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读书报告

科学读书报告

《科学方法论》课程报告220120238 一.课程开设背景二.“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意义科技提高生产力,而生产力改变生产关系,从而促进社会变革,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得以丰富和改善。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科学技术居功至伟,它使人类从野蛮变得文明,增强了人们适应和驾驭自然的能力,它使人们的生活变得便利,人与人之间距离变短,时至今日,科技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已经不能想像如果没有科技的支持,人们的生活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电器、互联网络、汽车、医疗、能源、农业种植等,科技作为一种改善人们生活的工具和手段,已经如此紧密得与这个世界进行关联,人们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巨大能量。

这个世界的发展需要科技的推动,而科技的进步需要科学的方法做支持,重视科技必须重视对科学研究方法的归纳总结。

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行业都有其规律和章法,无论我们是从事行政管理,或是程序编写,还是三维动画制作,也可能从事财务管理,新闻记者等,我们都有其方法做指导。

像其他任何职业一样,作为潜心学问的学者,要想做出有价值的研究,掌握合适的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养成独立思考和研究的习惯是极其重要的。

可以说,科技有多么重要,科学的方法就有多么重要。

一切理论的探索,归根结底是方法的探索。

在科学创造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科学方法的创新,尤其是在划时代的科学理论诞生时,集伟大的科学家和伟大的哲学家于一身的哲人科学家,在科学方法的形成和进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独特作用。

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伽利略和牛顿,是近代科学方法的奠基者。

他们在构筑经典力学的巍峨大厦时,成功地使数学与实验、假设与验证、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诸方法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十九世纪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其中蕴涵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广泛地渗透到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成为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独到的维度或视角。

世界观是在谈世界是什么,是指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观点,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方法论主要在谈“怎么办”的问题,科学方法论则是方法论的一种,它是科技哲学的范畴,它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科学观,科学法则,科学方法论主要在讨论人们用什么方式、方法观察科学现象和解决科学领域的问题,它是对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学科研究方法的归纳总结,科学方法论如同哲学是对所有学科知识的概括总结,又指导各学科知识的运用,科学方法论是指导各类科学运用不同的具体方法完成科学实践的重要学科。

三.“科学方法论”的几个重要问题1. 科学是什么?吴冲龙教授在“科学方法论问题”讲座中详细讲解科学的概念与分类,引导同学深入认识什么是科学。

他通过列举中国历史上一些重大发现,如四大发明,讨论中国历史上是否有科学。

吴教授在讲座中指出,科学的核心是关于世界处于什么状态,以及世界如何运作的系统理论知识。

科学是相对于技艺(techne)的认知(episteme)行为和结果,它具有思辨性,并总是猜想新实体、新过程和新机制的存在,直至对可能存在的新世界的探索。

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我们的祖先对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等技术的运用已经非常娴熟,但古代中国人并不知道其原理,也没有尝试找出其中的原理规律,并形成系统的理论。

所以无论是著名的四大发明,还是郭守敬的天文观测仪器,张衡的地动仪,都只能称为技术,在本质上都是“手段、技巧,是主观思维和操作能力相互结合所形成的技术系统”,而非系统的、规范的、认识事物本质的理论体系。

因此,今天的多数中外学者都认为,在中国古代领先于西方只是在技术应用的领域,而科学研究则远落后于西方,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不存在“科学”。

科学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以及总结和贯穿于三个领域的哲学和数学;按与实践的不同联系可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

按人类对自然规律利用的直接程度,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和实验科学两类。

按是否适合用于人类目标来看,科学又可分为广义科学、窄义科学两类。

自然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实用科学;社会科学所涵盖的学科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人类学、民俗学、新闻学、传播学等。

社会科学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的各学科总体或其中任一学科。

如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主要是当代),政治学研究政治、政策和有关的活动,经济学研究资源分配等。

科学方法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总结归纳。

2. 如何选择科学的问题?在历经一个月的讲座中,几乎所有的老师,无论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或是从事社会科学,无论是从事能源研究、还是生物学、或者是地质灾害的研究,老师们都谈到如何选择研究方向和领域的问题,已经八十高龄的赵鹏大院士在讲座中引用爱因斯坦的观点“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强调选择研究方向和科学问题的重要性。

发现问题是起点,如何发现,作为一个研究者,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对于有些科学问题,很多都是假问题,没有研究意义;比如《论哲学家对自然科学家的引导》这一问题,实际上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都是平行工作的,它们不存在谁引导谁的关系,这就是一个假问题;还有许多研究心理学的学者,研究六岁儿童的运算能力等,都是过于肤浅或者没有意义的研究问题。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吴德华研究员在一次学术会议提出这样的观点,在选择研究问题时,第一个方面是要找到科学问题,科学问题可以通过多阅读文献寻找。

如某学者测定一个物种的代谢特征的季节变化,发现了一些规律,如(啮齿动物)冬季产热能力增加,夏季产热能力降低等,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

那么科学问题就有:为什么会有季节变化?哪些环境因素影响动物的代谢能力?哪些生理因素影响动物的代谢能力?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动物的代谢能力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有还是没有?)?哪个因素的影响最大?如果你认为食物的因素重要,那么是食物中的哪种营养成分导致的?脂肪含量、碳水化合物含量还是蛋白质含量?发现食物有影响,那么很容易就会产生类似:光照周期是否有影响?如何影响?环境温度是否有影响?有哪些影响?……那么到底做哪个?选择其中哪个问题作为研究问题?发现科学问题后,要确定科学问题的重要性和意义。

这里边要问几个问题:这个科学问题重要吗?有意义吗?怎么个重要法?有什么重要意义?在科学(学科领域)上有什么贡献?对人们认识自然规律上有哪些启示?有应用价值(前景)吗?如果有,有哪些?作为教师和科学工作者,我们经常被家人和朋友问到一个问题:“你是做什么研究的?你的研究有什么用?”如果你能拍着胸脯,满怀信心回答这个问题,并且让听的人有无限的兴趣,参与到该问题的讨论,大概这就是对人们有价值的和有兴趣的问题。

如果回答了对方的问题后,对方只是抬了一下头,然后又低下头读自己手里的书(报纸),说明你的研究问题还需要重新加以思考。

对于自然科学,如地球科学领域,地质灾害的问题、新能源、环境污染和治理等问题都是大家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对于社会科学,如人们的健康、长寿、食品安全、旅游文化、教育、房产经济等问题都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综合来说,在选择科学问题时,阅读和思考是发现科学问题的途径,自己的兴趣、人们的关注和需求是衡量问题价值和意义的基本标准。

在《科学方法论》的讲座老师中,殷坤龙教授选择滑坡灾害的预测研究、以及对水库库岸滑坡与涌浪灾害的研究,唐辉明教授的《水库滑坡演化进程多维诊断与稳定性研究》等这些研究课题的选择,对我们如何选择研究课题具有极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3. 如何展开和深入科学问题研究?确定要研究的科学问题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开展对该问题的研究,即研究方法的问题。

综合来讲,按照概念内涵的深度和广度,科学研究的方法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各门学科的具体研究方法,例如:地质学中通过古生物化石确定地层相对年代的方法。

第二层次是各门学科研究的一般方法,如观察实验法、科学抽象法、逻辑方法、数学推导、资源预测和评估方法等。

第三层次是篇二:科学究竟是什么的读书报告《科学究竟是什么》读书报告《科学究竟是什么》是作者查尔莫斯介绍的关于科学哲学的一本书,因此,作者研究的不是科学的具体内容,而是从哲学的视角将“科学”直接作为一个对象来进行研究。

作者在书中介绍了 20世纪最有影响的科学哲学大家,如波普尔、库恩、拉卡托斯和费耶阿本德等人的主要学术思想,还介绍了20世纪最后20年科学哲学的最新发展。

对于科学的发展我们知道,近代科学产生最先是哥白尼(copernicus, 1473-1543),提出日心说。

然后从伽利略(galileo, 1564-1642)再到牛顿(newton, 1642-1727),建立牛顿力学,这样近代科学开始形成。

后来有培根的经验论,归纳法;笛卡儿的理性论,演绎法;.伏尔泰的普及牛顿力学,启蒙运动;康德的哲学反思;孔德,马赫的实证主义,经验论,启发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创建。

再后来出现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证伪原则和拉卡托斯的精致的证伪主义,总得来说,在科学哲学的发展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大致七种主要观点或派别,它们分别是归纳主义、证伪主义、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历史主义、实用主义、唯物主义和无政府主义。

查尔莫斯按照历史发展脉络对这些观点一一作了简要介绍并对每种观点的缺陷给予了评论。

全书除序和导言外共有12个章节,前三章介绍“归纳主义”及归纳问题;四至六章介绍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的科学观并对其局限性和错误性一一做出批判;第7章和第8章的主要集中于介绍托尔卡斯和库恩对科学的理解,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推崇科学应该有作为结构的理论;第9章作者提出了三种对科学知识性质问题的研究方法,说明客观的研究方法才是正确的,并指出库恩理论的不一致性,指出科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最后3章(包括激进工具主义或多元实在论,作者在指导人们一步步认识真正的科学是什么时,依旧采用批判性的手法,对比了不同的主义对科学的认识观,并竭力阐述区分一些概念上的混淆,在第12章中,作者提到了认识论的无政府状态持有者。

书的内容: 第二章观察是实践的干预1. 观察:被动和私人的,还是公共和主动的?许多哲学家对观察的理解通常将观察看作一种被动的、私人的活动。

认为当观看时,我们只是睁开眼睛,指挥眼睛让信息流入,记录看到的东西,因此观察是被动的。

正是观察者心内或脑内知觉自身直接确证这个事实,例如在我前面有一个红的西红柿。

如果这样来理解观察,那么确定可观察事实就是一件完全私人的活动。

这是由个人完成的,在感知行动中密切注意提供给他或她的东西。

由于两个观察者并不获得对方的知觉,他们就不可能参与由他们的知觉确立的事实是否有效的对话。

被动和私人的知觉观或观察观是完全不适宜的,并没有对日常生活的知觉,更不要说科学提供精确的论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