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独家】《孔乙己》教学案例

【独家】《孔乙己》教学案例

《孔乙己》教学案例
《孔乙己》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而且鲁迅曾对孙伏园说过《孔乙己》是他最喜欢的短篇小说。

惟其经典,因而每次笔者教学本课时,总是小心翼翼,尽大尽全。

今年,笔者教学本课时,却偶然因所带两班进度不同,因而反思、探索、发现。

在第一个班教本课时,还是过去的思路。

因为是经典,所以把笔者所知道的和教师参考书上的解读毫无保留地交代给学生,这样可能才不负经典。

本课教学总历三课时,课上紧锣密鼓,讲完后大有如释重负之感。

因觉本课内容多杂,笔者还归类联系,采用板块式教学,预先设定好每课时教学环节主题。

分别是第一课时:
简介鲁迅和本文创作背景、听范读,合作扫清字词障碍、阅读感知并概括文章内容、缕清本文结构思路;第二课时:结合小说情节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品析本文精练、深刻、含蓄的语言;第三课时:理解本文对比的手法、讨论孔乙己悲剧原因、探究本文主旨和时代意义,并拓展阅读了几篇对于《孔乙己》的多元解读的文章。

第一个班的教学如笔者设计好的有条不紊地进行完了,该讲的也都讲了。

但上完后,笔者总觉得有两个大的缺憾:一是教学板块化了,不系统,二是学生对经典的激情没有想象的那么高。

在第二个班的课上,温故知新导入鲁迅,听完范读,整体感知后。

笔者在黑板上大大地写了个“可”:请学生用一个字补充。

有的学生说“可悲”,有的说“可笑”,有的说“可叹”,有的说“可怜”……笔者就又在黑板上大大地写了两个字
“笑”“悲”,并请学生先再仔仔细细阅读文本,之后结合小说
内容及语言具体谈谈:如何笑?如何悲?为什么笑?为什么悲?为防学生回答杂乱且不深入,笔者又向学生提出一个要求:一个同学提到一个大的方面,那么我们就把这个问题探讨深入彻底,之后
我们同学再发现探讨其它方面。

这样一放开、一收束,产生的课堂效果极好,下面是课堂生成的一个片段:
生1:大家刚才通过孔乙己的外貌、语言、动作等说了孔乙己是个可悲的人:他穷困潦倒、迂腐不堪、自欺欺人、自命清高、好吃懒做、结局悲惨等。

我还发现这些“短衣帮们”也很可悲:他们和孔乙己一样处于社会低层,但他们不是互相帮助,而是嘲
笑处境上相同的人。

特别是孔乙己被打断腿后,在众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满是泥的手慢慢走去了。

鲁迅先生对他们的批判更是犀利的,他们的笑声太冷酷无情了。

生2:文中有多处“短衣帮们”对孔乙己的讥笑,很明显的,我就不具体说了,关键是“短衣帮们”为什么会嘲笑孔乙己?就
像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一样,因为孔乙己是一个落魄书生,连个秀才也不是。

他们对待丁举人,那羡慕、钦佩、敬畏的语气。

整个社会都是那样的认识,就像我们现在考上大学的,大家都争着称赞,考不上的,大
家就是嘴上不说,心里也会小瞧他的。

现在也是,更何况过去,这可以说是社会的可悲。

生3:我觉得文中的“我”不仅是个线索性的人物,而且“我”也是可悲的,他只不过是个“温酒”的小伙计,而且还不被掌柜重视,他才十二岁,也跟着大家鄙视孔乙己。

看,他更能反映社会的可悲、人情世故的可悲。

生4:我一直想“短衣帮们”“我”为什么都那么集体嘲笑孔乙己,可能是孔乙己没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

对于“短衣帮们”来说,他穿长衫,而且满口“之乎者也”,他不说粗话,不出臭汗,所以他是“短衣帮们”的异类。

对于丁举人类的读书人来说,他没有功名,没钱,没有官职,也不会巴结人,反而偏要穿长衫说文话,辱没他们之类的读书人,所以丁举人类的人更狠,不仅鄙视他,还打他,往死里打,甚至想让他消灭。

哎,当时中国的社会就是绝对不允许异类的诞生和存在,你要么就是彻彻底底这一伙,要么就是彻彻底底那一伙!
……
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讨论发言因有一定的空间而精彩,之前笔者担心学生自主发现会不会就涉及不到人物的描写、人物的形象分析、写法、主题等。

事实证明这些顾虑是多余的,学生的发言都很自然地涉及到这些,而且涉及得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第二节课,笔者参考别人的一个设计,让学生讨论一个假想中的场景,题目就叫《孔乙己告状》,一时间课堂沸沸扬扬:生甲说:“我状告丁举人,他随便打人,而且是在自己的家里打人,私
设公堂是要犯法的。

”生乙说:“我状告咸亨酒店的所有嘲笑孔乙己的人,他们冷漠无情,在精神和尊严上让孔乙己雪上加霜。

”生丙说:“我状告社会和社会的观念。

” 生丁说:“我状告孔乙己。

”……
之后,笔者请同学们用笔将孔乙己告状的过程和结果写下来,之后,我们挑选几篇场面生动、结局不一、过程特别的交流交流。


同学们开始思索,开始运笔,有的边写边翻开书再看看、再想想。

30分钟之后,同学们把文作陆续交上来。

笔者大略翻看了一遍。

很多同学写得相当不错,很有见地。

通过这样的教学尝试和实践,笔者认识到:
一、“经典”课文的教学,我们老师不要老是不放心,想“讲透”可能反而“讲不透”,所以要大胆放开,给学生以课堂生成
的空间。

有了足够的空间才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老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善于放得开,还得适时收束住,我们要结合文本不断探索并把握好两者的度。

三、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的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我们老师和教材解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