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最新[教育学]社心第二章人际关系幻灯片课件
最新[教育学]社心第二章人际关系幻灯片课件
第二节 人际吸引与亲密关系
人际吸引
亲密关系
• • •
• • • •
定原原影 义因则响
分因 析素
定形爱 义成情
与分 发析 展
一、人际吸引
(一)定义:人际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是人际关系中彼此相互欣赏、 接纳的亲密倾向,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 肯定形式。
按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合、 喜欢和爱情。亲合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 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最 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
(三)消极形态
是不正常的、或畸形的人际关系的表现形式.
1、障碍形态 属于人际关系不正常发展的轻度阶段。关系双方之
间的交流受阻,交往不能正常进行。 2、冲突形态
是人际关系内部矛盾激化的结果。关系双方的情 感基础已恶化至彼此不能容忍的地步,从情感与理智 的需要出发,各自都在准备向对方摊牌,相互间是扭 曲了的印象。
三、人际关系的形成阶段
1、觉察阶段: 是人际关系的前提,双方开始相互注意,一方已
觉察到另一方的存在,并可能以对方作为知觉对象 和交往。
2、表面接触阶段: 当相互间开始了面对面的交往,人际关系从不
相识进人相识状态,这是人际关系建立的初期。
3、亲密互惠阶段: 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依赖和融洽,主动热情地关心
(4)关系本身的自调节功能强而稳定,双 方充分理解和信任,交往中出现的问题 也较容易弱化和解决。
(二)一般形态:
1、互利形态 缺乏较好的情感基础,往往以物质、能量
的交流居多,人际吸引较弱,交往的频率不 规则,关系随着共同需要的变化而变化的。
2、强制形态 是人们基于一定利害牵扯或外部压力而不
得已非自愿地进行交往所结成的关系。
3、封闭形态 交往停止和人际关系功能丧失的状态。
五、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
理论之一:社会交换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认为社会互相行为是 一种商品交换,不仅是物质商品的交换,而 且是诸如赞许、荣誉或声望之类的非物质商 品交换。
在商品生产的社会里,人际交往就如同商 品的交换原则一样是等价的,是公平交易。
1958年,心理学家舒茨(W.C.Schutz)发现在人际关 系中存在三种基本的需要
基本人际需 要
主动
满足方式 被动
包容的需要 控制的需要
主动与他人交 往
支配别人
期待被别人接纳 期待别人引导
情感的需要 对别人表示亲 期待别人对自己表示亲
密
密
理论之四:社会实在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用社会 实在性观点解释人际交往现象。所谓 社会实在性是指当人们对自己的态度 和意见正确与否的判断无确定事实上 标准时,往往将周围其他人的态度、 意见或行为作为暂时性判断标准,以 使自己的认识行为与周围保持一致。
[教育学]社心第二章人 际关系2010
掌 握 层 次
2021/1/9
人际关系
相互吸引 生存需要
亲密关系
自我展露
爱情元素
第二章
2
人际关系分类:
(三)以交往距离划分
.远距离交往 .近距离交往
人际关系分类:
(四)以交往的社会层次划分
个人与个人交往 个人与集体交往 个人与社会交往
认为在人际交往的相互作用中,也要使双方 的报酬与代价收支平衡,获得利润。
理论之二——社会关系律
1974年魏斯提出人际关系的六种需要,即社会关系 律
1.依附需要 2.社会整合需要 3.价值保证的需要 4.可靠同盟的需要 5.需求指导的需要 6.关心他人的需要
理论之三:三维人际关系理论
2、稳定形态:多出现在较长时间交往之 后,如多年患难与共的夫妻、经过长期考验 的朋友、相互配合默契的同事、彼此坦诚相 待的同学间等。
特点:
(1 ) 具有深刻稳定的认知和情感基础,熟 悉对方各种信息;
(2)交往的频率高、信息量大、物质或能 量转换好;
(3)对对方的吸引和需要高而稳定,对交 往结果的满意高,为维护关系而不惜牺 牲个人的重大利益;
帮助对方,并以对方的相应友好表示为进一步发展 的动力。
人际关系发展模式
人际关系以需要为基础、以情感为纽带、以交往 为手段、以自我暴露为标志逐渐加深
互不认识 开始注意
表面接触 建立友谊 亲密关系
四、人际关系的基本形态:
(一)良好形态:
1、互补形态:关系双方在交往中相互依 存,彼此吸取对方有利于自己的因素,通过 思想、情感的交流和物质、能量的转换而使 各自的需要得到满足。
理论之五:社会互动理论
认为社会是由一群互动的个人所组成的, 个人的互动行为不断地在修改和调整,所以 社会因此而不断发生变化。
个人的互动过程是这样的:开始时个体 的观点与团体的观点有所差距,当得知团体 的观点后,个体就会将自己的态度加以修正 以符合团体的观点,互动过程就是这样不断 修正和改变的过程。简而言之,个人影响社 会,社会也影响个人;个人创造社会,社会 更创造个人,这二者是不可分的。
2、互补性因素
当两个人的角色作用不同时﹐互补性原则起著 重要作用。互补性指人们喜欢那些与自己个性 品质相反的人。一个主动的支配型男性和一个 被动的顺从型女性彼此间有吸引力。选择与自 己个性品质相反的人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相 互满足需要。互补性原则看来似乎与相似性原 则是矛盾的﹐但从角色作用的观点看却是一致 的。
(二)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1、相似性因素 人们往往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 这里
所说的相似性不是指客观上的相似性﹐而是人 们感知到的相似性。实际的相似性与感知到的 相似性是有联系的﹐而且前者往往决定后者﹐ 但二者不是完全对应的。感知到的相似性包括 信念﹑价值观﹑态度和个性品质的相似性﹐外 貌吸引力的相似性﹐年龄的相似性﹐以及社会 地位的相似性等。许多研究表明﹐相似性与喜 欢之间有直接联系。
3、审美性因素:
人们一般喜欢外貌美的人。 外貌美对于第一印
象的形成尤其重要。大家都会喜欢“美女帅 哥”,就是因为人们有爱美的天性,长相出众 的人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更能相互吸引。喜 欢美的东西是一种自然倾向﹐尽管不同文化的 人对美的标准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外貌美还 可以产生一种光环效应(见人际知觉)﹐认为外 貌美的人也具有其他优良品质﹐而实际上并不 一定具有。美的东西是好的﹐好的东西也被认 为是美的。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和才智的人﹐往 往被认为外貌也是有吸引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