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意义。
答: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思维能否认是或者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意义:①理论上,是划分唯物主义与维新主义的标准。
②这是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基础③也是人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2.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前提和思想理论来源。
答: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思想理论来源: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直接理论来源①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②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3.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答: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论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页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 简述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途径。
答:意识的能动性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知道、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实现途径:①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能动性的前提。
②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是其重要条件。
③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5. 试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的重要现实意义答:二者是辩证统一的: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意义: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6.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①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的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重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的世界的根本方法一一矛盾分析法。
7. 简述质、量、度的含义以及把握度的意义。
答:质: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
把握度的意义:第一、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度,才能正确的把握第二、只有准确把握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
8. 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说明我们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答: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连接的。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②二者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代替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二、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
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又必须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主义中国的测点,把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9. 用事物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应该怎样正确认识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变革。
答: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事物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否定。
否定之否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片面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并增加了更高级的新内容,因而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而否定之否定阶段重复肯定解读那的某些特征,仿佛又回到出发点,因而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怎样正确认识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变革:我们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充满信心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定会取得成功。
但同时,我们要准备好走曲折道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
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在曲折的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10.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和区别是什么答:共同点: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应。
区别:两者之间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论,把人的认识堪称是消极的被动的反应和接受外界对象,并且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集成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下,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并且将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科学地解释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11. 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已经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地革命的反映论,揭示了人类认识的起源过程和规律。
认识从实践开始,并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达到能动地改造客观的目的。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是时间、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至无穷。
这一人是与党的群众沦陷是一致的。
党的群众路线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从群众中来是与从实践到认识完全一致的。
到群众中去是与从认识到实践完全一致的。
(此题没有写坚持群众路线的意义)12. 简述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答:真理是具体的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①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
②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砖和和发展过程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13.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所谓真理的检验标准,就是检查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及符合的程度。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要检查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而能够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只有实践。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正是时间这一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使人们的主观观念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使它成为检验整理标准的主要依据。
14.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是什么答:①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③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
15. 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答:规律: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方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
②生产关系的反作用,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他是否适合生产力。
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两者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总是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则相对稳定。
两者的矛盾运动构成了“基本适合一一不适合一一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体现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趋势。
意义: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
它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哲学基础。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环节和具体制度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
这一规律指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根本目的。
16. 如何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答: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变革的方向。
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上层建筑在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意义没有总结)17. 简述人民群众的概念及其历史作用。
答:概念: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
人民群众的最稳重的主题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历史作用: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题,是历史的创造者。
补充题:1. 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劳动二重性的关系答: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统一劳动的两种规定。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统一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2. 简单商品经济的经济矛盾答: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原因在于:①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②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③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3.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答:理论:马克思在集成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加成,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此外,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是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