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ppt 47)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ppt 47)
(2)萨伊认为,任何生产的增加必定会产生同量的收入与支出的增加,同 时由生产赚得的额外收入会购买额外的产出,故产品无论如何增加都不会 出现过剩的经济危机;
(3)萨伊认为,每个要素所有者都希望自己拥有的生产要素被使用,如果 不被使用就会降价,直至被使用,所以不会出现失业。
2、市场自动均衡说
自动均衡说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自 由竟争、自由放任、自动调节的经济,经济活 动本身可以通过各种自动调节的机制使需求与 供给达到均衡,实现充分就业。
1、储蓄与投资的不同动机
2、收入达到均衡时未必实现充分就业
3、总需求与总供给取决于不同的因素
二、消费与储蓄 (一)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 1、消费函数 2、储蓄函数 (二)消费倾向与储蓄倾向 (三)消费理论及其发展
1、消费函数
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很多,凯恩斯认为具有决定意义 的是家庭收入。因此,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 数。C=c(y)
(1)商品市场上可以利用价格机制调节;
(2)资本市场上可以利用利息率机制调节;
(3)劳动市场上可以通过工资率调节,实现 充分就业。
(二)关于收入与就业的现代理论
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中,提出了有效需求原理,对于收入与就业问题作出了 一种新的解释,建立了他自己的理论体系。
(三)消费理论及其发展
1、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2、消费之迷 3、跨期选择理论 4、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定 5、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定 6、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定
1、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1)决定消费数量的主要变量是居民的可支 配收入; (2)随着收入的增长,消费倾向有下降的趋 势。
(3)跨时期消费者的选择
为了使分析简单,我们考察一个生活在两个时期的消费者面临的决策,第 一个时期代表消费者的青年时期,而第二个时期代表消费者的老年时期。 在第一个时期消费者赚到收入Y1并消费C1,而在第二个时期消费者赚到 收入Y2并消费C2。由于消费者有机会借贷与储蓄,所以,在任何一个时 期的消费都可以大于或小于当期的收入。
这两种情况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是矛盾的,被称作“消费 之迷”。
3、跨期选择理论(一个两时期模型)
考虑到有未来收入情况下,消费者(家庭)可以有 多种不同选择的理论。
(1)跨时消费约束线:既定收入情况下,消费者在不同时期最大可能消
费组合点的运动轨迹。
(2)跨时消费无差异曲线:消费者在两个时期的各种不同消费组合,都 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满足程度的点的运动轨迹。
考虑两个时期消费者的收入如何限制了这两个时期的消费。在第一 个时期,储蓄等于收入减消费,即:
S=Y1-C1
在第二个时期,消费等于积累的储蓄,包括储蓄所赚到的利息加第 二个时期的收入,这就是:
C2=(1+r)S+Y2
在这里,r实际利率。另外,由于没有第三个时期,消费者在第二个 时期并不储蓄。要注意的是,变量S代表储蓄或借贷,而且,这个式 子在两种情况下都是成立的。如果第一时期消费小于第一时期的收 入,消费者有储蓄,并且S大于零。如果第一时期的消费大于第一时 期的收入,消费者有借贷,并且S小于零。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假设 借贷的利率和储蓄的利率相同。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一、关于收入和就业的传统理论和现代解释 二、消费与储蓄 三、资本边际效率、利率与投资 四、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五、乘数原理 六、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七*、节俭的矛盾与通货膨胀缺口
一、关于收入和就业问题的传统理论和现 代解释
(一)“萨伊定律”和“自动均衡说” 1、萨伊定律 2、市场自动均衡说 (二)关于收入与就业的现代理论
2、消费之迷
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应该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二战后政府的战时需求减少,并没有导致长期的经济 萧条;
(2)20世纪40年代中期,库兹涅茨根据1869~1938年 美国的收入消费资料,提出了长期消费函数,证明在这期 间收入虽然增长了7倍,但消费与收入始终保持固定的比率, 平均消费倾向始终在0.84~0.89之间。(库兹涅茨长期消 费函数)
1、萨伊定律——供给会自行创造自己的需求
萨伊(1767-1823)出生于法国里昂一个大商人的家庭里。他扩大 了亚当•斯密学说中的庸俗成分,成为法国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
(1)萨伊认为,在分工的条件下,每个人都是为别人而生产,生产越多供 给越多,则对别人产品需求越多,在交换中,货币只起一个短暂的媒介作 用,卖主得到货币马上又会购买产品,所以卖主就是买主,供给者同时就 是需求者;
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消费函数可表 示为:cLeabharlann +y2 、储蓄函数
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 加比率递减。
s = s(y) 如果储蓄曲线为直线的话,则有: s = -+(1-)y
(二)消费倾向与储蓄倾向
1、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 2、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 3、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及其意义
4、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定
这种理论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1)指消费支出不仅受自身收入的影响,也受别人消费与 收入的影响;
(2)指消费指出不仅受目前收入的影响,还要受过去收入 与消费的影响。
如果当前收入超过从前高峰期的收入,则他的消费与上述 相对收入有关,如果低于从前高峰期的收入,则人们通过 提高消费倾向维持已经有过的生活水平。这就是所谓消费 的“棘轮效应”——指长期消费倾向的稳定性对短期消费 减少的抑制作用。
5、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定
这种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 现期收入决定的,而是由他的持久收入决定的。 持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即 他一生中所得收入的平均数。 根据这个理论政府的财政政策是不能奏效的。
如把上述两个方程式结合起来就可以导出该消费者的预 算约束,即:
C2=(1+r)(Y1-C1)+Y2 进而可得:
(1+ r)C1+C2=(1+r)Y1+Y2 或:
C1+C2/(1+r)=Y1+Y2/(1+r) 这个式子把两个时期的消费与两个时期的收入联系在一 起。它是表示消费者跨期预算约束的标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