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2019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周考语文

2018-2019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周考语文

语文试题 第1页(共4页) 语文试题 第2页(共4页)绝密★启用前|高二语文组华清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第1次周考试题语 文命题、校对:侯星华第Ⅰ卷(阅读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下所有的父母几乎毫无例外地会对自己的子女施与无限的关爱,尤其在他们年幼弱小的时候,就连动物也是如此,人对父母的这种爱的回馈就是“孝”。

孝的观念,要远远早于孔子时代。

古代有关“孝”的典籍很多,《论语》中有多处谈到孝;《孝经》据说是孔子所作,总计有十八章之多,其实合计不过2400个字,后人关于孝的规范多是由此书发挥引申出来的;《弟子规》是古代学堂中的日常行为规范,其第一章叫“入则孝”,集中讲了孝的要求。

另外,流传比较广的有“二十四孝图”,有图有故事,记录了从尧舜至清朝的孝子的故事。

还有佛教的《百孝经》,在84句七言诗文中含有100个“孝”字,现在更有念诵歌唱的音视频,通俗易懂,是古今民间劝人行孝的好教材。

什么才叫“孝”?在大庭广众之下给父母洗洗脚就叫“孝”吗?我大体浏览了上述典籍,总结出古人提倡的“孝”含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其一,保护好自己的安全,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让父母费心、担心或伤心。

其二,在现有物质条件下,满足父母的生活所需,尽到赡养的义务,使父母吃得饱,穿得暖,生病时得到治疗,年老体弱时,生活起居有人照料。

二十四孝故事中有不少在物质条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赡养、孝顺父母的例子。

其三,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孝”更多地包含一种情感或态度在里面,故有“孝顺”“孝敬”等词语组合。

其四,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谈到孝时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以上三个层面讲的是父母活着时要事之以礼,孝的第四个层面即是父母去世之后应“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即按照当地的风俗礼节埋葬、祭奠去世的父母。

古代中国把“孝”置于很高的地位,“孝”是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必须遵守的社会规范。

所谓“首孝悌,次谨信”“有余力,则学文”,专业性的文化知识可以不学习,孝悌不可不懂。

当我们面对诸如“留日大学生机场刺母”“北大毕业的公务员打伤老父,辱骂母亲”等案例时,更能体会到这句古训的深意。

所以,《孝经》中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这一品质,开始于侍奉父母,延伸到忠于国家和君主,最后会成就自身的功名和事业。

这是很有道理的。

(摘编自李春霞《谈谈中国的孝文化》,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因为天下父母几乎毫无例外地会对自己的子女施以关爱,所以孝文化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 古代有关“孝”的典籍众多,孔子所作《孝经》有十八章之多,后世关于孝的规范大多是由此书发挥引申而来。

C .文章指出人对父母的无限关爱的回馈就是“孝”,“孝”的观念产生较早,远远早于孔子时代。

D .物质养老是“孝”的最底层要求。

要让父母吃得饱,穿得暖,病得医,在年老体弱时,身边能有人照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从两个大的方面论述了自己对“孝”的含义的理解,涵盖了父母生前与身后的尽孝问题。

B .作者从中国古代众多的典籍中寻找到佐证,证明“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 文章在谈论中国古代推崇“孝”道时,援引了现代社会刺母、打父的极端不孝现象的案例,令人警醒。

D .文章引入“孝”的话题后运用古代典籍进行例证,再诠释“孝”的内涵,最后指出忠孝原是一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佛教的《百孝经》共有84句七言诗文,其中竟含有100个“孝”字,由此可见佛教对“孝”也是高度重视。

B .《弟子规》是古代学堂中的日常行为规范,第一章明确了孝的要求,可见孝是古代学校教育的很重要的内容。

C .作者认为在公众面前给父母洗洗脚根本就不是孝,真正的孝是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D. “孝”在中国古代的地位比较高,是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要遵守的社会规范,任何人不得逾越。

二、古代诗文阅读(7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选择题每小题5分,翻译题每小题5分,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乐运字承业,南阳淯阳人。

运少好学,涉猎经史。

年十五而江陵灭,随例迁长安。

其亲属等多被籍没,运积年为人佣保,皆赎免之。

事母及寡嫂甚谨,由是以孝闻。

梁故都官郎琅邪王澄美之,次其行事为《孝义传》。

性方直,未尝求媚于人。

为露门学士。

前后犯颜屡谏武帝,多被纳用。

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武帝尝幸同州,召运赴行在所。

既至,谓曰:“卿言太子如何人?”运曰:“中人也。

”时齐王宪以下并在帝侧,帝顾谓宪等曰:“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

”于是因问运中人之状。

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

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

”帝曰:“我知之矣。

”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及武帝崩,宣帝嗣位,葬讫,诏天下公除。

运上疏曰:“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

先王制礼,安可诬之。

”书奏,帝不纳。

自是德政不修,而昏暴滋甚。

运乃舆榇诣朝堂,陈帝八失。

帝大怒,将戮之。

内史元严谏,因而获免。

翌日,帝颇感悟,召运谓之曰:“朕昨夜思卿所奏,实是忠臣。

”乃赐御食以赏之。

朝之公卿,初见帝甚怒,莫不为运寒心。

后见获赏,又皆相贺,以为幸免兽口。

内史郑译尝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

及隋文帝为丞相,译为长史,遂左迁运为广州滍阳令。

开皇五年,转毛州高唐令。

频历二县,并有声绩。

运常愿处一谏官,从容讽议,而性讦直,为人所排抵,遂不被任用。

乃发愤录夏、殷以来谏争事,集而部之,名曰《谏苑》。

奏上之,隋文帝览而嘉焉。

(选自《北史·乐运传》,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5分)A .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B .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C .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语文试题第3页(共4页)语文试题第4页(共4页)令巨细奏闻D.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字”,是古人入学时取的,通常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也便于他人称呼。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

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

文中指的就是皇帝到同州。

C.“疏”,在文中指古代一种重要文体,用于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

“疏”还可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

D.“公”,是爵位名,我国古代爵位一般分为五等,“公”居首位,其余依次是“侯”“伯”“子”“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乐运体恤亲属,孝顺母嫂。

他用自己做佣工赚来的钱为沦为奴隶的亲属赎身,长期侍奉母亲和寡嫂。

因此孝名远播。

B.乐运忠诚正直,不欺瞒皇帝。

当皇帝问乐运太子是什么样的人时,他据实回答是一般人,并指出皇帝一般会受左右近臣的影响。

C.乐运不畏权势,敢于直谏。

他带着棺材到朝堂劝谏皇帝,陈述皇帝的八大过失,宣帝大怒,准备杀掉他。

D.乐运仕途坎坷,著书明志。

乐运因秉性刚直,被人排斥打击,最终未能被任用为谏官。

于是发愤著书,取名《谏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分)(1)及武帝崩,宣帝嗣位,葬讫,诏天下公除。

(2)内史郑译尝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

(3)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4)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5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菩萨蛮·春风试手先梅蕊赵令畤春风试手先梅蕊,頩姿冷艳明沙水。

不受众芳知,端须月与期。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

雪后燕瑶池,人间第一枝。

注:頩(pīng)姿:美丽的姿色。

頩,面目光泽艳美。

端须:只该。

瑶池:相传为西王母居住的仙境。

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词的起句奇绝。

“试手”二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春风独钟情于梅花,暗含对梅花的赞颂。

B.上片第三、四句先扬后抑。

第三句削弱了梅花孤高的气势,隐含一丝落魄的哀伤;第四句则把梅花之清高孤绝与月亮相匹配。

C.下片第一、二句写梅花的幽香。

正因为花香清雅而幽远,女子便纷纷把梅花装饰在头发上,一个“先”字强调了它与“众芳”的区别。

D.整首词始终围绕梅花来写,赞誉梅花的品格。

词人一生仕途坎坷,以梅花自喻,寄托自己深沉的感情。

9.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梅花清幽高洁孤绝的特点的。

(10分)(三)名句默写(10小题,一空1分,共20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20分)(1)子曰:“,。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2)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3)所谓立之斯立,,,动之斯和。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5)子曰:“,。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7)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

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8),,天下可运于掌。

(9)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

(10),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智之端也。

第Ⅱ卷(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本题共3小题,15分)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

社会需要的是真抓实干的人,而非巧舌如簧的人;是一心为公的人,而非的人;是追求进步的人,而非贪图荣华的人。

当代青年要改变一些不合时宜、与“大气候”的陈规陋习、陈腐风气,跟官气、躁气、暮气说再见。

学校管理层、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都需要给青年成长的时间和成熟的空间,在他们出现过失的时候少些“大棒”“板砖”和“紧箍”,而是给予的指导、正人先正己的引导,从而使其在面对象牙塔之外的纷繁世事之时,有活力又有定力,不至于,也不至于被一时的名利“遮望眼”。

摒弃“官本位”思想不能仅仅停留于倡议,或者是简单地依靠自律。

一方面要对青年学生官僚化、行政化的作风与作为进行批评、教育和矫正;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反思自身是否存在官僚化和行政化的作风。

毕竟学校不是象牙塔,学生不能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免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