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律逻辑学 (第二版)主编陈金钊熊明辉知识点

法律逻辑学 (第二版)主编陈金钊熊明辉知识点

法律逻辑学(第二版)主编陈金钊熊明辉目录第一章法治与法律逻辑第二章法律思维、语言与逻辑第三章概念与法律概念第四章判断与法律判断第五章推理与法律推理第六章论证与法律论证第七章大前提的建构(一):法律发现第八章大前提的建构(二):法律解释第九章小前提的建构:法律事实的认定第十章法律论证评价与谬误第十一章道义逻辑第一章法治与法律逻辑第一节法律逻辑的产生与发展一、西方法律逻辑简史逻辑学通常被认为产生于古希腊,其始祖就是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

在古希腊,逻辑学的产生被认为有两大动因:一是公共演讲,二是法庭辩论。

由此可见,逻辑学一开始就与法律是分不开的,法律与逻辑之关联有着悠久的历史。

二、我国法律逻辑简史第一阶段是传统逻辑研究方法阶段。

第二阶段是现代逻辑研究方法阶段。

第三阶段是法理学研究方法阶段。

第四阶段是非形式逻辑研究方法。

第一章法治与法律逻辑三、法律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在古希腊时代,逻辑学是应民主和法治的需要而产生的,其目的是找到一种评判决断的理性工具。

自从亚里士多德确定了逻辑学在理性评判中的不可替代地位之后,逻辑学就成为维护与实现法治的基础性工具。

如前所述,弗劳斯已把法律与逻辑看成是最亲密的朋友,而霍姆斯曾指出:“法律人的训练主要是逻辑训练,司法裁决的语言主要是逻辑语言。

”第一章法治与法律逻辑四、法律逻辑学的主要内容从宏观的角度看,法律逻辑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

从微观的甚至是核心的内容来看,法律逻辑学主要是研究法律推理与论证方法的学问。

五、法律逻辑的特征与功能(一)逻辑学角度的特征1.法律逻辑首先必须是逻辑。

2.法律逻辑是一门应用逻辑。

3.法律逻辑是一种语用逻辑。

第一章法治与法律逻辑(二)法学角度的特征1.法律逻辑以法治的实现为最高目标,研究的是法治建设所需要的逻辑。

2.法律逻辑是对法律的逻辑运用,是理解、解释法律的逻辑规则,是在立法和司法中一定要运用的逻辑规则。

3.法律逻辑是法律方法论的基础,指引着人们的法律思维路径。

(三)法律逻辑的功能法律逻辑的功能至少应当包括分析功能、评价功能和规范功能。

第一章法治与法律逻辑第二节法律逻辑对法治的意义一、逻辑与客观性的追求法学上的客观性是从认识论意义上讲的,主要是指法律解释的客观性,大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或解释主体之客观姿态;二是认识或解释对象之客观性,即法律与规律关系之客观性,能反映规律之法律就是客观的法律;三是认识结果与物质世界之关系的客观性,要求认识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

二、逻辑与合法性的实现(一)在法律思维中遵循逻辑规则是接近法治理想的基本方法(二)在解释法律中运用逻辑规则可以释放法律的意义、固化合法性思维(三)合法性原则的实现需要运用法律方法论第一章法治与法律逻辑三、逻辑与合理性的证成(一)逻辑与正确性判断(二)逻辑与正当性裁判(三)论证与推理的合理性第一章法治与法律逻辑第三节法律逻辑学与法律方法论一、逻辑是法律方法论的基础性工具(一)逻辑与法律思维(二)逻辑与法律发现(三)逻辑与法律解释(四)逻辑与法律论证二、法律方法论的逻辑基础法律方法论的逻辑基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方法:一是形式推理;二是实质推理。

第一章法治与法律逻辑三、法律逻辑的方法论意义(一)逻辑是一种分析工具,在逻辑分析中获取法律的意蕴(二)逻辑是构建法律理由与裁判结论之间关系的工具或纽带(三)逻辑支撑着法律方法论体系思考与联系一、简答题1.什么是法律逻辑学?2.简述法律逻辑学的特征、功能及主要内容。

3.法律逻辑对法治有哪些意义?4.简论法治需要哪些逻辑规则?二、论述题1.简论法治与逻辑的关系。

2.论法律方法论与逻辑学之间的关系。

3.简论法治所需要的逻辑。

第二章法律思维、语言与逻辑第一节法律思维的概念与特征一、法律思维的概念“一切法律思维活动,既要符合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例如符合推理的一般规则,又要符合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和法律的基本精神。

”二、法律思维的作用第一,法律思维是职业法律人从事执业活动的基础。

第二,法律思维是法治、法律价值、法律理念和社会控制等实现的思想基础。

第三,法律思维对法律刚性规定的松动能彰显实质正义。

第二章法律思维、语言与逻辑三、法律思维的特征(一)法律思维的保守性(二)法律思维的决断性(三)法律思维的沟通性四、法律思维的模式(一)涵摄思维模式(二)类型思维模式(三)反省思维模式第二章法律思维、语言与逻辑第二节法律思维与法律语言一、语言与法律语言(一)语言的本质语言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语言是一个抽象的符号系统,广义的语言既包括一个抽象的符号系统,还包括这个符号系统在交际语境中的应用。

(二)语言的结构(1)基本符号。

(2)语形规则。

(3)语义规则。

第二章法律思维、语言与逻辑(三)语言的意义1.语词的意义2.语句的意义(四)语言的分类(1)根据形成方式的不同可以将语言分为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2)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可以将语言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3)根据解释关系的不同可以将语言分为对象语言和元语言。

第二章法律思维、语言与逻辑二、法律语言的性质和特点(一)法律语言的性质首先,法律语言是以一种以自然语言为基础的人工语言。

其次,法律语言是一种以自然语言为元语言的对象语言。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在进行法律思维时,必须实现从自然语言向法律语言的转换(二)法律语言的特点1.法律语言的规范性2.法律语言的开放性第二章法律思维、语言与逻辑三、法律思维的逻辑分析与表达法律思维以法律语言为其载体形式,但是,要用法律的方法处理社会矛盾、纠纷,并将处理结果表达给社会主体,使之能够理解和接受,就要求法律语言不仅仅封闭于法律职业共同体内部,还必须能够实现法律语言与自然语言之间的转换。

第二章法律思维、语言与逻辑第三节法律逻辑批判与辩护一、法律逻辑的误解与澄清第一种误解在于把“逻辑”当作了“三段论逻辑”。

第二种误解涉及逻辑在法律裁决过程和法律裁决证立中的作用。

第三种误解是,逻辑迫使法官得出特定的结论。

第四种误解认为逻辑对法律论证的实质向度没有什么作用。

第五种误解基于这种看法,即有效性的形式标准因其特殊属性而不适于法律论证。

第二章法律思维、语言与逻辑二、法律中的逻辑与法律的逻辑第一,混淆了对象的逻辑和方法的逻辑这两个不同的分类标准。

第二,现代逻辑的主要优势在于其严密性和精确性,但其缺陷也是明显的。

第三,混淆了不同逻辑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其中的某种逻辑为标准否定其他的逻辑。

第四,忽略了不同法律理论之间的差异。

三、法治中的逻辑与经验20世纪初以来,法理学者尤其是美国的法理学者,主要从事法院审判案件的推理方式的批判性研究。

第二章法律思维、语言与逻辑一、简答题1.什么是法律思维?法律思维有哪些特征?2.简述法律思维的类型。

3.法律思维与法律语言是什么关系?4.法律思维与逻辑是什么关系?二、案例说明与分析法律思维中的逻辑规则运用。

第三章概念与法律概念第一节法律概念的逻辑学基础一、概念的含义及其逻辑特征(一)概念的含义每个或每类事物有许许多多的属性,其中有些是本质属性,有些是非本质属性。

(二)概念的逻辑特征1.概念的内涵2.概念的外延3.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第三章概念与法律概念二、概念的分类与外延间的逻辑关系(一)概念的分类1.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根据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数量不同,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2.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为集合体,概念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3.肯定概念和否定概念根据概念反映的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概念分为肯定概念和否定概念。

第三章概念与法律概念(二)概念外延间的逻辑关系1.同一关系2.真包含关系3.真包含于关系4.交叉关系5.全异关系三、明确法律概念的逻辑方法(一)概念限制与概括方法1.概念限制方法2.概念概括方法第三章概念与法律概念(二)揭示概念内涵的方法——定义1.定义的含义及结构2.定义的方法3.定义的规则(1)定义必须是相应相称的。

(2)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

(3)定义一般不应是否定的。

(4)下定义必须用清楚明确的概念。

4.罪名概念定义的逻辑特征罪名概念是对具体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的反映。

它是区别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基本依据。

第三章概念与法律概念(三)揭示概念外延的方法——划分1.划分的含义及结构划分是揭示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2.划分方法一次划分和连续划分。

3.划分规则(1)划分必须相应相称。

(2)划分后的各个子项外延之间具有互相排斥的关系。

(3)同一次划分必须依据同一个标准。

4.法律概念划分的意义第三章概念与法律概念四、法律概念的分类(一)涉人概念、涉事概念、涉物概念(二)确定性概念和不确定性概念(三)一般法律概念和部门法律概念第三章概念与法律概念第二节法律概念的特征一、法律概念的规范性从发生学的角度,法律概念大体通过继承、移植、革新和创造等四种方式而成形。

一旦概念被立法者所采用,对于法律适用者而言,他的最主要任务就是确保立法者赋予概念的意义通过司法实践得到实现。

二、法律概念的开放性按照通常的理解,概念的意义是封闭的。

这就意味着,法律概念在被解释的过程中,不仅要向事实和解释者开放,还要向解释的价值倾向开放。

第三章概念与法律概念三、法律概念的实践性和前文之“规范性”一样,我们首先需要对这里的实践性作出解释。

我们并不是说法律概念自身具有实践的功能,我们强调的是,法律概念意义之实现过程必须借助于法律实践。

而之所以把实践性当成法律概念的特征,还因为本文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讨论作为静态的、单纯地被认知的法律概念。

四、法律概念意义的衍生性概念的意义不是自己生成的,它必须和推理等方法结合起来才能衍生出意义。

而推理的过程实际上是人解释法律的过程。

无论是概念的自在的意义,还是解释者所添加的意义,都依附于解释者的理解及其释放。

第三章概念与法律概念第三节法律概念的功能一、体系建构功能所谓法律概念的体系建构功能,是指法律概念在法律文件的形成以及法学学科体系的建构上所具有的逻辑结构功能。

二、意义储藏与固定功能概念是关于事物本质属性的确定,虽然概念有意义中心和边缘含义的区分,但就意义中心来说,它确实确定、固化了一部分语词的含义,无论人们怎样理解和解释,意义中心的含义基本不发生变化。

第三章概念与法律概念三、意义及价值演进功能法律概念的开放性使解释者可以进行与时俱进的解释,而这一通过概念而又超越概念的解释,既维护了法的安全性,又使法律与社会之间出现吻合的关系。

法律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法律概念明示的含义以及隐含的意义的揭示,在解释过程中,意义与价值的变化既是符合社会发展的,也应该是符合逻辑的。

第三章概念与法律概念第四节法律概念的解释一、法律概念、规则与原则二、法律概念的解释原则(一)安全性原则(二)整体性原则(三)合法性原则(四)妥当性原则三、法律概念解释的方法(一)词(字)典解释方法(二)逻辑解释方法(三)类型化解释方法(四)价值分析方法第三章概念与法律概念一、简答题1.什么是概念?概念的种类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2.什么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与语词有什么关系?3.如何区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二、指出下列各题中,是从内涵还是从外延方面来说明标有横线的概念的?1.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依照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