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国情监测相关

地理国情监测相关

地理国情监测是准确掌握国情国力的有效途径。

地理国情监测,就是综合利用全球导航定位技术(GNSS)、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等现代测绘技术,综合各时期已有测绘成果档案,对地形、水系、湿地、冰川、沙漠、地表形态、地表覆盖、道路、城镇等要素进行动态和定量化、空间化的监测,并统计分析其变化量、变化频率、分布特征、地域差异、变化趋势等,形成反映各类资源、环境、生态、经济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监测数据、地图图形和研究报告等,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客观、综合展示国情国力。

地理国情监测的实质是对相关信息的空间分布进行表述。

地理国情信息可分为基础地理信息、地理统计信息和地理演化信息。

基础地理信息是直接或间接获取并能够直观地反映在地图、遥感影像等载体上的地理要素分布信息,如地形地貌、道路交通、江海湖泊、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等信息;地理统计信息就是在地理信息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数理统计等技术方法对所获取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统计,如国土面积、流域大小、道路长度等数据或数量信息;地理演化信息就是在不同时间段,对不同时相的地理空间信息进行对比和动态监测,分析揭示监测对象的变化规律,预测未来发展演化趋势,如沙漠化、石漠化、城市扩展等。

地理国情监测信息是基础地理信息的延伸和扩展。

地理国情监测信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信息,即可以通过基础测绘直接获取的信息,包括地形地貌、地表要素分布及其变化和各种统计分析综合信息,这也是测绘部门进行地理国情监测的首要任务。

另外一类是间接信息,即与地理位置相关的矿产资源、自然灾害、气象、工农业布局、人口分布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信息从传统意义上的基础测绘是不能完全获取的,需要与专业部门联合进行信息获取和综合,或者在基础测绘过程中通过实地调查获取。

基于基础地理信息直接获取的地理国情监测信息,目前存在的一个较大问题就是某些指标与相关专业部门的对应标准不一致,比如土地利用、林业植被、水系、交通等,通常专业部门的分类和统计更细化一些。

在标准不能协调一致的情况下,还是应该以测绘行业的标准为基准,应该强调测绘部门所获取的地理国情信息空间位置的精准度,而不是信息的细分度。

对于不能直接从基础测绘成果中获取的地理国情信息,应尽量和专业职能部门联合,获取权威的专业信息并和基础地理信息有机结合,同时形成一个信息获取、信息发布的有效联合机制。

监测地理国情是促进科学管理决策的迫切需要。

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要求管理者超越时间维度,把握空间布局,注重统筹兼顾,作出系统、科学、可持续的长远规划和科学决策。

为此,需要通过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快速获得地表植被、土地利用、生态变化、环境演变、城镇扩张等各种地理国情信息,深入揭示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内在关系和演变规律,为国家和地区制定发展战略与规划、保护生态环境安全、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应对突发事件、优化重大工程实施等提供基础资料,促进重大事项决策、重要项目安排的科学决策、科学评价、科学管理。

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夯实地理信息支撑。

地理国情监测,必须建立在丰富翔实的地理信息资源积累基础之上,不仅需要掌握各时期的历史档案数据,更需要快速动态掌握最新地理信息。

为此,要按照建设实景中国、智能中国的方向,加快构建内容丰富、更新及时、服务高效的数字中国,加快实现全国测绘与地理信息服务“一个网、一张图、一个平台”。

一是充分利用先进卫星定位技术手段,建设全国统一和共享的卫星导航定位服务“一个网”,提供高精度、高效率的导航定位服务。

二是加快实施国家重大测绘工程,积极推动数字省区、数字城市建设,精心组织“一村一图”工程,全力打造全国测绘“一张图”。

三是加快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把“天地图”打造成国际一流的地图服务网站,尽快建成可为各类用户提供全国乃至全球地理信息“一站式”服务的“一个平台”。

地理国情可以理解为反映一国特定时期各方面国情的空间分布及固有的数量、质量、联系和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形、图象等信息的总称。

地理国情作为一种信息与其他信息相比有自己的特征。

首先,地理国情具有区域性特征。

地理国情应当属于空间信息的范畴,表现为国情数据与一定区域的地理位置关联在一起,它具有直观和明显的区域性。

其次,地理国情具有多维结构特征。

地理国情信息在同一坐标位置上会具有多个专题和属性的信息结构。

例如在一个地面点位上,可取得高度、噪声、污染、交通等多种信息。

第三,地理国情有明显的时序特征。

世界是运动的,地理国情反映的是客观变化的物质世界和社会现实,这就要求及时采集和更新它们,并根据多时相的数据和信息来寻找随时间变化的分布规律,进而对未来作出预测或预报。

第四,地理国情具有客观权威的特征。

地理国情是客观自然和与之有关的人文因素在地表的空间分布,数据量大、覆盖面广并实时变化,需要通过专业人员运用较先进的测量仪器和辅助软件进行测量、判读、处理方能获知,由于测量的记录和结果与客观存在的地理信息在精度上不可能完全一致,地理国情一旦形成即为客观事实,人们主观上难以逆转和修改,这一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明显。

一要创新管理体制。

行政管理体制是指行政机关管理权限的划分及借以实现其职能的组织形式和组织制度。

管理体制是一项工作开展得好坏的决定性因素。

当前,各个专业经济部门大多有自己的测量队伍,它们各自为政,为本部门提供了大量的与本部门管理密切相关的地理信息数据,但是由于标准不一和部门利益需要,有些数据失真甚至互相矛盾。

因此,为使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客观真实和公正科学,必须建立地位相对独立、管理统一归口、运作规范高效的地理国情监测管理体制。

二要创新工作机制。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地理国情监测又具有动态更新和公益性特点,需要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以确保地理国情监测工作能正常开展。

长期以来各部门各行业采集、处理、存储了本部门本行业工作需要的大量地理信息数据,有些地理信息数据是地理国情监测必不可少的,但由于技术标准、定义和分类规则不统一等原因,这些信息成为信息孤岛,有的甚至束之高阁,必须建立标准一致、互通互联的信息整合和共享机制。

地理国情监测工作能否持续开展,除取决于数据是否真实可靠外,还取决于能否及时公布和更新,因此必须建立由专家、测绘部门和相关各方参与的地理国情数据审定、上报和统一发布机制。

三要创新法制。

现代法治社会要求行政合法。

作为专业性强且公益性突出的地理国情监测工作,不仅影响政府决策和经济社会管理,也必将对人民群众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必须依法进行。

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要及时制定或者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确立地理国情监测的管理体制,规定地理国情监测的工作机制,明确地理国情监测参与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地理国情监测活动的程序,赋予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应有的法定效力,将地理国情监测纳入法治轨道。

肖平对进一步做好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明确服务对象和用途,保证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二是与有关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共同发展;三是在工作中要善于挖掘新思路、新方法,从资料使用、技术路线、流程、工作机制、成果形式等方面总结归纳,形成具有参考性的标准体系;四是形成长效的联络机制,保障地理国情监测试点项目的顺利进行。

2011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提出“构建数字中国、监测地理国情,发展壮大产业、建设测绘强国”的总体战略,国测遥感一院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对西安世园会实施地理国情监测,并且成果丰硕,对各地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开展起到示范作用。

一是开好头,起好步。

通过西安世园会这个面向国际的大平台,在全国率先开展地理国情监测业务,落实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提出的战略目标任务。

二是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

通过西安世园会地理国情监测项目,国测遥感一院的业务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为下一步更好地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累积了丰富经验。

三是宣传了测绘,扩大了陕西地区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影响面,为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地理国情监测框架体系构想来源:中国测绘宣传中心时间:2011-04-22 10:51【大中小】刘耀林何建华国情是一个国家具有自己特色的总体实际情况,地理国情则是指能通过地理位置、面积、高程、长度、趋势等空间度量表达的关于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其中既有相对稳定的客观情况,也有不断变化的事实。

宏观性、整体性、综合性和动态性是其根本属性。

监测地理国情变化,预测变化趋势,服务于国家、地方政府决策和国民地理教育,是测绘部门的职责所在。

地理国情监测目标与任务地理国情监测的根本目标是通过监测地理国情动态变化,分析评估地理国情时空特征及其变化发展趋势,形成权威、标准的地理国情信息产品,服务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布局与空间优化、重大战略与重大工程实施、突发事件与应急处置、地缘政治分析与重大国际问题应对等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重大决策与国民地理国情教育。

地理国情监测任务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自然与人文地理要素信息的动态获取、综合分析与评估、产品生产与发布。

其中,自然与人文地理要素信息的动态获取主要是利用测绘技术手段对地理要素量测及其动态变化的发现、识别、提取与数据更新,形成地理要素监测时空数据库。

综合分析与评估是在地理要素监测时空数据库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探测性空间分析、时空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技术,对地理要素的数量与质量统计特征、时空分布模式、发展趋势与演变规律等进行的地理国情时空特征的综合分析、时空变化的评估与趋势预测。

产品生产与发布是面向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重大工程与突发事件应急决策和国民地理国情教育等不同服务对象,设计的不同类型的权威、标准的地理国情信息产品,并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等媒介进行产品发布,包括统计数据、图表、地图、影像、视屏动画、语音、文字报告等基本形式。

地理国情监测内容体系地理国情监测对象是在基础测绘关注的基础地理要素基础上的拓展,这一拓展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基础测绘已涉及地理要素在内容上的丰富和拓展,如现有基础测绘对城市和居民地的测绘关注重点是其空间位置,而为地理国情监测服务的城市和居民点监测除了其空间位置外,更多的是关注其空间形态及其与交通网络、土地利用、水资源分布之间关系与动态变化;另一方面是增加现有基础测绘没有关注或较少关注的测绘、监测对象,如滑坡、泥石流、地表形态等自然现象和疾病传播、人口迁移等社会经济现象的空间描述与监测服务。

这一监测内容框架体系可以进一步从尺度层次、变化频率、信息类型等不同的视角将其划分成不同类别。

尺度层次上划分,地理国情包括国家地理国情和区域地理国情,国家地理国情可以有两个基本视角:一是立足于全球视野,通过国家在全球中的位置以及国与国之间空间联系来反映;二是在国土地域空间内,通过地理要素的空间统计分析和地理现象与地理事件的动态监测分析与评估,反映的全国地理总体实际情况和动态变化趋势,多是冠以全国、中国、中华、国家等的地理信息,如中国国土面积、中国海岸线长度、全国森林总面积、全国水库总库容量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