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定律》教案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定律》教案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定律》教案设计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教材第27~2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五第1~3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加法交换律的意义.2.会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教学难点概括和抽象加法交换律.教学准备口算卡,生活中求和的事例.教学过程一、生成情境狮子是动物之王,每年它都会组织一场动物王国运动会.它将每种动物组成一组,每组选三名队员参加长跑比赛,但不同的是,一组三名队员分别跑100米、200米、300米,而另一组则是300米、200米、100米.这时小动物们议论纷纷,认为不公平.你认为呢?学生分别发表意见.二、自主探究1.举出生活中的事例.学生汇报:(1)我上午卖了10份报纸,下午卖了8份报纸.(2)我前10分钟跑了800米,后来又跑了600米.(3)妈妈先买了5千克苹果,然后又买了3千克苹果……2.要求出一共有多少,怎样列式?3.学生列式.10+8 800+600 5+34.还可以这样列式.8+10 600+800 3+55.为什么可以有两种方法呢?这两种方法表示的是同样的意义吗?[学法尝试:我认为上午卖的与下午卖的合起来,就是全天的.求全天的数量用下午的加上午的也是可以的.其他的例子也应该是一样的.]6.它们表示同样的意义,那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10+8=8+10 800+600=600+800 5+3=3+57.为什么这样的例子都可以这样计算呢?[学法尝试:我觉得这应该是加法的意义决定的.把几个数合起来,这几个数的顺序不分先后,先后顺序不影响它们的计算结果.]8.大家再举出几个这样的算式.9.请你将观察到的规律用语言说出来.10.小组内交流.11.全班讨论.(1)两个加数交换位置,怎样交换呢?(2)和不变是什么意思呢?12.只有两个数可以这样吗?如果是几个数呢?13.全班齐读.14.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加法的交换律表示出来吗?学生汇报:(1)甲数+乙数=乙数+甲数(2)△+○=○+△(3)※+☆=☆+※(4)a+b=b+a(5)A+B+C=C +B+A15.举例说明加法的交换律在生活中有哪些运用.16.学生看书,总结,提问.[学法反思: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早就明白,今天第一次用语言和符号清晰地表达出来,感觉很精炼.我要将这种规律运用于生活中去.]三、实践应用1.第28页“做一做”.(1)学生独立练习.(2)学生汇报交流.(3)说一说你填空的依据.(4)学生点评.2.练习五第1题.(1)学生练习填表.(2)观察一下表中的数有什么特点.(3)你可以运用什么定律使计算更快.(4)说一说你是怎样运用加法交换律的.3.练习五第2题.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4.课堂练习:练习五第3题.四、创新拓展拿出24张扑克牌,平均分成两叠,其中一叠全部朝上,另一叠全部朝下.然后把两叠扑克牌合在一起,并且洗牌若干次,再平均分成两叠.这时,两叠有朝上的,也有朝下的.之后,将其中一叠翻转过来,聪明的小朋友,这时两叠牌中朝上和朝下的数目各是多少?你能说一说为什么?教练创新课后练习指导练习五第3题:先由学生独立计算,再用交换律验算.补充习题及解答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87+75=75+□97+□=105+□a+b=□+□300+150+200=□+200+3002.下面各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的在括号内打“√”.(2)0+152=152+0()(1)130+170=70+230()(4)C+D=D+C()(3)32+53+105=105+53+32()3.用简便方法求下面算式的和.8+10+12+…+56+58+60[解答:1.87;105,97;b,a;150 2.(1)×(2)√(3)√(4)√ 3.(8+60)×27÷2=918]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加法的结合律.(教材第29页例2,练习五第4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2.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对加法结合律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应用.教学准备投影仪,小黑板.教学过程一、生成情境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51人,三班49人.三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大家能像老师这样编几道应用题吗?学生汇报:1.小明第一天植了28棵树,第二天植了26棵,第三天植了22棵树.三天共植多少棵树?2.王大叔第一次运回了752千克西瓜,第二次运回了840千克西瓜,第三次运回了248千克西瓜.他一共运回多少千克西瓜?3.修路队第一周修了480米,第二周修了482米,第三周修了518米.三周共修了多少米?大家能否把刚才编的每道应用题,列出算式?48+51+49 28+26+22 752+840+248 480+482+518二、自主探究1.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可以怎样计算?[学法尝试:这些算式从左至右依次计算,是连加中的同一级运算,可以交换它们的位置.]2.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改变它们的顺序,而不是从左至右依次相加呢?[学法尝试:改变运算顺序的目的是为了简算.如果这些算式中有补数,就可以将补数两个数先加;如果没有补数,就没有必要去怎样选择.只有补数的两个数加起来才是整十、整百的数,再计算就会更简单.]3.什么叫补数呢?[学法尝试:补数就是指两个或几个数相加和为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我们把这样的两个数称为互为补数的数.比如说:2和8、73和27、93和7、326和674等都是互为补数的两个数,补数主要是看个位.]4.在上面的例子中,哪些是补数?如果要简算,如何去改变它们的运算顺序呢?学生汇报:(1)在48+51+49中,51和49是互为补数的数.要想简算就需要先算51+49,可以直接将51+49利用加法交换律放在最前面,也可以添小括号,利用小括号改变它的运算顺序.(2)后三题中的28和22、752和248、482和518都是互为补数的数,都应该想办法改变它们的运算顺序,就可以达到简算的目的.5.这就是加法的结合律.想想它们为什么要结合,怎样去结合呢?6.学生自由地表述.7.在小组内相互评价.8.全班交流,老师点评.9.自学教材第29页例2.10.你能发现加法结合律的规律吗?11.你能就书上的内容,提几个问题吗?学生汇报:(1)老师刚才讲它们的位置关系不限,为什么书上一定要限制前两个数或后两个数呢?如果是第①个和第③个数难道就不行吗?(2)书上是一定要通过添括号去改变计算的先后顺序,如果是直接先写互为补数的两个数可以吗?(3)书上好像限制了三个数,其实几个数无所谓,只要它们的和是整十、整百的数,都可以进行组合.我想这才应该是真正的结合律吧.(4)结合律很多情况下要和交换律一起使用,而且先交换后结合.既然这样,为什么要单独去学交换律呢?1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加法的结合律.学生汇报:甲+乙+丙=甲+(乙+丙)=甲+丙+乙○+△+□=○+(△+□)=○+□+△a+b+c=a+(b+c)=a+c+b13.看着你们表示的每一种方法,老师读懂大家的意思了.你能把每个式子的秘密说出来吗?14.学生自由交流.15.全班交流,点评.16.揭示课题:加法的结合律.17.学生自由地小结.[学法反思:怎样才是真正懂得了加法的结合律,我明白了两点:为什么要学结合律?怎样结合呢?把这弄清楚了,无论题目怎样变化,数学思想永不变.]三、实践应用1.练习五第4题.(1)学生先判断,后说明理由.(2)注意全班交流.2.选择比较合适的算法填在括号里.(1)399+154+201=()A.399+(154+201)B.(399+201)+154 (2)374+268+126+432=()A.(374+126)+(268+432)B.(374+126)+268+432四、创新拓展学生互相说出40个互为补数的数,并以《补数》为内容写一篇数学日记.教练创新课后练习指导练习五第4题:引导学生注意结合律和交换律的根本区别,只要交换了位置的结合律,那么两种运算定律都应用了.补充习题及解答1.埴空题.(1)(89+64)+36=89+(□+□)(2)28+(72+69)=(28+72)+69,这是应用了_______律.(3)67+55+33=55+(67+33),这是应用了_______律和_______律.2.判断题.(1)48+36=48+(30+6)=(48+30)+6=78+6=84,这是应用了加法的结合律.()(2)78+157+222+343=(78+222)+(157+343)=300+500=800,这是运用了力口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3.下面各式符合加法结合律的在括号内打“√”.(1)392+189+698=392+(189+698)()(2)3084+(2816+369)=3084+2816+369()(3)72+96+28=96+(72+28)()[解答:1.(1)64+36 (2)加法结合(3)加法交换加法结合 2.(1)×(2)√ 3.(1)×(2)√(3)√]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加法的简算.(教材第30页例3,“做一做”,练习五第5~7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牢固掌握加法运算定律.2.能熟练地运用这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3.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形成自己的能力.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加法运算定律.教学难点熟练地运用定律进行简算,形成良好的数感.教学准备挂图.教学过程一、生成情境李叔叔在中国申奥成功后,准备骑自行车从广东到北京进行奥运宣传.1.他第一天行了126千米,第二天行了98千米,两天共行多少千米?你由此获得什么信息?想到什么?2.接着第三天行了102千米,三天共行多少千米?(1)你由此又想到什么?(2)这是运用的什么定律?3.第四天,李叔叔又行了174千米,四天共行了多少千米?(1)从这些条件,你又获得什么信息?(2)你想到什么呢?二、自主探究1.揭示课题:加法的简算.2.学生列出第四天后共行的路程.3.小组内交流.[学法尝试:根据题目的意思,求四天行的路程,就用126+98+102+174,将四天的路程加起来.看到这些数时,通过看尾数就发现126和174、98和102是互为补数的数,因此要运用加法结合律,就是(126+174)+(98+102),分别进行计算,可以简便.我发现补数的方法是末位凑十,十位是凑九.]4.在移动的过程中我们直接运用“带符号搬家”的方法.5.练习“带符号搬家”.125+132+168+175 329+725+138+275+862+671+19273+15+27+85+97 62+73+82+27+38+186.学生独立练习,注意单独辅导.7.学生演板.8.请学生上台讲述我是怎样想的.9.怎样才能将互为补数的数搬到一起呢?(1)发现补数.(个位凑十,其余位上凑九的两个数).(2)带着它前面的符号一起搬到合适的位置.(3)第一个数前面的符号省略了,一般是加号.(4)在需要的时候添上括号.(5)第一、第二个数如果互为补数,需要添括号吗?10.同学们就这些规律发表自己的意见.[学法尝试:带符号搬家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搬家的时候一定是在同一级运算中实行,而且符号不能发生变化,就可以搬到需要的位置上去.这是我总结的两点,大家同意吗?]11.自学课本第30页例3.(1)从题中可获得哪些信息?(2)通过例题你明白了什么?(3)你从例题中发现了哪些数学方法?(4)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评价.12.本课小结.[学法反思:我想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实质就是为了凑整就带符号搬家.搬家就交换了位置,就是交换律的运用.]三、实践应用1.第30页“做一做”.(1)学生独立练习.老师巡视,单独辅导.(2)学生演板.(3)学生讲解,讲清是如何计算的.(4)学生点评.2.练习五第6题.(1)读懂统计表的意义.(2)在进行合计过程中,怎样计算会更简便?(3)学生独立完成.3.课堂作业:练习五第5题、第7题.四、创新拓展就带符号搬家为主要内容写一篇日记.教练创新课后练习指导练习五第5题:引导学生观察数、符号的特点,培养学生互为补数的数感.第7题:读懂每张汇款单上的数据,然后加起来.补充习题及解答1.李大叔从地里运回5袋稻谷,分别是92千克、100千克、95千克、88千克、105千克,平均每袋重多少千克?2.想一想,做一做.△+○=○+□□+△=26 ○+△+□=84△=()○=()□=()3.商场开展优惠活动,凡购物满200元可回赠50元现金.妈妈有520元钱,你认为她最多能买到多少钱的物品?[解答:1.(92+100+95+88+105)÷5=96(千克)2.△=13 □=13 ○=58 3.520+50+50+50=670(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