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方法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主要考查获取信息、分析解释信息、 评价信息的能力,以及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文本信息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查看标题:标题有的提示了文本的线索,有的表明了作者 的态度,有的说出了事件的内容,有的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2.通读材料:各则材料是承载文本观点的重要载体,通读时 不仅要关注文字材料中的观点,也要注意图表材料的内容,整体 了解文意,勾画出和主题相关的信息。
(选自《莎斋闲览》,吴小如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年版)
【材料三】 陶渊明 朱光潜
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 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陶渊明是这个原则的一个 典型的例证。正和他的诗一样,他的人格最平淡也最深厚。
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渊明的生活中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和一 切伟大诗人一样,他终于达到调和静穆。他饱经忧患,极端贫穷。 他逼得要自己种田,他逼得要去乞食。穷还不算,他一生很少不 在病中,他的诗集满纸都是忧生之嗟。他的大半生中,国家兵戈 扰攘,几无宁日。他一个穷病书生,进不足以谋国,退不足以谋 生,也很忧愤。渊明诗篇篇有酒,他要借酒压住心头极端的苦闷, 忘去世间种种不称心的事。
因果推断 如果一个事件能导致另一个事件发生,那么就说这两者之间 存在因果关系。因果推断技能就是要判断两个事件之间是否存在 因果关系。例如,如果你发现皮肤上起了一个红肿块并且发痒, 你就可能推理出这是被蚊子叮咬的。蚊子叮咬是因,肿块是果。 但是有一点很重要——不能光凭两个事件一起发生,就判断 它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科学家会通过实验或者根据以往的经验, 来判断因果关系是否存在。
(选自《莫砺锋诗话》,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年版)
【材料二】 我们说中国是诗的国度,不纯粹指诗歌的数量。这样说,主 要指以下两层意思。一是中国的一切文化艺术,无不渗透了诗的 特点,比如汉字,是从象形文字开始的;汉语有声调上的抑扬起 伏,即平上去入的不同。二是从先秦到今天,我们的理论核心, 即真、善、美的原则标准是统一的。我们的美学思想同真和善不 可分割。孔子说诗可以“兴、观、群、怨”,汉人诗教讲究“温柔 敦厚”,都是与真和善紧密结合的。从上述两层意思说,中国确是 诗的国度。
但渊明由冲突达到调和,并不由于饮酒,弥补这世间缺陷的 有他的极丰富的精神生活,尤其是他的极深广的同情。渊明有任 何力量不能剥夺的自由,能在“樊笼”以外,发现一个“天空任 鸟飞”的宇宙。他先是打破了现在的界限而游心于千载,发现许 多可“尚友”的古人。在诗中,他把他所景仰的古人排起队来, 向他们馨香祷祝。渊明还打破了身处的小天地界限,他的世界中, 人与物与我在一体同人的状态中各徜徉自得,如庄子所说的“鱼 相与忘于江湖”。他把自己的胸襟气韵贯注于外物,使外物的生命 更活跃,情趣更丰富;同时也吸收外物的生命与情趣来扩大自己 的胸襟气韵。这种物我的回响交流,有如佛家所说的“千灯相照”, 互相增辉。所以无论是微云孤岛,时雨景风,或是南阜斜川,新 苗秋菊,都到手成文,触目成趣。他没有由苦闷而落到颓唐,也 正因此。
归纳 归纳是指根据局部信息来推断总体信息的技能。要做出正确 的归纳,从总体中选出的样本就必须足够大而且具有代表性。你 在买葡萄时就可以试着使用归纳技能。先拿几颗葡萄来尝一尝, 如果都很甜,就能归纳出所有的葡萄都是甜的——这时就可以放 心地买上一大串了。
做出判断 做出判断就是评估某件事情的好坏对错的技能。例如,在你 决定吃健康食品或在公园里捡起一张废纸时,就用到了判断。做 出判断前,需要全面地考虑到事情的正面与反面,并明确自己持 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和标准。
3.“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与诗从未有片刻的分 离。请联系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生活与诗的关系的理解。(4 分)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阅读的分析、综合能力。这三则材料, 第一则材料讲的是灵谷寺里的雪柳令人想起贺知章的诗句,激发 人们的诗情;第二则材料讲的是“中国是诗的国度”,一切文化 艺术,都渗透了诗的特点,我们的理论核心都与诗紧密相联;第 三则材料讲的是伟大诗人陶渊明的人格给我们带来的启示。答题 时要结合生活谈理解。
类比与对比 当你想要寻找两件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时,就需要用到类 比与对比的技能。类比是指找出相似性,即共同特征。对比是指 找出不同点。用这种方法来分析事物能帮助你发现一些平时容易 忽略的细节。 应用概念 应用概念技能就是要用有关某一情况的知识来理解另一种相 似的情况。如果你能把原来的知识活用到另一种情况,这表明你 已经真正理解了这个概念。在考试时,即使题目和原来课堂上讲 的不完全一样,你也可以用这个技巧来应对自如。
总之,渊明经过极端的苦闷,达到极端的和谐肃穆。他的智 慧与他的情感融成一片,酿成他的极丰富的精神生活。他的为人 和他的诗一样,都很淳朴,却都不很简单,是一个大交响曲,而 不是一管一弦的清妙声响。
(选自《诗论》,北京出版社 2011 年版,有删改)
1.自然景象常让中国人联想起相关的古诗句,材料一中作者 的经历就是一例。请你也写一例与大家分享。(4 分)
2.为了帮助读者直观地理解概念,编者想给“类比与对比” 和“理解图表”两部分配上插图,请你帮编者选择。
(1)“类比与对比”部分选 图 C(C) (2)“理解图表”部分选 图 B(B)
3.比较选文第一段和“链接材料 1”,哪段文字更能激发你 的阅读兴趣?请说明理由。
示例一:选文第一段文字更能激发我的阅读兴趣。因为选文 以问句开头,能引发思考;选文从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谈 起,说明运用理性思维是很常见的,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与“链 接材料 1”的文字相比,选文语言清晰明了,便于理解。 示例二: “链接材料 1”的文字更能激发我的阅读兴趣。因为这段文字用语 准确规范,逻辑严密,科学严谨地阐释了理性思维的概念。
2.材料三中,陶渊明的人格体现在哪些方面?(4 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能力。材料对陶渊明的 人格的表述散落在文段中,特别是句首。“渊明的生活中有许多 矛盾和冲突;和一切伟大诗人一样,他终于达到调和静穆。”“但 渊明由冲突达到调和,并不由于饮酒,弥补这世间缺陷的有他的 极丰富的精神生活,尤其是他的极深广的同情。”“他的世界中, 人与物与我在一体同人的状态中各徜徉自得”“渊明尽管胸襟高 超,却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再把这些信息进 行取舍、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维是人类大脑对感性认知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推 理、判断,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由此及彼,去粗取精,抓住事 物的关键和内部联系,从而更加深刻、正确地认识事物本质的思 维方式。
(选自《创造学与创造工程》)
【链接材料 2】 师:范进中举后,哪些人对他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变”的 根本原因是什么? …… 生 7:范进中举之后,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等对他的态度 发生了变化。他们巴结范进,前倨后恭,是社会上趋炎附势、庸 俗势利小人的代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上这样的人有很多。 他们的本性是造成他们“变”的根本原因。
专题十五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近年来,考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地市明显增多。文本涉及 的阅读材料范围很广,主要包括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 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时刻表、目录、索引, 甚至小说、散文、说明文等文体的选段也会涉及。非连续性文本 阅读主要考查考生在众多信息中感知文本内容,有效整合并利用 信息的能力。常见的题型主要有信息提炼题、读图识表题、材料 探究题、思考感悟题。
4.阅读“链接材料 2”,同学们回答问题时,用到了哪些理 性思维技巧?请做分析。
(示例)①使用了“归纳”的理性思维技巧。如:生 7 将胡 屠户、张乡绅、众乡邻等人的表现进行归纳,进而推断出当时社 会上存在许多趋炎附势的小人。②使用了“类比与对比”的理性 思维技巧。如:生 7 将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等人对范进中举 前后的态度进行了比较,找到了相似点。③使用了“因果推断” 的理性思维技巧。如:生 7 从众人前倨后恭的表现,推断出他们 态度变化的原因。④使用了“应用概念”的理性思维技巧。如: 生 8 将老师课题上总结的知识,进行了灵活的迁移。
(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考查点与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 读等多有重合,此专题不作过多拓展。)
(2017·浙江宁波)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理性思维
你的朋友是否曾经就某个问题来征求你的意见?如果是的 话,你也许已经通过逻辑的方式来帮助他理解问题了。也许你自 己并没有意识到,你这样做其实就是在用理性思维的技能帮助朋 友。理性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和做出判断时使用推理和逻辑。下 面就来谈谈一些理性思维的技巧。
(2)分类、图例。如统计图表首先要确定统计的类别,阅读 中,首先要看纵轴、横轴的分类情况。
(3)数据。统计图表以数据或箭头反映问题,阅读时要进行 纵向、横向比较,从中得出结论。
(4)注释性文字。要重视审读配合图表而出现的注释性文字 内容,图表和文字结合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把握图表所要传达的 重要信息。
师:范进中举后,周围人物的言行发生了变化,前后对比鲜 明,形成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生 8:哦!我明白了!《儒林外史》写其他人物时,也用了对 比手法,也是为了形成强烈的讽刺效果。
(《范进中举》教学片段)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 A.理性思维重在推理和逻辑,是为了帮助我们了解情况。 B.应用概念技能,是要用有关某一情况的知识来理解另一种 情况。 C.如果两个事件同时发生,就能判断它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D.我们所持有的价值观和标准,会对我们做出判断产生影响。
渊明尽管胸襟高超,却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 他在诗中表现最多的是对子女的慈爱。他做了官,特别派遣一个 工人给儿子,以减轻他的劳作之苦。还关照说:“此亦人子也,可 善遇之。”这既可以见出做父母的仔细,尤可见出人道主义者的深 广的同情。渊明的伟大处就在他有至性深情,而且不怕坦白地把 它表现出来。
示例:秋日的栖霞山,一簇簇红枫摇曳在道旁山涧。那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便会轻叩心扉,让 人不觉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