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目录摘要 (3)一、《红楼梦》独特的语言,鲜明的个性 (4)(一)林黛玉独特的语言及鲜明的个性分析 (4)(二)贾宝玉独特的语言及鲜明的个性分析 (6)(三)薛宝钗独特的语言及鲜明的个性分析 (7)(四)王熙凤独特的语言及鲜明的个性分析 (8)二、《红楼梦》精彩的语言,现实的生活的需要 (10)(一)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的片段赏析 (10)(二)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除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中的片段赏析 (10)四、《红楼梦》多种语言融会贯通,增强趣味性 (11)五、《红楼梦》对话描写细腻,展现人物风采 (12)六、结论 (14)参考文献 (14)致谢 (15)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是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化的代表,是我国文学艺术的典范,它代表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之一,更是我国汉语言艺术的宝藏。

《红楼梦》这部书中充满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表现为“通之于人众”的小说形式。

在曹雪芹笔下,其语言显得亲切、生动、绘声绘影,令人如入篇中,亲历其境,心领其意。

故语言独特、维肖传神、精炼准确是其《红楼梦》语言的主要特点。

代表我国古代小说最高艺术成就的《红楼梦》塑造的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说家高度的语言艺术更博得了一代代读者的真心称道。

在此文中首先探讨了《红楼梦》中典型人物丰富的语言所展现的人物形象。

其次我着重分析了《红楼梦》精彩的语言中哪些值得我们借鉴。

最后欣赏了《红楼梦》别具一格的语言艺术。

关键字:《红楼梦》,语言,独特化,现实化,趣味性曹雪芹是我国伟大的语言大师,文学大师。

他的著作《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中的颠峰之作,其艺术性可以说没有哪一部小说能出其右。

其书将艺术表现力与思想内容完美结合,将封建贵族的生活画面一一勾勒,将衰落的经过娓娓道来。

在其语言艺术上,更是集百家之长,融各文学形式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

为此,一部不朽之作将留于世人,独特的语言,鲜明的人物个性也将永存于你我心间。

一、《红楼梦》独特的语言,鲜明的个性(一)林黛玉独特的语言及鲜明的个性分析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

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

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我认为她真有“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美誉”。

她虽然生活在那个封建的旧社会,深受礼教的压迫,但她依旧抬起高昂的头,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勇于追求心中神圣的爱情。

但最令我敬佩的,是他独特的语言及鲜明的个性。

在她的语言中,最令我难忘的是她的尖刻。

在第八回中这样写道: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寒酸中,黛玉的丫头雪雁给黛玉送手炉时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可以看出黛玉说话一语双关,讽刺了宝玉和宝钗,足见黛玉的语言尖刻。

从其形象上看,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其次,林黛玉爱以自尊掩饰自卑。

周瑞家的送宫花,本来只是抄便道走,未分高低贵贱,却恰巧最后给了黛玉,这便引起了这位姑娘的惊觉:“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等周瑞家的回答:“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立即来了个顶门针:“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倘使林、贾二家没有门第差别,黛玉决不会从送花的先后顺序敏感到高低贵贱之分。

在这里,“惟恐被人耻笑去了”的自尊,已经变成了“惟恐被小人看了他去”的自卫。

这种自卫,是环境变迁与门第差异在黛玉心灵深处的细微折射。

从形景看,不是单冲着周瑞家的,实质是也是冲着薛姨妈与贾府的,她要借送宫花这件小事,称一称自己在皇室与侯门家庭称盘上的份量。

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她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用别样的语言进行发泄,这也正是她维护自尊心的一种鲜明的表现。

其实,对林黛玉来说,自尊与自卑原不过是一对孪生姐妹。

前者是后者的外化,后者是前者的内涵。

与贾府门第差异,又寄人篱下,使她产生了深深的自卑,她所以要时时刻刻在人前要极力维护她的自尊,是为了用自尊掩蔽饰她内心的自卑。

再次,林黛玉虽有小心眼,但更多的是坦诚。

黛玉的小心眼似乎人人皆知,然而还应看到,她的小心眼背后有坦诚。

林黛玉在没有与贾宝玉定情之前,她对两个情敌——薛宝钗、史湘云有些“小性儿”“见一个打趣一个”,有时简直到了不太近情理的地步。

如薛宝钗生病,贾宝玉去看她,本是合情合理的事情,而黛玉见了,心中不悦,竟说出“哎哟,我来得不巧了!”“早知道他来,我就不来了”。

这样带刺的话,使薛宝钗和贾宝玉都下不了台。

在大观园里,她似乎只有与薛宝钗结怨太深了,那是因为她曾一度将宝钗当自己的情敌。

但正是她们后来又“互剖金兰语”,结成“金兰契”,谱成了友情中最动人的篇章。

她被宝钗善意的批评所感动了,深情地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

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姐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于我。

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

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她向宝钗说的一番话,就如一篇深刻的自我反省。

说明她往日所以容不得别人的缺点,是因为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所以听不得别人赞宝钗,是因为他始终以为宝钗“心里藏奸”。

在这里,我们看到这位少女自尊得有点偏执的内心世界,又变得虚怀若谷、率真坦诚了。

最后,林黛玉敢于追求真爱。

林黛玉在贾府十分孤立无援,她惟一的知己是贾宝玉。

对贾宝玉的爱情,是她生命之火,一旦失却这爱情,生命也就终结。

林黛玉不能离开贾宝玉,更不能失去贾宝玉的心。

但是,在初恋阶段,他俩若即若离,互相试探,都不肯把真心掏出来。

尤其是林黛玉,她在对贾宝玉的真心还没有充分了解之前,不肯轻易地流露出自己对贾宝玉的恋情,因为她很自尊自重。

这时的贾宝玉,对纯洁少女有一种泛爱,对才貌双全的薛宝钗、史湘云,更有着明显的感情波澜,这使林黛玉无法容忍,她直率地对贾宝玉说:“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给忘了。

”足见林黛玉执著地追求爱情的程度有多深。

(二)贾宝玉独特的语言及鲜明的个性分析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中心人物之一。

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

但他的个性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

其一,贾宝玉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

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

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

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

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贱的人物。

这实质上就是对于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的否定。

同时,他极力抗拒封建主义为他安排的传统的生活道路。

对于封建礼教,除晨昏定省之外,他尽力逃避参加士大夫的交游和应酬;对封建士子的最高理想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十分厌恶,全然否定。

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亦即在大观园女儿国中斗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自在的生活。

"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他要摆脱贵族社会桎梏,而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

这就使他的思想性格具有悲剧性的严重矛盾。

他的理想无疑是对封建主义生活的否定,却又十分朦胧,带有浓厚的伤感主义和虚无主义。

其二,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

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庭的利益。

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忌家族的利益。

他爱林黛玉,因为林黛玉的身世处境和内心品格突出集中地包蕴了生活环境里所有女孩子一切使他感动、使他亲爱的客观与主观的特征。

他和林黛玉的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

反之,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成为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的支持力量和推动力量。

这个以叛逆思想为内核的爱情,遭到封建势力的日益严酷的压迫。

按曹雪芹原来的安排,林黛玉将泪尽而逝,贾宝玉将在她去世之后与薛宝钗结婚。

薛宝钗的性格和婚后的生活使他彻底绝望,他终于弃家出走,回到渺茫的虚无之中。

(三)薛宝钗独特的语言及鲜明的个性分析光阴似箭,宛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红楼一梦已看尽几世风雨飘摇。

解不开是离恨苦,道不尽是红楼梦,且不说那草木前盟缘未尽,今生魂断情难销,也不论那封建末世社会态,家族兴衰成败史……单是一个薛宝钗,就引得后人太多太多的话语。

薛宝钗语言善于察言观色,顺从潮流,维护封建统治。

她“行为豁达,随分从时”。

他常常采用的是说教口吻,体现出强烈的封建意识。

有一次宝玉提出把他们闺中的诗写在扇面上时,她说:“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女工还是第二件。

其余诗词,不过是闺中游戏,原可以会,可以不会。

咱们这样的人家,倒不要这些才华的名誉。

”类似这样的教训很多的,只要碰到不合乎封建道德的,她就会挺身而出,加以批评。

此外,宝钗的语言往往是口里不一,善于谄媚,用心极细。

而其人物的个性,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四德”皆备,才识过人。

经史子集融汇贯通,诗词歌赋博采广收,甚至连《西厢》《琵琶》“元人百种”也多有涉猎,学问自是十分扎实颇见功底。

她能随意道出《唐诗品汇总序》中的“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温八叉之绮靡”来,谈论理财之道时又能顺手拈来《朱子文集大全类编》之语,甚至于今已佚失的《姬子》之句“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背之也是朗朗上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