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是真名士自风流_论魏晋风度对_红楼梦_的影响_段春旭

是真名士自风流_论魏晋风度对_红楼梦_的影响_段春旭

是真名士自风流)))论魏晋风度对5红楼梦6的影响段春旭(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摘 要:魏晋风度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传统儒家观念的一种否定。

在魏晋名士身上,人们看到的是一个个自然、率真、闪耀着个性光彩的形象。

而魏晋风度所崇尚的个性品格、精神风范、思想感情与行为模式在5红楼梦6中都能见到明显的印迹。

本文从悲剧意蕴、象征意蕴、人物性格等方面论述魏晋风度对5红楼梦6的影响,希望通过这方面的研究能更全面地了解、评价这部宏篇巨著与它的作者。

关键词:魏晋风度;红楼梦;象征中图分类号:I26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10)01-0099-06收稿日期:2008-12-05作者简介:段春旭(1967) ),女,山西阳城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研究。

¹袁行霈、罗宗强:5中国文学史:第二卷6,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2页。

º宗白华:5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33页。

»茅盾:5茅盾全集6:第二十七卷,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34页。

鲁迅先生在5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6一文中,首次提出/魏晋风度0这一概念,精确地概括了魏晋几百年间名士们的言行和思想特质。

在20世纪的前50年,宗白华、冯友兰、陈寅恪等人对魏晋风度的研究起了发轫之功。

而近几十年来,有关魏晋风度的各种论著更是层出不穷。

在小说研究领域,一些学者也注意到了清代前期的几部小说巨著及其作者)))如5聊斋志异6、5儒林外史6包括5红楼梦6与魏晋风度(主要是魏晋的个别名士)的关系,这些研究基本上只是对作品、作者的个别方面进行浅层的论述,其宏观上的深层的挖掘较为不足。

本文从5红楼梦6的作者本身到小说人物乃至作品潜藏的思想情怀进行探索,可以看到/魏晋风度0如同血液一般流淌在作者的体内,成为一种精神归宿。

虽然迄今为止学术界对/魏晋风度0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但可以肯定的是,魏晋风度一是指思想,二是指行为。

其特点是指魏晋名士以融儒释道于一体的玄学为依托,使自已的思想意识、人格心态、生活方式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倾向。

/儒家的道德教条和仪礼规范已失去原有的约束力,一种符合人类本性的、返归自然的生活,成为新的追求目标。

身外的功业荣名既然受到怀疑,便转而肯定自身的人格。

身后的一切既然那么渺茫,便抓紧即时的人生满足。

他们以一种新的眼光看待世界,以一种新的情趣体验人生,成为和汉儒不同的新的一代0¹。

用我国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的话来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而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一个时代。

0º魏晋名士们所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他们所进行的价值选择,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即便是一千多年后的曹雪芹也同样深受魏晋风度的影响,茅盾先生在5关于曹雪芹6中指出:/敦诚的诗歌,屡次以阮籍比曹雪芹,一则曰-步兵白眼向人横.,再则曰-狂于阮步兵.,这不光是因为曹雪芹字梦阮,实在也概括了曹雪芹的身世和性格。

在封建时代,愤世嫉俗的士大夫既痛心疾首于本阶级之腐化分崩,又不能毅然自绝于本阶级,往往以-狂.的面目,倾吐他的抑塞不平之气。

说曹雪芹-狂于阮步兵.大概指他的5红楼梦6的叛逆性十倍于阮籍的咏怀诗0»。

5红楼梦6第二回借2010年第1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 11,2010 (总第160期)Journal of Fujian N ormal U niversity (P 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General,N o 1160贾雨村与冷子兴之口大力推崇了魏晋名士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等人。

因此研究魏晋风度对5红楼梦6的影响,对我们全面地了解、评价这部宏篇巨著与它的作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天下大乱的时代,当时的政治环境是极其险恶的,士人们深深感受到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因此,悲剧性基调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突出特点。

王瑶在5中古文学史论6中指出:/我们念魏晋人的诗,感到最普通、最深刻、最激动人心的,便是那在诗中充满了时光飘忽和人生短促的思想与情感0¹。

曹雪芹虽然生活在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的康乾时期,但由于曹家特殊的地位,使得曹家的兴衰际遇与皇室内部的斗争紧密相连。

从目前对曹雪芹生平的考证来看,他历经了曹家从荣华到没落的全过程,从雍正夺得皇位、开始冷落曹家,再到曹以/行为不端0、/织造款项亏空0被革职抄家,而后被遣回北京,曹家再遭打击而走向没落。

因此的他生活环境是比较险恶的。

曹雪芹历经家庭生活的兴衰巨变,深感祸福无常,因此他的人生幻灭感较为深重。

这一点使他与魏晋士人有着共鸣,这从5红楼梦6中浓厚的悲剧意蕴就可以看出。

5红楼梦6的悲剧意蕴包含着多重性,而其中突出的一点则表现了人生的悲剧,即对于生命意识的一种思考与感叹。

这一点与魏晋风度是一脉相承的。

魏晋时期文学的一个主题就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思考如何对待生与死这一哲学主题。

陶渊明有/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0;/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0(5拟挽歌辞6)的感叹,而阮籍更是写出了时光的飞逝,人生的无常:/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0(5咏怀诗6其三十二)并且借写树木花草由繁华转为憔悴,比喻世事的反复:/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0(5咏怀诗6其三)。

魏晋士人身处乱世,形成了忧生叹死的感伤意识,正如沈祖在5阮嗣宗3咏怀4诗初论6所述:/然凡古代伟大诗人,其作品不仅反映时世之痛苦而已。

亦或表见超时世之悲哀。

盖自古人观之,人类以其短促及渺小之生命,而追求永恒与伟大之宇宙,自无法获得满意之答案,其结果终必陷入悲哀也。

0而在5红楼梦6中,作者深刻体验到人世的痛苦和人生的悲哀,因而在作品中能将生活中体验到的痛苦和忧患提升到一种形而上的、人类痛苦的高度加以艺术表现。

在小说第五十八回,宝玉病后去看黛玉,见杏花全落,已结小杏,/因想到:-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不觉倒-绿叶成荫子满枝.了。

.因此仰望杏子不舍。

又想起邢岫山因已择了夫婿一事,虽说是男女大事,不可不行,但未免又少了一个好女儿。

不过两年,便也是-绿叶成荫子满枝.了。

再过几日,这杏树子落枝空,再几年,岫山因未免乌发如银,红颜似槁了,因此不免伤心,只管对杏流泪叹息。

0又如第七十八回,/宝玉听到宝钗已搬出大观园后:怔了半天,因看着那院中的香藤异蔓,仍是翠翠青青,忽比昨日好似改作凄凉了一般,,门外的一条翠樾埭上也半日无人来往,不似当日,,心下因想:-天地间竟有这样无情的事!.悲感一番,忽又想起到去了司棋、入画、芳官等五个,死了晴雯,,大约园中之人不久都要散了。

0以宝玉而言,他的痛苦不单是对家族衰败、个性压抑之痛,更是一种深感人生有限、天地无情的痛苦。

世事无常,人生易老,因此/彼之生活之欲,因不得其满足而愈烈,又因愈烈而愈不得其满足,如此循环,而陷于失望之境遇,遂悟宇宙人生之真相,遽而求其息肩之所;彼全变其气质,而超出乎苦乐之外,举昔之所执著者,一旦而舍之;彼以生活为炉,苦痛为炭,而铸其解脱之鼎0º。

5红楼梦6所表现的悲剧是曹雪芹亲历了现实与理想的双重幻灭后的人生悲叹,是对生命价值与人生理想的沉思。

5红楼梦6中从红楼十二支曲、金陵十二判词到黛玉的5葬花词6、咏菊、咏梅、桃花行等包括宝玉的5芙蓉女儿诔6,都充满了一种与魏晋士人相类的悲情。

作者感叹日月无流,变化无常,季节更迭,生命的无常)))/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100¹º王国维:5红楼梦评论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65页。

王瑶:5中古文学史论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32页。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花,泪自长流花自媚,,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0(七十回)/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进。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0(二十七回)生命问题是人类面对的最古老的问题之一,一切生物都本能地恋/生0畏/死0,人类也不例外。

生命意识往往能激起士人们心灵的巨大震撼,从而反思个体生命存在着的意义与价值。

传统的儒家观念肯定的是人的有/德性0的生命,提倡/立言0、/立德0、/立功0的生命价值,即生命的社会伦理价值,所以有/舍生取义0、/杀身成仁0之说。

而魏晋玄学对儒家的这种生命意识观念产生了巨大的怀疑,对生命本体的认识回归到一种朴素本能的状态,迸发出一种生命短暂的情绪,士人们思考的是如何在生命的瞬间追求生命的永恒,如何在短暂的生命中超越生死等问题,这成为当时文学创作中的一个主题。

这种哲学思考在5红楼梦6中同样得到了体现,在对待生命问题上,宝玉一方面是/非儒0,认为儒家传统的/文死谏,武死战0/皆非正死0,而为儒者视为/正事0的/功名0在/生命无常0这种情形下不值一提,在红楼十二支曲的[晚韶华]中就有这样的感叹/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气昂昂头戴簪缨,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

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0宝玉并不惧怕死亡,他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女儿0们/同看着我,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0。

他所冀望的生命的结束方式则是希望用女儿们的眼泪来怀念他、埋葬他,/既是他们这样,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叹惜0。

(三十四回)5红楼梦6中所体现的这种对人性的美的追求,对生命最高本体的追求与魏晋风度是一脉相承的,都表现了超越社会伦理和世俗的生命意识。

宝玉面对生死是坦然的,所以他能够毫不忌讳表达自己/化灰成烟0的愿望,这实际上的一种十分达观的生死观。

二象征手法的运用,引领读者伴随弦外之音,去参透人生,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这是5红楼梦6的一大特点。

就作品的实体环境而言,书中构建了两个世界)))一个是代表封建官僚的政务经济的荣、宁二府,一个则是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的大观园世界。

前者可以说是一个现实的世界,充斥着人欲横流的靡烂与堕落,可以说是展示了一个浊、恶、丑的世界;而后者则是一个清、情、美的诗意世界,它是一个氤氲着文士风雅与田园韵味的人间乐园,园内是一派亭台楼榭、小桥流水,一个个富有诗意的建筑:怡红园、潇湘馆、蘅芜园、秋爽斋、栊翠庵、暖香坞、稻香村、滴翠亭、绛云轩,,无一不传递着乡村田园的气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