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件第二章
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在该书中,
夸美纽斯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 探讨了“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的全部艺术。”
夸美纽斯 (enius,1592-1670)
洛克: 英国哲学家,他的《教育漫 话》( 1693 ),提出了完整的绅 士教育理论体系,在西方教育史
上第一次将教育分为体育、德育、
智育三部分,并作了详细论述。 他提出“白板说”,强调环境与 教育的巨大作用,这些思想对西 方近代教育思想,特别是对 18 世 纪的法国教育家影响很深。
教育的真谛 (二)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三)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四)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五)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日益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失去了解释、规范与指导作用。
第四节 教育学的价值
对教育生活的基本认识:
第一,教育的习俗认识不仅大量地存在于家庭教育生活
中,而且也存在于学校教育生活中; 第二,由于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和普及,教育理论知识
也走出了大学的“象牙塔”,对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日常教
育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4.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
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
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从而培养完整的人 格;培养完整人格的途径就是“陶冶”与“唤 醒”,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作用,构 建和谐对话的师生关系。
优点:在教育本质、教育目的、师生关系以及教育学性质
等方面都给人很多启发。 缺点:思辨气息浓;一味地夸大社会文化现象的价值相对
斯普朗格(E.Spranger,1882-196
3) 利特(T.Litt,1880-1962) 代表著作: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 的可能》 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
• 利特的《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 主要观点:
1 .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
化的历史; 2.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3 .教育的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 的方法,亦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
基本理论:
1. 当代资本主义学校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和 不公正,造成社会差别、歧视和对立的根源;
2. 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 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
3. 人们已经对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和不公平丧失 了“意识”; 4. 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 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教育 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因素; 5. 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 纷争的。
6.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 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优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
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注意:使用中不可犯简单化、机械化的毛病。
(五)批判教育学
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也是当前在 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对于教育诸多 问题的研究都有比较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代表人物:鲍尔斯(S.Bowles)、金蒂斯(H.Gintis)、 阿普尔(M.Apple)、吉鲁(H.Grioux)、 布迪厄(P.Bourdieu) 代表著作:鲍尔斯和金蒂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 育》 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 阿普尔的《教育与权力》 吉鲁的《批判教育学、国家与文化斗争》
拉伊(y,1862-要》
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优点:定量研究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缺点:教育目的等涉及价值判断和选择的问题,不能通过 实验方法解决,否则会走上“唯科学主义”迷途。
(二)文化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 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 代表人物:狄尔泰(W.Dilthey,1833-1911)
• 第二章
教育学概述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教育学的概念
•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 一门科学。 • 教育现象的三个内涵 •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 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 联系或关系。
赫尔巴特 (J.F.Herbart,1776-1841)
培根: 英国哲学家,被称为“近代 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实验 的归纳法,将其看成是获得真正
知识的必由之路。 1623 年培根首
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 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培根(F.Bacon,1561-1626)
康德:
德国著名哲学家,认为教育可 以发挥改造人类社会的功能,人要 生存就要发展其自然的本性。认为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 是教育的结果。”在《康德论教育》 ( 1803 )一书中,明确认为,“教 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 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否则就 会变成‘机械的’东西。”
康德(I.Kant,1724-1804)
三、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主要流派 (一)实验教育学
(二)文化教育学
(三)实用主义教育学
(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五)批判教育学
(一)实验教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 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 关系的理论。
代表人物:梅伊曼(E.Meuman,1862-1915)
验与教育》
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基本观点:
1. 教育即生活;
2. 教育的唯一目的即促使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的增长; 3.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 4.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 为中心; 5.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 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 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 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透过百年来不同教育学流派,我们可以发现:
教育学的发展总是受到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条件的制约 不同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传统和风格 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 评和借鉴
四、当代教育学的主要特征
(一)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 (二)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
(三)教育学研究范式多样化
(四)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性,忽视其客观规律的存在,使得它的很多理论缺
乏彻底性。
(三)实用主义教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 是典型的“美国版”教育学,对20世纪整个世界
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
响。 代表人物:杜威(John Dewey,1859-1952) 克伯屈(W.H.Kilpatrick,1871-1965) 代表著作: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经
卢梭 (J.J.Rousseau,1712-1778)
赫尔巴特: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 康德哲学继承者,被世界教育学史 上公认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 《普通教育学》(1806 )被公认为 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他指出,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以实 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
二、教育科学 • 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 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 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 第二节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普遍性、客观 性、永恒性
教 育 学 研 究 任 务
揭示教育规律
创造性、感 染力的个性 特点和美感
凝练教育艺术
总结教育经验
• 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于发展
洛克(J.Locke,1632-170 4)
卢梭:
法国思想家,他所著的《爱
弥儿》(1762)提出“回归自然” 的口号,反对压制儿童个性、强迫
儿童呆读死记的封建主义教育。主
张教育要遵循自然的永恒法则,顺 应儿童本性,使教学与生活联系起
来,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这是
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 的表达。
第四节 教育学的价值
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科学,对教育进行科学认识, 既是教育实践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又最终需要回到教育实践。
教育实践不单纯强调“做”的成分,还包含一种理性的思考。
第四节 教育学的价值
教育学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起到“中介”和“桥梁”的作用:
(一)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
第四节 教育学的价值
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教育学是对教育问题的科学解释,这意味着: 1. 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为逻辑起点和对象的;
2. 教育学作为对于教育问题的科学解释,就必须使用专
门的语言、概念或符号; 3. 教育学对于教育问题的科学解释,是有理论视角、根 据或假设的; 4. 从不同理论基础或视角出发会产生不同的解释。
一、教育学的萌芽
• (一)古代中国 • 1.《论语》 • 2.《学记》 • (二)古代欧洲 • 1.苏格拉底与产婆术 • 2.柏拉图《理想国》
• 3.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说与和谐发展教育 • 4.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第一本研究教学 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 夸美纽斯:
捷克教育家,他的《大教 学论》(1632),被认为是近代
优点: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
理性主义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推动了教育学 的发展。
缺点: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在教
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
(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
作家的教育思想; 二是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现 代教育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的成果。
基本观点:
1. 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鲜 明的阶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