》导入,感受中国文人对于秋天的特殊情怀。
)三、预习检查(5分钟)由各小组同学展示小作文,师生评价。
四、合作探究(25分钟)1、学生朗读课文12-14自然段。
(3分钟)2、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10分钟)(1)本文是写景文,为什么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解析: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
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2)提问:文章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可是在开头与结尾为什么又写到了南国的秋?解析:作者借南国的秋的温、润、慢,通过对比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是南国之秋所无法比拟的,表达不可遏止的强烈的向往和赞美之情四个比喻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
北国之秋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
以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作对比,以南国之秋的“淡”衬托北国之秋的“浓”,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首尾照应,回环往复。
(3)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答: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①“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②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③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
可见爱秋之深啊!主题: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
(此题可引发学生进行争论,教师总结时可套用“含泪的微笑”,总结出“悲凉的颂歌”这个课时主题。
)五、小结小结写作特色(5分钟)①衬托对比的手法:写江南之秋的作用。
②景物的选取:能体现作者主观情绪。
③语言的特色:句式整散结合,节奏感强。
④素材的整合: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六、课堂训练:仿写《天净沙秋思》(4分钟)示例:疏草破屋浓茶,牵牛桐叶槐花,蝉鸣闲语秋沙,湿桥风话,落魄人在京华。
皇城古树浓茶,月夜柳影芦花,落蕊丝纹残尘。
秋蝉衰鸣,槐叶萧索万家。
绿杨垂柳红花,莺歌燕语红霞,嘉陵江畔人家,远在天涯,徒自遥望牵挂。
——《天净沙·春归》七、作业布置1、课后固学:完成固学案6-10题(5分钟)2、课前预习:(20分钟)①完成《金太阳》上《江南的冬景》练习(10分钟)②熟读《囚绿记》,思考课后问题。
(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