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级会计实务考试题型重点章节分析资料
中级会计实务考试题型重点章节分析资料
• 答案:AD
案例
• 企业为减少本年度亏损而调减应计提的资 产减值准备金额,体现了会计核算的谨慎 性原则。() ( 2005年 )
• 答案:×
案例
• (多项选择题)下列各种会计处理方法中, 能够体现会计信息质量谨慎性要求的有 ( )。
• A. 固定资产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 • B. 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 • C. 期末存货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 • D. 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
案例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出现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 其原因是会计分期假设的存在。 B、由于有了会计分期假设,才进而出现了 应收、应付、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 C、明确持续经营假设,这样会计人员可以 相应选择会计政策和估计方法 D、对于难以用货币来计量的事项,如企业 经营战略、研发能力等,企业不必在财务 报告中补充披露有关财务信息。
附注,并不包括为企业内部管理需要而编 制的内部报表。 • (2)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 的信息是财务报告的基本目标。
• (3)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主要包括以 下四种:
• ①投资者
• ②债权人
• ③政府及其有关部门
• ④社会公众
• 注意:,并非政府及其有关部门, 也并非企业管理层,更并非社会公众。
案例
• 下列各项,体现实质重于形式会计原则的 有( ) 。(2006年考题) A、商品售后租回不确认商品销售收入 B、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视同自有固定资产 C、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D、材料按计划成本进行日常核算
• 答案:AB
案例
• 14.(判断题)尽管从法律形式上看,母 公司和子公司属于不同的法律主体,但从 母公司及其子公司之间发生的经济活动的 实质上看,只有将其作为一个会计主体才 能通过编制的合并报表反映集团整体的财 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因此,将 母公司及其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作为 一 个会计主体,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 ()
• 2. 会计信息质量的八大要求 • 3. 公允价值、现值等计量属性及其
应用原则 • 4. 会计要素的概念及确认条件
本章难点
• 1.收入、所有者权益和利润的概念 • 2.利得与损失的概念及确认 • 3.现值、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及其应用
原则
• 考试分数1-2分。
第一节 财务报告目标
• 一、财务报告目标 • 1、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 (1)财务报告仅指对外提供的财务报表和
• (单选题)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会计信息质 量要求的是( )。 A.会计政策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 B.会计处理应当注重经济交易或事项的经济 实质
• C.会计处理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 依据
• D.会计处理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 性支出的界限
• 【答案】D
案例
• (判断题)只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 忽略其可理解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难 以得到体现。( )
(一)会计主体: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
位
• 1、会计主体是对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 “空间范围”的假设。
• 2、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不一定完全等同。 法律主体通常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却 不一定是法律主体。如:
• 合伙制企业、母公司(合并报表)、分公 司、经营部、生产车间、分厂、事业部等。
案例
• 1.(判断题)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 将母公司和所有的子公司作为一个法律主 体。( )
• 【答案】√ • 4.尽管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
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但反映企业管理 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也应当是财务报告的目标 之一。( )
• 【答案】√
二、会计基本假设
• 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 币计量四个基本假设。
• 空间范围假设:会计主体 • 时间范围假设:持续经营、会计分期
算的风险,但由于以持续经营为假设,所以当判 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下去时,企业应当继续按原 有的会计政策和估计方法进行相应的确认、计量 和报告。( ) • 【答案】×
(三)会计分期
• 1、会计分期分为年度和中期(半年、季度、 月份)。年度和中期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 定
• 2、正是由于实行了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 期与其他期间的差别,从而才出现了权责 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进而才在权 责发生制下出现了应收、应付、预提、待 摊、递延等会计处理方法。
• 【答案】× • 2.(判断题)企业所有者投入到企业的资
本或者企业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应当纳 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 )
• 【答案】√
案例
• 3.(判断题)凡企业所有者自身发生的经 济交易或者事项均应当纳入企业会计核算 的范围。( )
• 【答案】× • 4.(判断题)基金管理公司所管理的每只
基金既不是法律主体,也不是会计主体。 () • 【答案】×
息收入 • 【答案】AC
八、及时性
• 第一,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 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 前或延后。
• 第二,这里的及时主要是指企业应当在国 家规定的有关时限内提供会计信息
案例
• 1.(判断题)根据可靠性要求,企业 不能将或有事项确认为预计负债。 ()
• 【答案】× • 2.(判断题)为了满足会计信息的可
难点章节
• 第四章,第五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 一章,第十四章第一节 第十五章
• 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 第二 十章
第一章 总 论
• 主要内容: 1.财务报告目标 2.会计基本假设 3.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4.会计要素及其确认 5.会计计量 6.财务报告
本章重点
• 1. 利得与收入的异同、损失与费用 的异同
(二)持续经营
• 1、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 经营为前提
• 2、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是持续 经营的要求
案例
• 1.(判断题)企业在持续经营假设的前提下,通 常应当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
• 【答案】√ • 2.(判断题)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在会计政策和
估计方法的选择上并不会有很大的差别。( ) • 【答案】× • 3.(判断题)事实上,任何企业都存在破产、清
• 【答案】× • 2.(判断题)企业财务报告的基本目标是
满足企业管理层对受托责任的需求。( ) • 【答案】×
案例(判断题)
• 3.企业管理层所经营管理的各项资产基本上均 为投资者投入的资本(或者留存收益作为再投资) 或者向债权人借入的资金所形成的,企业管理层 有责任妥善保管并合理、有效地使用企业的资产。 ()
二、相关性
•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 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
三、可理解性
•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 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四、可比性
• 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 ※ 不仅包括横向的比较,也包括纵向的比 较。
• ※ 注意这和以前的所讲的可比不同。
• 【答案】√ • (判断题)如果企业为了提高账面利润,
而将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由成本法改 为权益法,则该企业不仅滥用了会计政策 变更,而且违背了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要求, 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
• 【答案】√
案例
• (判断题)可比性要求不同企业之间发生 的所有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 计政策,以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互相 可比。( )
• 第四,如果企业随意变更会计政策,就属于 滥用会计政策,应当作为重大差错予以更正。
• 第五,就横向可比而言,并不要求不 同企业之间的所有交易或事项均采用一致 的会计政策。
• 第六,可比性以可靠性和相关性为基 础。不能为了追求不同企业之间会计信息 的绝对可比,而忽略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 相关性。
案例
• A.将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视作自有资产核算 • B.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 C.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 D.将长期借款利息予以资本化 • 【答案】BC
案例
• 下列各项中,体现谨慎性会计核算原则 (新准则称为质量要求)的有( )。 (2004年) A、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B、到期不能收回的应收票据转入应收账款 C、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作为自有固定资产核 算 D、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对存货进 行期末计价
• 【答案】√
六、重要性
• 企业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使用 者据此作出经济决策的,该信息就具有重 要性。
• 即对重要的事项要进行重要的、单独的反 映,对不重要的事项可以简化处理。
案例
• 我国中期财务报告会计准则规定,对于与 理解本中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 量有关的重要交易或事项,也应当在附注 中作相应披露,这一要求体现的计信息质 量要求是() A、相关性 B、谨慎性 C、实质重于形式 D、重要性
• 答案:D
案例
• (判断题)无论是否进行会计分期,均可 以按照权责发生制基础采用应收、应付、 预收、预付和递延等会计处理方法。( )
• 【答案】×
(四)货币计量
• 1.(判断题)在货币计量假设下,企业只 需要对外提供货币化的财务信息就能满足 使用者决策的需要。( )
• 【答案】× • 2.(判断题)企业的经营战略、研发能力
和市场竞争力能够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 经营成果,但难以进行货币计量。( ) • 【答案】√
第二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 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 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等八个要求。
• ※ 重点掌握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和可比 性这三个要求。
一、可靠性:客观性或真实性
• 这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特征 •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
• 【答案】× • (判断题)过分强调不同企业之间会计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