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土音乐文化

黑土音乐文化

黑土音乐文化[课题]《黑土音乐文化》[课型]音乐[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录音机、竹板、手绢、扇子等[课时]一课时[教学理念]遵循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弘扬民族音乐为宗旨,学生为本、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培养自主学习音乐的意识和兴趣。

[教学目标]通过黑土音乐文化“现象”的研究和探讨,体会黑土地上四种音乐表演形式的各自风格特点及内在的相互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艺术潜能。

初步掌握民歌的唱、秧歌的舞、二人转的扭、龙江剧的韵。

并通过聊、看、听、唱、舞等形式,来感受黑土地上红红火火的音乐文化,黑土人朴实、豪爽的性格,了解黑土地上的民俗、民风、民情,感受黑土音乐无穷的魅力,从而喜爱家乡的音乐文化,弘扬本土音乐艺术。

[教学方法]本课将我们生活的这片黑土地上的音乐文化,以东北二人转作为线索,以民歌作为引导,顺其发展,将秧歌及龙江剧等东北特色音乐形式展现出来,以本土的多元音乐文化为背景,体现东北音乐浓郁的地方风情。

用“聊天”、“说话”等形式进行教学,课堂始终保持活波、轻松的气氛。

用教师的设问引出学生的问题,然后总结归纳学生所说的内容。

为避免牵着学生的思路走,注重人文关怀,不离谱地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充分起到“导学”的作用。

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们自主地学习,主动参与到课堂中的聊、看、听、唱、跳等音乐实践活动中来,学习的热情高涨,使学生们有着持久自主的参与意识。

为了培养和丰富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特别注重教学过程和方法。

本课是以介绍黑土音乐文化现象为主体,把枯燥的音乐知识与民俗民风融入到民间的一些生活小故事中,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掠奇”、“欲讲便收”等心理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并培养学生自学的意识,鼓励大家查资料,教学中采用互教互学的师生互动关系,达到资源共享,使学生获得东北音乐文化的知识,得到和谐的发展。

教学流程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引题(欣赏一段歌舞)二、黑土音乐文化(一)东北民歌(二)东北秧师:是什么地方的歌舞呢?师:我们生活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你了解哪些音乐的表演上形式呢?师:我们黑龙江也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我们今天聊的是以汉族为主的黑土音乐文化。

1、唱东北民歌《月牙五更》、《放风筝》2、欣赏东北的《茉莉花》师:我们听了这首《茉莉花》感觉怎么样呢?师:老师一听到这样的音乐就想干什么呢?(教师用肢体语言提示)师:说到舞蹈,应该是我们东北的哪种音乐表演形式?生:东北地区的歌舞。

生:有东北秧歌······生:有东北民歌、龙江剧。

生:还有东北二人转····几个学生唱上一段《月牙五更》、《放风筝》。

生:欢快、活泼、节奏感强,富有舞蹈性。

生:想跳舞生:——东北秧歌用教师的设问引出“教学主题”,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来挖掘学生对知识的积累,生成新知识。

教师采用了“聊天”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共同的探讨、研究,自然的由“东北民歌”过度到“东北秧歌”。

教师用肢体语言辅助教学。

歌1、秧歌的步伐师:秧歌我们很熟悉的,是什么步伐?谁能到前面来“走两步”来扭两下!2、秧歌的道具师:扭秧歌拿着什么扭呀?师:为什么呢?我们东北的气候是冬冷夏热,想一想!师:可见,劳动中的工具转化为娱乐中的道具了。

(教师拿出几种舞蹈扇子及八角手绢,扭一扭、舞一舞,把手绢抛向空中又飞回手里,顶绢、立绢·····)3、学生实践(教师把许多手绢和舞蹈扇子都抛向学生们)⑴尝试舞手绢放一段东北音乐,学生伴着东北欢快的音乐练习手绢技巧。

⑵完整动作师:手绢耍的好漂亮,生:十字步。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到前面扭秧歌步。

生:有手绢、扇子等道具。

生:农民们耕种时在田间地头上休息,为了娱乐,拿上手中擦汗的毛巾,扇风的扇子扭上几下,经过艺术加工后舞台化了。

同学们见到手绢能飞、能转,同学们已捺耐不住,都想试一试。

(学生原地坐着练习手绢。

)(全体学生接过手绢和扇子,嘴里哼着秧歌调,边唱边引用赵本山小品中的“走两步”,对学生进行引“情”激“趣”。

结合东北气候特点,学生用自己生活经验,“谈”出秧歌道具的形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用手绢技巧的表演,激发起学生扭秧歌的浓厚兴趣,学生们边哼唱边舞蹈,初步了解了东北秧歌的音调和秧歌的风格特点,师生互动,进行了技能技巧的训练:耍手绢。

(三)二人转来,我们一起来跳一下。

4、教师表演(播放东北民歌演唱家郭颂的《看秧歌》。

教师融入到学生中进行秧歌舞表演)师:这首东北民歌《看秧歌》是谁唱的呀?5、民俗秧歌的形式师:秧歌还有哪些表演形式?师:同学们在奥运会上看到了我们东北的什么音乐表演形式呀?黑土音乐文化已经走出了亚洲、走向了世界!6、民俗秧歌的常识⑴秧歌的伴奏乐器⑵秧歌中的丑角师:有句俗语“秧歌没有丑,调头就走”,丑角中的老太太耳朵上挂的红辣椒象征红红火火的生活及双喜临门的祝福!!!7、欣赏秧歌舞《浪秧歌》师:秧歌还有“雅”的秧歌舞。

师:刚才我们听到了民舞。

)生:——郭颂生:踩高跷、划旱船、耍龙灯等形式。

生:在闭幕式上看到了踩高跷的情景。

生:叫丑角!特别逗哏、很幽默、滑稽、好玩····生:回答情况不可预知让学生模仿老太太形象。

生:是——红辣椒!生:象征红红火火的生活、年年有余的愿望、吉祥如意期盼······通过教师的肢体语言和舞蹈表演,学生感受到了东北秧歌的“美”、“浪”、“艮”“俏”等感受了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韵味。

引导学生细致的观察生活,引申“教学主题”。

教师要讲秧歌的“丑角”,顺着学生的思路走,又扩展到了秧歌的伴奏等常识,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秧歌伴奏乐器。

了解了东北浓郁的地方风情歌中的歌、看到了秧歌中的舞,还有一种集歌、舞和带有故事情节表演为一体的一种表演形式就是东北最火的?二人转的种类师:在二人转的基础上派生出来几种表演形式,一种是单出头是一个人演的,还有一种是多人演的叫坐唱。

二人转再发展成为拉场戏。

(1)欣赏单出头片段播放电视剧《刘老根》中山杏表演的单出头片段(2)欣赏二人转片段播放电视剧《刘老根》中山杏与二柱子表演《小拜年》⑶师生共同体验二人转2、二人转的形成师:知道什么是“猫冬”、“挂锄”是什么意思吗?3、曲调的转换游戏师:在戏曲中讲究“板”、“眼”,与歌曲中的强生:——二人转生:解放前叫莲花落、“蹦蹦”,解放后叫二人转,还叫双玩艺儿。

生:两个人演的还叫叫双玩艺儿。

生:还有一个人演的,叫单出头。

师生伴着《小拜年》载歌载舞,再次感受我们东北的音乐文化中秧歌步的扭法。

生:“挂锄”是盛夏不产地时的一段农闲时节,“猫冬”指严冬人们躲在暖活的屋里“猫”冬。

生:在强拍上起唱——耳朵挂着红辣椒,使学生了解民俗、民风、民情。

师生在看影片时情不自禁的参与到实践中来,耍手绢的技巧进一步熟练,“看”与“动”结合。

运用俗语“猫冬”、“挂锄”来了解二人转的形成,及人们在一年中的劳动特点和娱乐活动,了解民俗、民风。

师生通过亲身的音乐实践,获得对音乐的感悟——民歌与二人转小帽中在曲调上的共性与区别。

把知识技能融(四)龙江剧三、教学总结拍、弱拍想吻合,民歌通常是在强拍上起唱,那我们在弱拍上起唱,会有什么变化呢?我们来尝试一下!⑴正常演唱一遍东北民歌《月牙五更》,⑵再用红板、黑板的形式唱一遍。

4、二人转的风格师:都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为什么二人转有这么大的魅力呢?⑴贴近生活、反映生活⑵二人转不受地方的限制⑶语言幽默、风趣,火爆。

⑷二人转的音调丰富师:欣赏《刘老根》中小满介绍二人转的片段。

5、欣赏二人转《双回门》师:二人转讲究“四功一绝”,“绝”是指什么呢?6、二人转中的“脏口”师:提醒大家,在欣赏的民歌在弱拍上唱变成了二人转中小帽的唱腔。

生:在农村以前有南北炕,南炕还在吃饭呢,北炕上就唱上、“拧”上了,人多呢就到炕上坐着唱。

学生看着影片中小满的演唱,了解二人转的音调具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的特点。

生:“四功一绝”“四功”指唱、说、做、舞。

生:“绝”是指绝技。

生:——龙江剧入到实践的体验中,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利用地方方言进行教学,增强地方民族文化的积累,活跃课堂气氛。

用当前热播的电视剧《刘老根》中小满的唱段,来介绍二人转的音乐“九腔十八调”,感受二人转音乐表现形式的丰富多彩,避免了生硬讲解式的灌输。

提高学生的审美与音乐鉴赏能力,分辨美与丑、善与恶。

用学生课前查找的资料进行互教互学,增二人转时些不健康的东西应批判着欣赏,比如说有些“脏口”,我们一定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1、龙江剧的形成师:黑龙江的土方剧种叫?师:1958年,它是在二人转和拉场戏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戏剧的精华形成的。

2、龙江剧的代表人物师:我们谈到龙江戏就要提到一位戏剧界的传奇人物!3、欣赏龙江剧《荒唐宝玉》片段1、畅谈感受⑴、黑土音乐与黑土人的相互关系。

⑵、弘扬本土的音乐文化。

2、师生的音乐实践师:最后我们来伴着歌舞《东北风》,共同来生:吉林为吉剧、辽宁为辽南戏、黑龙江为龙江剧。

生:——白淑贤。

生:她的表演众采博长,最早把双手毛笔技巧带入戏曲中。

为白淑贤精湛的双笔挥毫所震撼,掌声响起·····生:黑土音乐文化塑造黑土人的性格,黑土人创造了黑土地上的音乐文化。

生:发扬我们的地方音乐文化······(学生们伴着东北歌舞的影片,有的扭秧歌、有的耍手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鼓励学生们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

时刻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教育,要学习艺术家白淑贤刻苦拼搏、苦练技艺的精神,增强学生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

点出本课的教学主题:黑土人与黑土音乐的关系,热爱家乡音乐、走进家乡音乐、弘扬家乡的音乐文化。

通过自身的音乐实践来感受我们这片黑土地上音乐文化的无穷魅力。

感受一下黑土人风风火火的性格及这片黑土地上火火红红的音乐文化。

3、结束语师:浓浓的黑土音乐文化,养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黑土人,同时黑土音乐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那么,大家一定有更大的兴趣想了解黑土音乐它音调的渊源在什么地方呢?老师也期待着再一次与大家共同的探讨!绢、有的把手绢抛向空中又接住·····伴着红红火火的东北音乐尽情地展示着黑土人的淳朴、豪爽、泼辣的性格。

)由本课的教学主题引出新的教学课题,有待研究。

[自评]《黑土音乐文化》一课,选自黑龙江省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初中第五册第三单元“龙江剧”一课。

收集有关东北音乐的资料,通过筛选、整合,进行教材重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