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大石学校陈旭友教学目标1、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品质。

教学重点1、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极其重要性。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效果。

教学难点理解树立格物致知的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设疑探讨、引导点拨、分析归纳、讨论交流。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事例导入,激发兴趣有一个事例:“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

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

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

”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简介作者,检查预习1、了解作者:我们先了解丁肇中先生。

2、检查预习:生字读音,词语解释。

三、揭示课题“格物致知”一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速读课文,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清论证思路。

五、研读课文,探寻方法1、明确论点,分析结构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分析问题,探寻方法提问:作者围绕问题进行几个方面的分析?举了哪些事例?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质疑问难,合作交流同桌或前后桌交流讨论:自然科学领域需要,其他领域是否也需要这种精神?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培养这种精神?六、延伸拓展,体验反思教师举自由落体实验,并演示大小不一的同一种物体掉落地面的事实。

提问:同学们还能列举这样通过实验来获得新知识的例子吗?七、课堂小结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很好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

其实不知大家注意没有,近些年,我们国家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比如近几年实验室的建设,尤其是理化生实验操作,中职生的实训课等。

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人才。

丁肇中说过:“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

”八、作业布置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学习本文写法,写一篇500字左右读后感。

板书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议论文)丁肇中一、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二、论证结构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具体剖析“格物致知”的含义)分析问题: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解决问题: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说课洒坪中学周礼鸿一、说教材《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

这个单元是一个议论文单元,主要以求知和读书为主题,在单元目标中要求学生试同课文作者进行对话,探究这个问题,以提高认识水平,丰富文化素养。

阅读这些文章是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进行判断。

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对九年级议论文的阅读目标。

本文是丁肇中一个报告中的一个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

作者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传统的中国教育状况,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并联系现实和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论点:我们应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本文主要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说理透彻,语言准确。

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一课中,首先应在学生读课文时找出阐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引导学生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其次再让学生找出为了阐明观点作者所摆出的几个事实,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辨析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体会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说理的表达效果;第三,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反观自我,培养实验的精神。

根据新课程标准,单元目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1、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品质。

教学重点:1、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极其重要性。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效果。

教学难点:理解树立格物致知的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

二、说学法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在本册第二单元和这个单元《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学习,对议论文的三要素有了一些了解,对议论文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能力。

2.学生学习本课知识应采用的方法学生课前独立阅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结合课后习题进行充分预习,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课堂中的探究讨论打下基础。

课堂上通过学生的圈点勾画,学生纠正补充,理清课文结构,学生主动参与对问题的质疑问难,联系实际的合作探究,再辅之以教师适时地点拨归纳,从而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接受知识、培养能力,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①设疑探讨法,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设置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仔细阅读课文深入领会作者的观点。

②引导点拨法。

在整体感知课文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形式。

在探讨格物致知的真实含义,学生可能会谈的不够深入,就需要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分析王阳明的格物与现代科学的格物的区别,从而明白格物致知的精神实质及它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③多媒体教学法。

为了合理有效的利用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益,本节课选用多媒体教学,因为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关注度,使学生能对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有清晰明了地把握。

比如字词注音以及解释,课文结构的梳理等。

四、说课时:一个课时还是很紧,但这又是一篇自读课文。

五、说学生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相关词语。

2.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查阅作者的相关资料。

六、说教学过程整个教学流程: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精读课文(设问题,深入理解观点)--研读课文(找事实,探究说理方法)--拓展迁移(谈实际,注重体验反思)------课堂小结。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头脑中究竟有无这种意识、观念。

只有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思维才是开阔的。

我们只要立足于实际,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说得不好的请大家批评指正,希望领导和同行教师们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让我在今后教学之中有所提高,谢谢大家!《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反思洒坪中学周礼鸿根据县教研中心工作安排,在全县教师课堂教学大练兵活动中,我承担了一节初中语文课教学任务,我所上的课文是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细细回味此次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留下的脚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节选自丁肇中的一份报告,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

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常见的议论文模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思路清晰,逻辑缜密。

更重要的是作者针对中国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指出了“实验”精神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我紧紧围绕本文的论证思路和内容重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

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议论文的阅读,重点是把握和学习作者说理的技巧,弄清作者说理的思维层次,让学生在接受文本特点的同时,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并形成学生自己的能力,强调学会运用,强调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

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具体的事例入手,让学生感知课文,引导他们发现并抓住提纲性的语句,然后经过讨论、分析,并对文章特点作精要的概括,使学生学有所获。

同时,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对课文的处理还是过于传统,放不开。

教师在课堂上还是讲得过多,教师的角色把握不够准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没很好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气氛显得有点沉闷。

一定原因是对课堂环节不够熟练,即环境和学生不熟,整理课堂内容没很好衔接,不够自然。

此外课堂语言也不够精炼,加之普通话有限,有表达不简洁不够亲切之嫌。

课后我想:在议论文教学中除了重点把握和学习作者说理的技巧,弄清作者说理的思维层次,让学生在接受文本特点,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的同时,能否多在形象性上做做文章,学会解读议论文中的一些抽象和概括的判断,使议论文教学不至于味同嚼蜡,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的能力。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做的很不好。

我的语言及引导启发性有待完善,需要认真思考加以改进提高,使之课堂给予学生,更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