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材料性能与测试第五章 材料的疲劳性能

材料性能与测试第五章 材料的疲劳性能

4
在变动载荷下工作的工件(如曲轴、连杆、齿轮、弹簧、辊子、 叶片及桥梁等),其失效形式主要是疲劳断裂。据统计,疲 劳破坏在整个失效中约占80%左右。
机械疲劳—外加应力/应变波动造 成的。
疲劳破坏的形式:
蠕变疲劳—循环载荷与高温联合 作用下的疲劳。
热机械疲劳—循环受载部件的温 度变动时材料的疲劳。
腐蚀疲劳、接触疲劳、微动疲劳、 电致疲劳等。
故有明显的裂纹萌生和缓慢亚稳扩展阶段,相应的断口上 有明显的疲劳源和疲劳扩展区,这是疲劳断裂的主要断口 特征。
10
4、疲劳宏观断口分析
1)、典型疲劳断口具有3个特征区 —疲劳源、疲劳裂纹扩展区(疲劳区)、瞬断区。
2)、疲劳源特点: ✓ 多出现在机件表面,常和缺口、裂纹等缺陷及内部冶金缺陷
(夹杂、白点等)有关。 ✓ 疲劳源区比较光亮,该区表面硬度有所提高。 ✓ 疲劳源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循环应力:周期性变化的应力,变化的波形有正弦波、 矩形波、三角波等 ;
循环应力分为对称循环(旋转轴)、不对称循环(发动机 连杆、螺栓)、脉动循环(齿轮齿根、压力容器)、波动 循环(发动机气缸盖、螺栓);
随机应力:随机变化,如因道路气候因素,运行时的
汽车、拖拉机、飞机的零件,工作应力随时间随机变
1945年,由Miner提出的线性累计损伤理论问世。 1960年,Manson-Coffin提出了塑性应变与疲劳寿命的关系。 1961年,Paris提出了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概念。 1974年美国军方采用了损伤容损设计方法。 目前,材料的疲劳研究方兴未艾,断裂力学、损伤力学和材料
物理学结合,已从宏观、细观和微观领域对疲劳问题进行着 广泛的研究。
§引 言
1998年6月3日上午11时,一辆由德国慕尼黑开往汉堡的 ICE1型884次高速列车,在行驶至距莱比锡东北方约60公里 的小镇埃舍德(Eschede)附近时,列车脱轨并以200公里时 速撞断一座立交桥后解体,事故造成101人死亡,88人重伤, 酿成世界高速铁路历史上最为惨重的事故。 德国铁路机构经过调查后认为:事故因列车第一节车厢后部 的一个车轮轮箍由于金属疲劳断裂引起,轮箍在断裂后变形 成一根弧形钢条,一头戳破车厢地板,另一头随着200公里 时速高速运行的列车,与钢轨产生剧烈摩擦,并发出刺耳的 尖啸。3分钟后,列车在行经一个道岔钢轨接口处时,轮箍 钢条又铲断一组道岔护轨,使之插入车厢。巨大的冲击力导 致第一节车厢后轮脱轨,并与车头脱钩,连带着将后面两节 车厢甩离轨道。虽然列车采取了紧急制动措施,但强大的惯 性依然推动车厢向前滑行,最终在撞断了300多米外的一座 混凝土立交桥墩后完全解体。就这样,一个并不起眼的轮箍 夺走了上百条人命。
5
§目 录
§5.1 疲劳破坏的一般规律 §5.2 疲劳破坏的机理 §5.3 疲劳性能指标和测试 §5.4 影响疲劳断裂的因素 §5.5 热疲劳
6
§5.1 疲劳破坏的一般规律
一、疲劳破坏的变动应力
工件在变动载荷和应变长期作用下,因累计损伤而引 起的断裂现象。
变动载荷:载荷大小方向随时间变化;
变动应力:变动载荷除以单位面积的平均值;分为循 环应力和随机应力;
7
化。
图5-1 应力循环特性表征参数
表征应力循环特征的参量
①最大循环应力σmax, 最小循环应力σmin; ②平均应力 σm=(σmax+σmin)/2; ③应力幅σα或应力范围Δσ: σα=Δσ/2= (σmax-σmin)/2; ④应力比 r=σmin/σmax。 ⑤载荷谱: 载荷-时间历程曲线
按接触和环境情况不同:分大气疲劳、腐蚀疲劳、高温疲劳、接触疲劳、 热疲劳等。
按断裂寿命和应力高低不同:分高周疲劳(Nf﹥105 ,σ﹤σs,也称低应力 疲劳);低周疲劳(Nf=102~105,σ≧ σs,有塑性应变发生, 也称高应 力疲劳.
9
3、疲劳破坏的特点: (1) 一种潜藏的突发性破坏,呈脆性断裂。 (2) 疲劳破坏属低应力循环延时断裂, 是具有寿命的断裂。 (3) 对缺陷(缺口、裂纹等)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4) 疲劳断裂也是裂纹萌生和扩展过程,但因应力水平低,
8
二、疲劳破坏的概念和特点
1、疲劳破坏的概念: 疲劳的破坏过程: 变动应力→薄弱区域的组织→逐渐发生变化和损伤累积、开裂→裂纹
扩展→突然断裂。 疲劳破坏:
循环应力引起的延时断裂,其断裂应力水平往往低于材料的抗拉强 度,甚至低于其屈服强度。 疲劳寿命: 机件疲劳失效前的工作时间。
2、疲劳的分类 按应力状态不同:弯曲疲劳、扭转疲劳、拉压疲劳及复合疲劳;
14
§5.2 疲劳破坏的机理
一、金属材料疲劳破坏的机理
——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扩展Crack Initiation and Propagation
1、疲劳微裂纹由不均匀滑移和显微开裂引起。 ①表面滑移带开裂;第二相、夹杂物与基体相界面或夹杂物本
图5-3 疲劳断口的疲劳区和贝纹线
12
瞬断区特点 1) KⅠ≥KⅠc时,裂纹就失稳快速扩展, 导致机件瞬时断裂.断口粗糙,脆性断 口呈结晶状;韧性断口在心部平面应变 区呈放射状或人字纹状,边缘平面应力 区则有剪切唇区存在。 2) 瞬断区一般应在疲劳源对侧。
图5-4 疲劳断口的瞬断区和形貌
13
图5-5 各类疲劳断口的示意图
图5-2 疲劳断口的示意图和旋转弯曲 Nhomakorabea劳断口形貌
11
疲劳区特点
1) 断口较光滑并分布有贝纹线(或海 滩花样),有时还有裂纹扩展台阶。 2) 断口光滑是疲劳源区的延续,其 程度随裂纹向前扩展逐渐减弱; 3) 贝纹线是疲劳区的最典型特征, 一般认为是因载荷变动引起的。
每组贝纹线好像一簇以疲劳源为 圆心的平行弧线,凹侧指向疲劳源, 凸侧指向裂纹扩展方向。
3
1850-1860,Wöhler先生用试验方法研究了车轴的断裂事故,提 出了应力-寿命图(S-N)和疲劳极限概念。
1870-1890,Gerber研究了平均应力对寿命的影响,Goodman提 出了完整的平均应力影响理论。
1920,Griffith用能量法研究了含裂纹体的有关材料强度理论, 初步奠定了事隔20年后由Irwin发展起来的断裂力学理论基础。
相关主题