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镀黑铬工艺2

电镀黑铬工艺2

电镀黑铬工艺
黑铬镀层是由铬和三氧化二铬的水合物组成,由于对光波的完全吸收而发黑。

黑铬的耐蚀性优于普通铬,耐磨性同于常规铬层,已被广泛应用现代工业中。

电镀黑铬工艺
1、工艺过程
前处理→电镀中间镀层→清水洗→镀黑铬→清洗→干燥→抛光处理(视需要)→上油(锭子油)→检验→包装。

2、配方及工艺条件
本工艺配方较为简单,溶液稳定,易于维护和调整,镀液分散能力较好。

铬酸酐(CrO3)/ (g/L) 250~300
硝酸钠(NaNO3) / (g/L) 5~12
硼酸(H3BO3)/(g/L) 20~30
添加剂 (ml/L) 50ml
三价铬/(g/L) 3g
阴极电流密度 30~60 A/dm2
槽电压 10~15V
温度(最佳)/(℃) 15~30℃
时间/( min) 5~15
阴极板铅锡合金(Sn含量在5%~7%)或石墨、碳钢添加剂:氟硅酸2ml/l+硝酸银4g/l=25升
3、溶液配制
1) 将计算量的铬酸酐溶于适量的蒸馏水中,搅拌使铬酐全部溶解。

2) 升温至50~60℃,在不断的搅拌下,加入5~6g/L碳酸钡以除去铬酸溶液中SO42-,待溶液澄清后,滤去碳酸钡沉淀。

3)用蒸馏水分别溶解硝酸钠和硼酸,倒入槽内,加蒸馏水至规定体积,加添加剂充分搅拌均匀,电解处理后,试镀。

4、镀液各成分作用
1) 铬酸酐:镀液中的主要成分。

含量太高:镀层硬度降低;含量过低(200g/l):镀液变化较快,镀层易烧焦,覆盖能力差、耐磨性差。

一般控制在250~300g/l之间。

2)硝酸钠:发黑剂。

含量偏高:分散能力和覆盖能力恶化;含量偏低:镀层黑度差,颜色淡且发灰,有时会出现无黑色镀层,一般控制在8~10g/l。

也可加入硝酸铬和硝酸作发黑剂。

3)添加剂:是一种催化剂,有助于活化阴极表面,兼顾去除氯离子作用,提高镀液的覆盖能力,只要在镀液内含有添加剂50ml/l,就能提高镀液的分散能力和镀层的黑度;含量过高,呈灰褐色、分散能力差,太高会引起镀层的脆性、脱壳,因此必需严格控制含量,也可加入氟化钾0.2~0.5g/l或氟化钠0.3~0.8g/l;含量过低分散能力也差。

4)硼酸:在黑铬镀液中起催化作用,有助于提高阴极极化,提高镀液的分散能力,能使镀层细致,保证镀层均匀光泽,有效减轻或消除镀层表面挂灰都有一定作用。

含过高于40g/l时,易使镀层泛红,镀层出现脱壳、脆性现象;含量低于20g/l时,镀层粗糙疏松影响耐磨性。

5)三价铬:黑铬镀液若无三价铬存在,则镀层软,黑度不足且挂灰严重,一般控制在3~4g/l范围。

6)温度:温度低,镀层光亮范围宽,挂灰少,硬度高。

但温度过低,镀层易产生脆性。

温度过高,易产生挂灰,且镀层硬度、亮度均有下降。

随温度升高,电流密度需相应提高。

镀液温度一般控制在20~30℃之间,电流密度在45~60A/dm2时,是镀黑铬的最佳参数,这是黑铬的黑度美观,镀液的深度能力及均镀能力都好。

当温度超过35℃时,镀层就不黑了,镀层表面上出现灰绿色的挂灰,深度能力下降。

7)电流密度:黑铬电镀时用的电流密度一般在45~60A/dm2之间,镀层才能达到均匀的黑色,镀液的深度能力和分散能力都比较好。

当电流密度低于25A/dm2时,镀层呈灰黑色,甚至出现彩虹色。

电流
密度高于75A/dm2时,镀层会烧焦,槽液温度上升极快。

8)沉积时间:对消光或光线指示零件来讲,在规定条件下沉积15~20min就可获得4~5um的黑铬镀层。

沉积时间少于15min,镀件的深凹处或大件的平面中心处,镀层黑色欠深,整个镀件表面色泽不均,若沉积时间超过20min,镀层厚度增加更加缓慢。

5、镀液维护要点
1)黑铬镀液要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配制。

2)注意平时不让硫酸根和氯离子带入黑铬溶液中。

3) 新配槽液应以大阴极、小阳极面积电解4~5小时产生三价铬后才可试镀,另一种方法是加入冰糖0.6g/l产生三价铬3g/l,还可提高镀层黑度。

三价铬过高会降低镀液电流效率,一般调节阳极与阴极比可控制三价铬浓度。

4) 每升镀液累计通电500A·h消耗硝酸钠5g左右。

氟硅酸每次添加宜在0.003-0.004g/l,或2ml/ka.h。

5) 添加剂控制低限值,每次添加宜在 1.5~2ml/L。

过高导致脱皮,过低出现白点状。

6)黑铬镀液中可用碳钢或高密度的石墨电极作阳极。

因黑铬镀液中没有硫酸,对阳极难以产生活化作用,而氟离子还会腐蚀阳极,因此通常镀铬用的铅或铅合金做阳极是不适用的,因为在这些阳极板的表面上会产生厚的阳极钝化泥而阻断电流。

如果是用铅或铅合金做阳极,应经常清理阳极板上的阳极泥,保证阳极电流通畅。

7)注意平时不让硫酸根和氯离子带入黑铬溶液中。

8)槽液应有冷却降温设施,镀黑铬的温度不宜过高,最佳温度在20~30℃,如使用商品添加剂应按说明书温度操作;温度过高,镀层结晶疏松,黑度降低。

9)电流密度要与槽液温度相适应,尽可能开大些,有利于镀层均匀和结晶细致,也不能过大,以控制在镀层不烧焦为度。

10)使用过的挂具上的黑铬镀层,应放在盐酸溶液中退掉,然后浸在清水中待用。

11)要获得表面更光亮、硬度及耐磨性更好的黑铬镀层,可以在装饰铬层表面再镀黑铬。

12)镀液内不宜有硫酸根,必须用碳酸钡打掉(碳酸钡5~6g/L),沉清,倒掉缸脚。

13)中途断电的镀件可以再次电镀而无需下挂退镀,镀层不会出现脱皮等不良现象。

14)由于黑铬镀层结晶疏松、表面多孔,因此,黑铬镀层应浸热油处理,使镀层更黑更耐用。

6、杂质对镀液的影局和去除
1) 氯离子的影响:含量大于30mg/l时,会使镀层发花镀液的分散能力降低,镀层出现严重挂灰,导致附着力差,且镀层发软,高低电流密度之间有明细分界线,低电流区镀层发黄(褐黄色)。

含量超过120mg/l时,几乎得不到黑色镀层。

氯离子可用高温70℃电解法去除。

由于镀件清洗时经常降自来水中的氯离子带入镀液,生产时经常添加少量硝酸银(氯化银沉淀)是有好处的。

2)硫酸根的影响:含有硫酸根时,镀层呈灰白色或浅黄色,在低电区出现彩色镀层(彩膜)或局部出现发灰现象。

可加碳酸钡来消除(镀液在50~60℃下处理较好)。

镀液中有过量的碳酸钡存在是必要的,可提高镀层黑度。

3)铜离子和铁离子的影响:镀层出现褐色条纹。

当铜离子在3g/L、Zn2+浓度超过4.5g/L、铁离子在3g/L时镀液的覆盖能力下降,镀层出现发灰或发紫现象,分散能力差,故零件掉入槽内要随时捞出。

7、常见故障
1)镀层脱落
a.阳极电流密度不当影响镀层结合力。

电流密度过大,造成镀层容易脱落,所以必须注意控制阴极电流密度在工艺规定范围。

b.镀液中氟硅酸含量偏高也会使镀层容易脱落,可以通过电解处理使之降低并保持在工艺规定范围。

2)镀层耐磨性不良
a.主要成分含量不当对镀层耐磨性有影响。

如果镀液中铬酸含量低于200g/l,镀层耐磨性较差,而硼酸含量低于20g/l时,镀层结晶粗糙,硬度与耐磨性会有所降低。

b.在电镀过程中,阴阳极面积比控制不当、比例失调,也会使镀层耐磨性下降,通常情况下阴阳极面积比在1:5~1:10较为有利。

3)镀层颜色不正
a.镀液中带入氯离子或硫酸根有害杂质,容易使镀层颜色淡或发灰,可以定性分析确认后添加硝酸银或碳酸钡沉淀消除有害影响。

镀层颜色淡、黑度差,也可能是硝酸钠含量不足,
也可能是电镀时间太短所致。

b.镀层泛红主要原因是硼酸含量太高,可以通过电解处理降低其含量,以保证镀层质量。

c.镀层表面出现褐色条纹往往是二价铜等有害杂质超过允许含量造成,可以小电流电解去除。

8、故障处理
内部资料系列之
电镀黑铬工艺



攸碧晟电镀技术研究所攸碧晟科技有限公司
2017-10-1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