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_新公共服务理论全解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对新公共管理的批判
1、公共管理者是企业家吗 ?——对企业家精神的置疑 新公共服务认为在企业家精神的这种足智多谋之外,不应 该忽视其暗含的其它意义。
(1)企业家精神意味着每个政府代理人应该以自己或代理机 构的利益为基础来行动。
这个理念使他们像所有者一样思考,纯粹把公共的资金看成 自己的,以激发个人利益来实现管理的目的。这种观念赞扬 了单个自利的个人的创新潜力,否定了公众在资金开支的确 定以及公共方案设计上的作用。公众才是公共资金的所有者, 所以,公共管理者不应是追求自己或代理机构的利益,而是 要追求公共利益,必须重视长期存在的责任和回应性。
三、新公共服务的起源
民主社会的公民权
社区和市民社会
组织人本主义
组织对话理论
1、民主社会的公民权理论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首先提出了公民权,他认为公
民权事实上就是公民通过参与城邦工作,来实现他们完美人 格的一种理想。作为积极主动的公民既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实 现又有利于公共利益的实现,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具有崇高 道德的生活,是每一个具有公民道德、乐善好施公民的价值 体现。 卢梭:把公民界定为把社区利益放在心上的人。公民权被看 作是一种包含有对社区及其成员的承诺;对公共事务的参与 水平,以及把公共利益臵于个人利益之上的生活方式。 美国林肯总统在葛底斯堡演讲中的“民有政府、民治政府、 民享政府”(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这一句话充分说明在美国政治 生活中对公民角色的重视。
面是相似的”(沙雷语)
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不同点:
一、追求的价值不同(公共利益——与本企业的利
益) 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不同(均等地提供公共产品 和服务——非均等地提供特殊产品或服务) 三、权威的来源不同(公民授予的公权力,强制性 与排他性——协议权力,平等性与竞争性)
关于公共利益的经典论述
3、是“顾客”还是“公民 ”?——对公民身份的
忽视 公共服务的消费者不仅仅是“顾客”,他们更重要的是 “公民”。 公民与顾客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公民不仅是政府 的顾客,他还是委托人和所有者,是主人。“公民与政 府之间多种多样的关系 —— 顾客、委托人、选民、主 体 —— 暗示着顾客这个称号正在受到特别的限制。” 并且,与私人部门不同,公共部门识别其服务的对象— —顾客也是相当困难的。“因为政府的服务对象远不止 直接的顾客。政府也服务于这样一些人:等待服务的人, 没有积极地寻求服务但可能需要服务的人,服务收益者 的后辈,直接收益者的亲友等等,甚至也有一些不想成 为顾客的顾客,比如,那些因超速行驶受到罚单的人。” (罗伯特· B· 丹哈特,珍妮特· B· 丹哈特)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含义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以美国著名公共管理学家罗伯特·丹哈特为代表的 一批公共管理学者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特别是针对作为 新公共管理理论之精髓的企业家政府理论缺陷的批判而建立的一种 新的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公共管理者在其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 策时应该集中于承担为公民服务和向公民放权的职责,他们的工作 重点既不应该是为政府航船掌舵,也不应该是为其划浆,而应该是 建立一些明显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
2、民主与公平优先还是效率优先?
——公共管理核心价值的弱化
• 新公共管理把“三E”作为自己价值的基础,忽视了公共管
理中人对公平愿望的要求,无力担负起公共行政捍卫民主 与公平的政治责任,也无法实现道德水准的责任。 乔治· 弗雷德里克森认为,“把效率和经济作为公共行政 的指导方针是有必要的,但仅此是不够的,必须加上社会 公平作为公共行政的第三大理论支柱,使公共行政能够回 应公民的需要。” “政府企业化运作的改革让我们付出了 相当大的道德代价”。 台湾学者李宗勤也认为,同步把市场与企业价值内化为 政府的任务目标却大大危及了公共服务的民主宪政包括公 平、公正等价值。
为什么一定需要政府来维护公共利益呢? 1.由社会公众集体行动的特点来决定的。集体行动往往具有非理性的结果。 2.公共利益本身最容易受到最少的照顾。 3.公共利益都是非营利性的,一些社会主体不愿意涉足。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公共利益应该由政府来维护、增进和分配。
所谓公共利益的实现包含着三个层次的内容:维护公共利益、增进公共 利益和分配公共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好比是“看着蛋糕不被偷吃”、 “把蛋糕做大”和“公平地切蛋糕”。
3、组织人本主义
由于传统的官僚层级制限制人类活动的视野不利于
人的作用的发挥,所以人本主义试图把公共组织改 变成更少的受权威控制和自我实现、自我满足的组 织。新公共服务主要吸收组织人本主义优于传统组 织的精华。
许多学者和实践家都不断地对新公共管理以及该模
式所主张的公共管理者的角色表示担忧。提出了一 系列问题: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内在冲突(例如,美国学者查尔 斯· 古德塞尔就提出了与“企业化政府”模式十条原 则针锋相对的十条原则); 新公共管理所倡导的价值观; 强调在市场模型下推进分权与公共部门进行协调的 必要性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 私有化运动对民主价值观和公共利益的影响; 公共企业家精神和特利(Terry,1998)所讲的“新 管理主义”,可能会逐渐地腐蚀和破坏公平、公正、 代表制和参与等民主和宪政价值观。
[i] 《西方行政学说史》 丁煌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版 第388页
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
企业管理: 在非公共领域、是以 公共管理: 在公共领域、代表社
企业组织为依托并以盈 利为目的而进行的管理 活动。 “在所有其他不重要的方
会公共利益、承担社会 公共事务,是公共组织 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 社会活动。
2、社区和市民社会模型
在公共行政领域中,对社区的要求体现下述观点之中:
政府的作用,特别是地方政府的作用,事实上,就在于帮助创 立和支持“社区”。这种努力部分地取决于建设一些健康的、有 活力的“中介机构”。这些机构既要关注公民的愿望和利益,也 要为公民更好地参与更大的政治体系提供经验。 正如普特纳姆(Putnam)所主张,美国的民主传统以存在活 跃的公民为基础,他们活跃于各种团体、协会和政府机构之中。 这些小型团体聚合起来就构成了“市民社会”。只有在这里公民 才能够以个人对话和讨论的形式共同参与进来,而这种方式便是 社区建设和民主本身的实质。 正如金和斯迪沃斯(1998)所指出的那样,政府在创建、促 进和支持公民与社区之间联系的过程中能够起到重要的决定性作 用。
与这种观点相一致,金和斯迪沃斯(1998)
主张,行政官员应当把公民当作公民来看待, 而不只是把他们看作投票人、委托人或顾客; 他们应当分享权威并减少控制,应当相信合 作的效力。此外,与公共管理者要求更高的 效率相比,金和斯迪沃斯认为:公共管理者 应当寻求更有效的回应,相应地提高公民的 信任度。这种观点直接为新公共服务提供了 理论基础。
4、追求个人利益还是公共利益 ——对竞争机制的怀疑
在市场模型中竞争而不是合作成为一种更为普遍 的策略。
这些竞争体现在公私人部门之间、私人部门为争取公 共合同之间、公共部门之间以及政府各部门的内部服务之 间等等。竞争会带来改进,这在某些环境如企业、自然界 中无可臵疑;但是,在政府交易中,并没有一种支配性的 力量来控制交易,迫使买卖双方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终止 他们追求自我利益的交易。 批评者认为,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并不能必然的推动公 共利益的实现,市场的作用抑制了协商的发展,合作比竞 争更能推动公共利益的实现。通过竞争解决冲突总是显得 不那么令人满意和缺乏稳定性,而谈判和调解是争论处于 对话之中,民主的对话总比政治市场能产生更好的政策。
萨瓦斯(E.S. Savas)
将“公共”解释为三种状态: 政府所有 公众拥有 拥有权的开放
公共利益的含义
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共同体的共同利益(如社
区、地方、区域、国家、全球利益等); 公共利益的客观属性是其“公共性”,即非排他 性、非竞争性、非营利性; 公共利益的主体是社会公众; 公共利益与政府的密切相关性; 公共利益体现着公平、公正、公开等价值。
沃尔多(D. Waldo) “公共性”的三个层面: 哲学、法学和政治学意义上的“公共”:如主权、 合法性和公共福利等; 经验意义上的“公共”:社会生活中的公共职能与 公共活动等; 常识意义上的“公共”:即指政府的职能与活动。
亨利(N. Henry)
将“公共”的意义解释为: 公共机构 公共利益 公共参与
桑德尔(Sandel 1996)认为,国家和公民之
间关系的主导模型建立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之 上:政府的存在就是要一定的程序(如投票 程序)和公民权利,从而使公民能够根据自 身利益做出选择。这与新公共管理比较一致。 但是,桑德尔就民主社会的公民权提出了不 同的视角。在这种视角下,个人会更积极地 参与治理过程。以此看来,公民会超越自身 利益去关注更大的公共利益,并具备更广阔、 更长期的视野。这要求公民了解公共事务、 有归属感、关注整体、与性命攸关的社区达 成道德契约。
(2)在企业家精神注重创新和改革的背后,是
习惯于冒险、不愿意遵守制度以及受到约束甚 至对员工横行霸道。 佩龙和葛尔力认为企业家身份强调自主性、个人 远见、隐秘和冒险,这些价值都是和公共行政 主张的民主责任、公开、公民参与相对立的。
(3)企业家精神追求经济、效率和效益,但是
很难承担起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责任。因而, 让公共管理者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又保持责任心 具有相当的难度。
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的查尔斯·古德塞尔教授对企业家政府理 论进行了强烈的抨击,他具体结合企业家政府理论的十条原则 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的十大原则:
(一) 政府应是由人民通过选出的代表来控制的, 而不是企业家; (二) 政府应该为公共利益服务, 而不是满足企业家的自我; (三) 政府必须按照宪法和法律活动, 而非依据目标或任务; (四) 政府应该与私营企业的主要股东合作而非任何一种合伙人; (五) 政府应该是灵活的、富有创造性的,但同时也必须具有公共责任心; (六) 政府活动的社会效果固然重要, 但也必须尊重那些为政府服务的雇员; (七) 在政府中, 采取私营企业的管理模式必须不违反机会平等和公众监督 的原则; (八) 简化繁文缛节是对的, 但不能破坏基本规范和法定程序; (九) 减轻财政负担的设想是可行的, 但不能无视行政工作本身对公共开支 的要求; (十) 处理公共问题应该具有创造性, 但不能让少数人中饱私囊。[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