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年高考各省语文作文题及写作指导

2010年高考各省语文作文题及写作指导

2010年高考各省语文作文题及写作指导全国卷Ⅰ题目: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漫画是一种讽刺性、批评性或幽默性的图画。

画家从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讽刺、批评或表扬某些人和事。

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

常常配有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语言文字,这往往是漫画的寓意所在。

本图画内容一目了然,关键是要参透其寓意。

先围绕漫画文字“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进行审题立意,把中心确定为不因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忘记自己的职责(本分)。

可以批评吃鱼的三只猫:猫的职责是抓老鼠,但因为一盘鱼摆在面前,就对该抓的老鼠视而不见,只盯住了鱼。

其中一只猫安逸地享受,吃得脑满肠肥,神态怡然,另外两只猫对捉鼠的猫面露不屑之态,它们在议论、讽刺捉鼠的猫--“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可以赞扬不贪鱼而勇于捉鼠的猫。

猫的职责是捕捉老鼠,这是不容置疑的。

猫,它的主要职责就是竭尽所能,尽最大努力去打击各种各样的“耗子”。

这是好猫必须具备的最根本的素质。

鱼可以比喻安逸的环境、优厚的利益、迷人的诱惑等。

可以从以下角度选其一:1.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不管诱惑多大,也不能迷失自我,要坚持干好本职工作。

2.贪图享受者、沉沦诱惑者必将被人唾弃,被社会抛弃。

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一些懒猫,主人把它们喂得饱饱的,而它们却尸位素餐,不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在生活富裕的情况下忘记了自己的使命--那些富二代、啃老族,那些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不就是那三只猫的化身吗?3.时代在变革,生活水平在提高,可是优良的传统不能丢,不能忘了本真。

猫天生要捉老鼠,猫的立身之本也在于捉鼠,而非吃鱼。

4.不能盲目从众,要有自己正确的辨别力。

大家都在吃鱼,而另外一只猫在捉老鼠。

对于有鱼吃还捉老鼠这个方面,不要怕别人的风言风语,不要盲目从众,要仔细甄别。

全国卷Ⅱ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今年世界读书日这天,网上展开了关于“浅阅读”的讨论。

甲:什么是浅阅读?乙:就是追求简单轻松、实用有趣的阅读嘛。

浅阅读很时髦的。

丙:如今是读图时代,人们喜欢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

丁:浅阅读就像吃快餐,好吃没营养,积累不了什么知识。

乙: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这么快,大家压力这么大,我想深阅读,慢慢品味,行吗丙:人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喜好,浅阅读流行,阅读就更个性化和多样化了,挺好。

丁:我很怀念过去的日子--斜倚在书店的一角,默默地读书,天黑了都不知道。

甲:浅阅读中,我们是不是失去了什么?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信息网络时代,要不要阅读?阅读什么?如何阅读?这是教育关注的问题,更是社会的热点问题。

这则材料中甲、乙、丙、丁四个人关于“浅阅读”的对话,其实代表着对阅读的几种不同认识:乙和丙更喜欢简单轻松的阅读,并且将“浅阅读”界定为缓解压力、舒展个性的一种方式;丁对“浅阅读”这种方式持否定态度,提倡深入阅读;甲提出的问题很有启发性,值得深思。

到底什么是真正的阅读?可能不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但对于一个全民进入“浅阅读”的时代,这样一个作文题目极具现实意义和警示意义。

因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尴尬的状况是,几乎已经没有多少人在认真阅读了。

所谓的“浅阅读”事实上并不具备阅读的价值,“浅阅读”意味着流行、短期的、缺乏回味的阅读过程。

缺失真正的阅读会带来可怕的后果。

文明和现代化的进程必须有赖于文化精神和文化品格的传承,让年青一代认识到阅读所具备的巨大价值和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题目,审题不会有问题,可写内容极为丰富:“浅阅读”和“深阅读”的关系;时髦的“浅阅读”,读图时代的阅读;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阅读;失去了和得到了;默默读书,踏实做人;品味和咀嚼,流行与传统;等等。

总之,只有审视社会,审视人生,审视生活,才会有话可说,有感而发。

课标卷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三寸来长。

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发现食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

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个月后,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今年陕西省高考作文选用了材料作文形式,让学生自拟标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三则材料的含意都较为浅近,便于考生理解。

第一、二则材料含意非常简单,通过动物在环境改变时如何生长、生存,揭示环境对它们的影响。

第三则材料看似是“信心与成功”的关系,但稍加分析便不难得知正是老师给这些学生提供了另类的“环境”,才使他们具有了成功的信心。

因此所提供的三则材料都揭示了人的成功和环境的关系。

基于此,学生既可以从“成功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改变人”的角度阐释“人的成功与环境的关系”,又可以从“面对环境,人应该如何更好地面对、提升、发展自我”、“人与环境如何和谐相处”等方面入手发挥。

今年的作文命题立意鲜明,既可以启发学生关注人文、人性,又能引发学生对“人与环境的关系”的思考.山东卷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列夫·托尔斯泰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写作指导:对这一写作材料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切入:(1)可以从一些大的社会现象中来寻找写作的切入点,比如我们国家先后发生的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还有世界各地发生的海啸、风雪灾害等等,这些可以告诉我们:灾害是无情的,是生活中的“阴影”。

但是人间是有爱的,而人间的友爱、人间的情谊则是“光明”的一面。

再比如社会生活中的腐败问题,全国各地出现的跳楼、自杀等社会现象,还有刚刚在今年3、4月份以来的伤害中小学生、幼儿园孩子的事件,都是社会现象中的“阴影”。

但整个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各项应对政策又是“光明”的。

另外,像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海世博会等,都要求我们应该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问题,在陶醉于光明的时候,要敢于正视阴影的存在;看到存在阴影的时候,更不能忽视光明的力量。

只有这样才能够客观冷静地应对人生的一切变化,才能或化危为机,或防微杜渐,或处变不惊,或知难而进。

以上素材可以运用到议论文的写作中,但要谈出二者的辩证关系。

(2)也可以从自己一个小的生活层面、自己的亲身经历等方面来记叙故事,只要能够阐述出人生中“光明”和“阴影”是一种辩证存在就可以。

但文章的主旨要引导人正确定位自己的人生走向,注重引导人从感性走向理性,从年轻冲动走向稳重成熟。

就本篇作文来看,有利于考生展开自己的思路,关注生活,剖析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观念和认识,展示自己无比丰富的内心世界、情感生活,展示自己的个性与能力,最终能够引导考生从经历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转化到能够总结生活经验、指导生活、创造美好未来这样一个良性的轨道上来。

广东卷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我为邻,相互依存。

“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

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以“与你为邻”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这是一篇命题作文,要求以“与你为邻”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可运用记叙、抒情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完成作文。

考生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出发来写,可以只写某一点,不必面面俱到。

如何确定“你”这个对象和展开对“邻”依存关系的演绎是审题和写作的关键。

切入点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事例或一个深切的感受。

试题有较大的写作空间,可有较多的立意角度。

这个命题作文,体现了时代精神,“你”可实可虚,人要生活在人群中,也要生活在社会、文化、自然等环境里。

人与他人、人与环境相互依存,应相互关照,和谐相处。

人必然有“邻”,但以何者为“邻”,有时是可以选择的,在这种选择中体现出人生的目标和价值观。

简要列出几组分论点,供大家参考。

(一)与你为邻,让我学会了如何做事。

与你为邻,让我懂得了如何做人。

(二)与你为邻,说出真话。

与你为邻,给出善意。

与你为邻,找出美感。

(三)寻找真邻。

寻找善邻。

寻找美邻。

如果同学们平时对“做人”“做事”“真”“善”“美”等关键词有过思考,做过素材积累,相信看到这个高考作文题目,你会从容、淡定很多。

江苏卷题目: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

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

今天,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写作指导:这个题目可理解为“绿色的生活”或“绿色地生活”,中心语“生活”可理解为名词“生活”,也可看作动词“生活”。

这样的作文题写作重点一般在修饰语上,也就是说此题的写作重点应在“绿色”上。

当然,也不可偏离中心语“生活”。

如此,首先就要准确理解把握并深入挖掘“绿色”的含义。

“绿色”是植物的颜色,有“生命和希望”的含义,“绿色生活”即生机勃勃的生活,充满激情的生活,每一天都能进步、都能发展、都在成长的生活;“绿色”又指符合环保要求,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生活”即低碳、环保、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绿色”有“健康”之意,“绿色生活”即健康生活,包括物质上的和思想、行为上的;“绿色”象征“和平”,而和平生活又可以令人展开无限思绪;“绿色”有“准许行动”的意思,我们在十字路口每天所见的绿灯就代表了“可通行”,“绿色生活”即公德、社会所允准的生活;“绿色”也代表“友善和谐、善于倾听”,如果从这些方面加以挖掘,一定能写出相对深透的内容。

“绿色生活”,还可以是理想中的生活。

今人在希冀,古人也有自己的梦想。

我们在思考,世人也都在追求。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难道不是孔夫子渴望的“绿色生活”?“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这不就是孟老先生一生追求的“绿色生活”?至此,我们当然也就理解了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想》中向世人揭示的“绿色生活”的真谛。

总之,“绿色生活”代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与人的和谐共处,人们的一种生命的理念、生活的方式和宁静的心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